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教学六大策略

2019-03-13 13:24章师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章师亚

[摘 要]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古诗上体现了“降低要求”和“扩大容量”的特点。这是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考虑。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讲”“读”“解”“悟”“整”“拓”的六大策略,安排试读→解读→悟读→赏读→诵读的教学流程,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诗教学;核心素养;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16-03

古诗教学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对小学生来说,学古诗是有难度的,因为它不仅年代久远(古),而且体裁别样(诗);但另一方面,古诗的“营养”特别丰富,小学生又不能不学,不但要学,还要多学。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因“事”制宜。因为难学,我们可以降低难度;因为不能不学,我们可以加大容量。

其实,“降低要求”和“加大容量”原本就是统编教材在编排上的一个特点。就降低难度来说,如李白的《静夜思》,课标本的所有版本教材都放在一年级上册,统编教材却把它放到了一年级下册。为什么?降低学古诗的要求嘛。就加大容量来说,我们可以看看古诗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以一、二年级为例,人教版课标本安排了13首,统编教材安排了11首。从绝对数量上看,好像是课标本多,但课标本共有137篇课文,统编教材只有84篇,所以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9.5%和13.1%。很明显,统编教材加大了古诗的容量。

这种“降低要求”和“加大容量”的做法,正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虑。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由“一个核心”“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构成。但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对“人”(教育对象)的关注与观照。也就是说,一切教育都要围绕“人”来展开,要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因“人”学古诗。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教学必须基于核心素养来进行。

具体说,可以采用以下六大策略(或谓六字方针)。

一、讲

阅读教学忌讳“讲”,古诗教学看重“讲”;阅读教学立足于“读懂”,古诗教学则需要“讲懂”。讲,正是出于对“人”(也就是核心素养)的考虑。

小学生学的第一首古诗是李白的《静夜思》。它非常浅显,似同白话文。但“床”字,如果不讲,学生怎么也理解不到它是一种“坐具”。因此,小学生学古诗,很多时候是需要教师直接告知(讲)的。除了讲诗中一些关键字的意思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不能不讲。

(一)古诗的定位

“古诗”既是年代,也是特征。在时间上说,古诗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顾名思义,古诗就是古代人写的诗歌。但是,古诗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体,有了固定的格式和音律要求(如字数、句数的要求,押韵的要求,内容的要求等),所以现代人也可以写“古诗”。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以及今人所写的绝句、律诗,都不属于古诗的范畴,而只能说是现代人写的古体诗。

(二)古诗的表达特点

就整首诗(绝句)而言,有实写(前两句)、虚写(后两句)或写景、写情的规定性。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绝句,都是如此。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五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七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实写(写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虚写(写情)。

(三)古诗的用语现象

用语现象,包括倒装、单音节等。古诗凝练,且有字数规定,肯定单音节的字多,这是无需赘言的。至于倒装,既有词(或词组)的倒装,也有句的倒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际流”即“流天际”;“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望秋月”即“望(着)秋月乞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鸣翠柳”即“(在)翠柳(上)鸣(叫)”……这些,都属于词的倒装。句子倒装,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即“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

(四)古诗的写作背景

讲写作背景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这是理解诗意、把握诗情的重要手段,非讲不可。如,《泊船瓜洲》,如果不讲王安石是在被罢免之后又得到应召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学生就很难理解“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同样,学习《独坐敬亭山》,如果置作者的怀才不遇于不顾,学生还以为李白特别钟情于敬亭山呢(因为“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五)古诗所包含的相关知识

古诗所包含的知识,如绝句、律诗、押韵、通假、古今异义、传说、风俗等。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押韵就是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假字,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阴”(通“荫”)等;古今异义,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兄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中的“儿女”等;传说,如“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风俗,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要以为这些知识都是“常识”,犯不着讲。要知道,学古诗的对象是小学生,常识有可能“照常识不得”。

二、读

读就是“读诗文”,即把一首诗读好。古诗的“读”,没有手段的功能,只有目的的追求。因为它不像现代文,可以通过“读书百遍”(手段),达到“其义自见”(目的)的目标。要把一首诗读好,主要在三个方面: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语调。

