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扶贫模式中的陕西品牌

2019-03-13 12:30陈小玮
新西部 2019年1期
关键词:易地园区移民

陈小玮

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实施“五个一批”解决方案之一。

“十三五”期间,陕西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鼓励进城入镇,实施社区化、融合式安置。目前,已有50.9万搬迁人口喜迁新居,占易地搬迁总量95.45万的53.3%。其中,47万人在安置社区附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这一安置方式,不仅有效助推了新型城镇化,催生了“社区工厂”等新兴业态的形成和发展,还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初步呈现“一举多赢”的溢出效应。

2018年10月11日上午,在陕西省扶贫办、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陕西省2018年脱贫攻坚情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移民搬迁办公布了易地搬迁工作的进展情况。

据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移民办副主任秦福安介绍,陕西省自然资源厅自2016年5月起负责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至2018年8月底,已开工28.45万套95.45万人,开工率100%;竣工25.14万套84.47万人,竣工率88.50%;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入住15.96万户54.92万人,入住率57.54%;实际入住9.8万户32.68万人,实际入住率为34.24%,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安置房的建设任务。

陕西省集中安置点由2016年的4265个调整到2390个,安置点平均安置规模由377人提高到662人,集中安置率由60.16%提高到90.73%,其中,城镇安置率达到64.72%。据介绍,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鼓励进城入镇,实施社区化、融合式安置,探索了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

国家发改委多次推介陕西省“五个三”工作法、“三精”工作模式;2016、2017连续两年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考核居全国第一方阵;陕西省连续四次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和论坛上交流工作经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对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作出肯定性重要批示,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已成为一个重要品牌。

农民进城入镇变市民

靖边县“十三五”期间搬迁任务为2022户7520人,目前共有1849户6770人房屋分配到户,并交付钥匙。

为促进城乡一体化,靖边县易地扶贫搬迁全部为集中安置,5处集中安置点只有一个是在乡镇新建。

靖边县海则畔移民二区位于县城东4公里,靠近县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是立足县情实际建设的一个集城市化、工业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移民社区。社区总占地面积2288亩,其中建设用地1800亩,基础设施用地488亩。自2011年8月启动建设以来,社区已完成投资5.2亿元;“十二五”期间已安置移民966户;“十三五”期间,已安置贫困户968户、避灾户11户。社区选址具有进城入镇、靠近园区景区的特点,房型结构坚持够用、适用,每户水、电、气实行独户单表,以便于管理。

海则畔移民二区按照“一带两轴三区多点”布局,“一带”为沿移民大道南北两侧的商业服务带,“两轴”为串接东西曲线型人工景观轴和由北至南的入口景观轴,“三区”是移民大道南侧由西向东的三个移民小区,“多点”是散布在场地中的小区景观和组团绿化中心。社区紧临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园区,中小学、医院、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配套服务设施同步跟进,变电站、天然气加压站、公共车站点、幼儿园、临时供水和雨污水排放系统全部投入使用,硬件设施完善。

为让移民有业可就,靖边县成立了秦靖移民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协调安排公益性岗位91个,300个保洁员岗位全部面向移民户招聘;该公司在海则畔移民二区打造了移民户创业就业基地,已完成低产林改造600亩,含绿化苗木花卉、经济林采摘等,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产生的经济收益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可参与分红;公司计划从海则畔移民二区出发,经五台森林公园东侧,打造一条连接小河革命旧址、龙洲丹霞地貌旅游景点的旅游专线,届时将投资1600万元,在海则畔移民二区B区打造吃、住、娱为主线的陕北文脉主题体验风情一条街,以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为贫困户搭建致富平台;投资400万建设劳动密集型社区工厂,为有实力的企业免费提供厂房,以吸引搬迁户进厂打工;以靖边职教中心为依托,成立了移民劳动力培训服务中心,对移民户进行长期无偿的专业培训,目前,有49户自主创业,2078人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有了务工收入。

海则畔移民小区已成为靖边县的一个重要组团,其安置规模近1万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搬迁进县城,其农民身份相应发生转变,成为了市民,实现了“把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一举双赢”的效果。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总人口30.26万人。境内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十二五”搬迁了1.2万多户4.3万多人,“十三五”还有8300多户2.8万多人需要通过搬迁解决脱贫难题。镇安县深居大秦岭深处,依山而居,其生态和农业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群众因山而贫、因水而困,要拔穷根,首先就要挪穷窝,告别土地贫乏、条件艰苦、信息闭塞的环境。

