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联合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

2019-03-12 08:53吴育美李继昌郭文涛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浅表性胃窦萎缩性

吴育美,李继昌,郭文涛

(宝鸡市中心医院 消化科,陕西 宝鸡 721008)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早期胃癌可内镜下治疗且疗效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但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到10%,目前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仍依靠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由于费用较高、痛苦较大和操作要求高等原因降低患者愿意做该项检查的程度,由于普查不系统以及缺乏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大多数胃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因此,简单可靠、无创或微创的大通量胃癌早期筛查的检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宝鸡地区胃癌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检测入选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胃泌素17(gastrin-17, G-17)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情况,并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研究胃功能血清学指标、HP感染情况与胃癌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胃癌高危人群的早癌检出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5 月-2017年3月宝鸡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505例。纳入标准:年龄40~80岁,性别不限;胃癌高危人群:既往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胃癌家族史;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等。排除标准:有胃部手术史;近2周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剂及护胃剂等;有严重的心、肝及肾功能不全或精神疾患;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研究步骤 ①受检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对受检者进行生活、饮食习惯及既往病史调查,填写调查表;②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进入试验的人群;③对所有人选者进行PG I、PG II、PG I/PG II比值(PGR)、G-17血清学检测;④对所有人选者进行胃镜联合活检病理检查诊断;⑤对所有患者行病理或检测Hp感染情况。

1.2.2 血清学检测及分组 入选者均空腹取静脉血2~5 ml,分离血清后立即测定或-20℃冰箱保存待测。血清PG及G-17使用芬兰BIOHIT公司试剂盒,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通过全自动酶标仪(上海科华实验系统有限公司)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将G-17≤1 pmol/L或≥15 pmol/L定义为G-17(+),将PGI≤70g/L且PGR≤7.0定义为PG(+),然后将研究对象分为A、B、C、D 4组,A组:G-17(-),PG(-);B组:G-17(+),PG(-);C组:G-17(-),PG(+);D组:G-17(+),PG(+)。

1.2.3 胃镜检查及分组按固定部位取活检组织

电子胃镜为OLYMPUS主机,CV-262SL、CV-290等型号。胃窦大小弯及胃体前后壁分别取材1 块,用10%福尔马林组织固定液固定后送检做病理组织学诊断,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包括早期胃癌组和进展期胃癌组)。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及各组胃癌检出率比较

所有入选患者平均年龄(56.8±9.8)岁,其中男233例,女272例,男女比例为0.86∶1。其中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共17例(3.4%),浅表性胃炎112例(22.2%),萎缩性胃炎376例(74.5%),胃癌检出率为3.4%(17/505)。A、B、C、D 4组分别为295例(58.4%)、21例(4.2%)、151 例(29.9%)和38例(7.5%);A、B、C及D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1.0%(3/295)、4.8%(1/21)、2.6%(4/151)和23.7%(9/38)。见表l。D组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间胃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4组胃癌检出率的差异 例(%)

2.2 不同胃病血清PG I、PGR及G-17水平比较

胃癌组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胃病组血清PG I、PG II、PGR及G17测定结果 (±s)

表2 不同胃病组血清PG I、PG II、PGR及G17测定结果 (±s)

注:†与浅表性胃炎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PG I/(μg/L) PG II/(μg/L) PGR G-17/(μg/L)浅表性胃炎 112 65.86±1.21 8.70±6.55 14.99±4.57 14.39±10.87萎缩性胃炎 376 63.83±1.36 10.38±11.31 14.00±7.49 31.97±16.43†胃癌 17 83.81±1.03 11.20±10.34 10.196±5.31† 19.37±12.79

2.3 D组(双阳性组)中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对胃癌检出率及血清学的影响

D组HP阳性5例,HP阴性4例,Hp阳性的胃癌检出率(13.2%)高于Hp阴性的胃癌检出率(1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学即G-17、PG I、PG II及PG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期胃癌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普通内镜下发现率低,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1]。内镜精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侵入性内镜检查痛苦大,而广泛的胃镜精查更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才可能是早期胃癌筛查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对胃癌高危人群先进行有“血清学活检”之称的胃泌素、胃蛋白酶检测,并同时结合胃镜、活检及Hp检测等方法,发现胃功能异常的患者中早癌检出率明显高于胃功能正常患者,如果再结合胃癌高危因子Hp的检测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胃泌素是一种由消化道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其中80%~90%是G-17,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胃窦腺体丧失导致胃窦G细胞数量减少,进入血液循环的G-17数量降低,因此可以认为血清G-17水平是胃窦萎缩的血清学标志物[2]。PG为胃蛋白酶的前体,能反映主细胞数量,PG可分为PG I和PG II两种,其中PG I大量存在于胃体,而PG II除胃体外,也见于胃窦、十二指肠近端和十二指肠腺(Brunner腺)。当胃底腺萎缩时,主细胞数量减少,PG I水平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以及胃窦腺向胃体延伸,出现胃底腺假幽门腺化生时,PG II水平随之升高。因此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变及其严重程度可由PG I、PG II和PGR水平的变化反映出来,检测血清PG水平及其比值变化对诊断胃部病变及其部位具有一定意义[3]。既往研究表明PG I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缩的可靠标志。本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组的G-17水平升高,胃癌组的PGR水平降低,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并将血清PG及G-17阳性与阴性的患者进行分组,发现两者均为阳性的患者中胃癌的检出率明显升高,提示胃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发生胃癌的增加,可将胃功能作为患者行胃镜前的无痛苦筛查手段。

Correa[4]提出的肠型胃癌发生的多步骤假说,即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病变过程已被普遍接受,H.pylori也是通过这一过程导致胃癌发生的[5]。有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与血清PG特别是PG II的显著升高相关,与PGR的降低亦相关[6]。而早些年河北赞皇县居民的一项大型研究却提示Hp感染与血清胃泌素及PG水平均无明显关联[7]。日本于2007年开始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与HP-IgG抗体用于对人群早期胃癌的筛查,即依据测得的血清Hp-IgG抗体和血清PG结果将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分为A组[Hp(-)PG(-)]、B组[Hp(+)PG(-)]、C组[Hp(-)PG(-)]和D组[Hp(-)PG(+)],简称为"ABC"法,A、B、C及D 4组发生胃癌的风险依次升高,此方法在日本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效果,提高了日本早期胃癌检出率及诊断率[8],国内目前尚未将此方法用于人群胃癌筛查。因此理论上胃功能阳性的患者联合Hp检测能进一步提高胃癌检出率,本研究没有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能与病例数少有关。

综上所述,早期发现胃癌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观点业界专家已广泛认可。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如胃蛋白酶、胃泌素联合Hp检测对普通人群筛查或对胃癌高风险人群进一步筛查,可以有效浓缩高危人群,继而充分利用染色和放大等内镜辅助技术、进行有目的的内镜精查是当前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的可行高效策略。

猜你喜欢
浅表性胃窦萎缩性
床旁胃超声评估剖宫产者围术期胃容量的临床价值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先天性胃窦隔膜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疗
奥美拉唑合多潘立酮治疗浅表性胃炎32例临床疗效观察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