(一)节奏

要读出节奏,必须先了解古诗的节奏。五言绝句,一般有两種节奏。一是“二二一”节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二是“二一二”节奏。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但就整首诗来说,“二二一”和“二一二”往往是交错的。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而七言绝句,一般有三种节奏。一是“二二三”节奏。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二是“二二二一”节奏。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三是“二二一二”节奏。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就整首诗来说,跟五言绝句一样,也是呈交错状的。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读出重音

重音的把握,一般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韵脚。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当中的“同”“红”应该读重音。二是关键字词。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诗,“只”“又”“何时”应该读重音。韵脚比较好把握,因为具有规定性,关键字词的把握则要根据诗意来确定。

(三)读出语调

语调有升调(“↑”)和降调(“↓”)之分。升调要读得重而长,降调要读得轻而短。语调的把握关键在有变化,而不是一调到底。有三种变化情况,我们要把握好。一是句中语调变化。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二是句间语调变化。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三是整首诗的语调变化。如,《静夜思》应该用低沉的语调读;《望庐山瀑布》应该用豪迈的语调读;《绝句(两个黄鹂鸣垂柳)》应该读出喜悦来;《示儿》则应该读出哀愁、悲痛……

关于古诗的读,总体上说,要掌握住两个原则。一是要用“吟诵”(音适当拉长、语速稍慢)的方式读,因为诗如歌(介于读与唱之间);二是多采用“配画朗读”或“成像朗读”,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为诗如画。

三、解

解就是“解诗意”,即知道一首诗到底講了什么。“解”的意思有三层:一是了解(并非透解),二是自解(尽量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自己去了解),三是助解(当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的时候,教师给予帮助)。从目的上讲,应该做到三个相结合:精准与模糊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理解与表达相结合。

(一)精准与模糊相结合

所谓精准,就是诗中的关键字(词)一定要解释清楚。如,《静夜思》 中的“床”“疑”等字;《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胜日”“等闲”“东风面”等词。

所谓模糊,就是对整首诗而言,只要知道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如,《春日》,知道写的就是到泗水滨去春游,看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没有必要像翻译那样把一词一句的意思都清楚地表达出来。

(二)自学与辅导相结合

自学就是自解,辅导就是助解。上文已作交代,此处不再赘述。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借助古诗教学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看注释、查资料等)的意识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

(三)理解与表达相结合

古诗言简意赅,诗中的许多意象都是点到为止,概括而又笼统。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尝试“练笔”(表达),以加深理解。这是“‘内(吸收)‘外(表达)兼得”的好方法。如《春日》,就可以让学生具体描描“无边光景”,详细写写“万紫千红”的景象。

四、悟

悟就是“悟诗情”,即感悟或感受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悟”只能通过“指悟(指导学生悟)”或者“启悟(启发学生悟)”来完成。也就是说,完全依赖学生自己,是不可能达到“悟”的效果的。“指悟”或“启悟”,可以是资料补充,如背景资料、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等;也可以是教师直接讲述,即把教师知道的事情(时、地、人、物等)直接讲给学生听。

教材或其他书籍会呈现古诗的相关资料,教师需要进行补解,即进行一些补充的解释。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词语手册》上的“博学广闻”有如下文字: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青少年时代一直跟随做官的父亲生活在江宁(今江苏南京),所以他把江宁视为第二故乡。他在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后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变法失败,他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

课文所选的《泊船瓜洲》,是王安石再次应召,自江宁赴京,途径瓜洲时写的。他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不远的江宁,不禁涌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上述两段文字的有些内容需要教师补解。如,“再次应召”太笼统,不足以令学生涌动“诗情”。教师应补充一些文字:“王安石1070年被任命为宰相,于1074年4月被罢相位,次年被重新启用,一年后再次被罢相位。此诗就是王安石被重新启用在应召赴京的途中写的。”又如,“想到离京口不远的江宁”不清晰,因为诗中没有“江宁”。因此,教师应作梳理:“江宁就是南京,钟山就是现在的紫荆山,紫荆山就在南京。所以,钟山可以理解为江宁。”再如,对“宰相”也需要讲一下:“‘宰相就是现在的总理,王安石相当于李克强总理。”这样的补解,能让学生更清楚诗歌的内涵,从而对诗歌有深刻的领悟。

五、整

整就是“整合”,即把教材中的所有古诗(如课标本33首)进行统一施教,可称作“课程微整合”。

整合的方法,从容量的大小上讲,有微观整合,即以学期或学年中的古诗为整合对象;中观整合,即以学段中的古诗为整合对象;宏观整合,就是将整个小学阶段的古诗放在一起做教学考虑。从具体的一首首诗来讲,可以按表达内容(写景、抒情、叙事等)整合,可以按表达形式(五言、七言,民歌等)整合,可以按作者或朝代整合,可以按时令整合,也可以按所表达的意象整合。

整合的教学策略,至少有四个优点。一是具有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建设有两个关键词:开发、整合。把古诗整合,无疑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二是具有文化熏陶的功能。实施整合教学,学生对古诗的感知会增强,这个“感知”就是文化,这样的“增强”就是熏陶。三是提高学习效率。整合就是用相对集中的方法学习古诗,这自然会有更高的教学效率。四是能体现“讲”的功能。整合之后,更方便也更有助于“讲”了。如,可以对某些知识作系统地讲、详细地讲,而对作者、背景等则可以集中讲,一次性解决。

六、拓

拓就是“拓展”,即依据教材中的一首诗,再增加一首或几首进行教学。拓展的目的,一是为了“顺应”(教材建设之大趋势),二是为了“满足”(古诗教学整合之需)。

(一)顺应教材建设之大趋势

教材建设的大趋势是什么?课文篇数大大减少,阅读量大大增加。我们拿人教版课标本教材和统编教材作个比较(以一、二年级为例),就能明显地看到这一趋势。

从表中可以看出,统编教材比课标本分别减少了6、18、16、13篇课文。大大减少课文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增加阅读的量。统编教材添加“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这样一些板块,用意即在此。因此,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统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閱读,鼓励学生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温教授还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倡导“1+X”的课堂教学方式。阅读教学要“1+X”,古诗教学为什么就不要“1+X”呢?

(二)满足古诗教学整合之需

前面说到,古诗整合教学可以按作者或朝代进行,但作者有条件整合吗?人教版课标本教材有古诗33首,涉及的作者有20位,除了李白、杨万里、苏轼、王维分别有6首、3首、3首、2首外,其余的都是1首。只有一首,跟谁整合?所以,必须拓展。

比如,袁枚的诗,教材中只有《所见(牧童骑黄牛)》一首,我们可以补充时下非常红火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甚至还可以补充《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三首都是袁枚的作品,而且都是五言绝句,更有趣的是:一首写人物、一首写植物、一首写动物。这样的拓展补充,会对学生学习古诗、领会古诗、欣赏古诗和享受古诗没有帮助?必须清楚,拓展不是为教古诗而教古诗,而是对中国灿烂文化的尊重与弘扬,是对小学生情感和智力的维护与培育。

最后,总结两点。一是古诗教学的六大策略,“读”“解”“悟”是“旨要”,“讲”“整”“拓”是“良方”。也就是说,诗文、诗意、诗情是古诗教学的核心要素,不管哪首古诗的教学都不能撇开它们;但在诗文、诗意、诗情的把握上,“讲”“整”“拓”又不能不说是有效的方法。二是就一首古诗的教学而言,“读”不是一次性到位的。“节奏”可以在教学之始单独练,但“重音”“语调”一定要放在“诗意”“诗情”体会之后,或者穿插、交替进行。由此,在古诗教学上,我们不妨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试读(读对:字音、节奏)→解读(读好:重音、语调)→悟读(读美:入情入境)→赏读(表达技巧)→诵读(积累)。这样的古诗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