沿着镇安县城往西,一直通往云盖寺的镇云大道西头,是移民搬迁社区云盖花园小区。这个小区可容纳4000户搬迁户。小区北侧是县上的中小企业孵化园,拥有18家企业,招录了600多名搬迁群众入园务工;小区西侧是有名的云盖寺古街,周边有不少农家乐,吸纳了搬迁群众就近帮厨。社区就有物业公司,住在这里的居民,水电费,医疗、养老保险都能在社区物业公司解决,不用再往返老村子。刚来时居民互相介绍,习惯说自己是某某村的,如今都改为住的楼号和单元号了。社区居民在融合,县城也在融合中拓展。镇云大道附近,县第三幼儿园、县第三中学、县妇女儿童保健院等建筑物拔地而起,这里正在成为镇安县城的副中心。

农业规模经营园区化

2018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扶贫日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上,白河县委书记陈晖以《抓好易地搬迁助力脱贫攻坚》为题作了主旨发言。11月,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白河县进行现场观摩。国家发改委在《“十三五”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第35期)印发专刊,向全国推广白河易地扶贫搬迁六大提升行動。易地扶贫搬迁的“白河样板”从陕西走向了全国。

白河县是陕西省自然条件最差的县之一,“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是白河县自然风貌的真实写照。“十三五”期间,白河要将10726户、33293人搬迁到浅丘川道上。为有效推动移民搬迁工作,白河县探索出“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能人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主建设”等多种建设模式。

创业能人刘和兴联合三位企业家,在其家乡仓上镇天宝村投资1.5亿元流转土地6000亩,建起了省级家业示范农业园区,并在山下建起了裴家社区,集中安置山上搬迁农民89户,给搬迁户提供园区打工岗位,形成“山上园区,山下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天宝模式。

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距县城80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442户1885人。境内山大、沟深、坡陡,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后,很多土地被撂荒弃种,居住在山上的群众迫切盼望改变生存条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民营企业兴达公司征求农户意见并达成协议,将这些效益较低的山林一次性连片流转过来,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依托土地整理、水保治理等项目补助,对流转土地进行开发整理,修建水平石坎梯地。目前,流转土地及耕地6008亩,整理土地2000亩。

土地流转完成后,兴达公司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6000亩山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市场营销、科技示范等多重因素后,编制《天宝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规划》。

兴达公司组建了由公司控股、农户参股的天宝农业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山上现代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根据园区总体建设规划,按照“企业化经营、公司化生产”的方式,用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园区,以市场的理念经营农业园区,成立了种植业工作组、养殖业工作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推进项目区域化、品种市场化、数量专业化、产品品牌化,探索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按照“猪-沼-园”的循环农业建设思路,建设设施大棚200亩,种植各类杂粮、油料作物600亩,茶叶200亩,水果300亩,培育木瓜、银杏、三红紫薇等园林苗木800亩,建设标准化猪舍6800平方米,鸡舍1200平方米,存栏种猪130头,育肥猪800余头,仔猪300余头,养殖乌鸡5000羽,蛋鸡20000羽。

目前,园区已建成畜牧养殖示范区、林业产业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和中药材示范区等功能区和中型沼气工程。注册“绿华天宝”商标,有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所产的鸡蛋检测到硒含量达到15.3ug/100g,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也检测出富含硒元素,园区生产的农产品都属于富硒农产品,并建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力度,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效益。为加大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园区现已成立了专家大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安康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签订了科研战略协议,集群研发富硒蔬菜、富硒葵花油、富硒杂粮、富硒鸡蛋、甜杆酒等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

目前,天宝产业园区已发展成为以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常年吸收150余人就地就业,现已精准带动83户350余人的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土地流转、进园区务工、回收农产品等帮扶措施,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山地资源统一流转后,县委、县政府结合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组织兴达公司在位于山脚下的裴家村二组征用河滩地作为社区建设用地,建设裴家社区。由政府负责总体规划,协调征地拆迁,捆绑部门项目资金,配套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路桥、水电、排污、硬化、亮化、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兴达公司负责投资征地拆迁、建房的资金垫付,实施项目建设工程,剔除政府项目投资后,以成本价安排给迁移农户。

在社区管理上,裴家社区实行“以房管人”的户口登记制,凡是搬进裴家社区的群众,由当地派出所按实有人口、实有住所登记后,颁发一本居住薄,居住薄上明确原籍和现址的管理权利和义务,按照“社区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要求,划分两地管理职责,落实管理义务,以“人”为主的服务事项归社区管理,以“地”为主的服务事项归天宝村管理。同时,将新建的社区从原裴家村中分离出来,隶属镇党委、政府直接管理。社区成立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三套领导班子和社区物业公司,坚持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阵地,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群众的现实问题为目的,为其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生活、医疗健康、证件代办、文体休闲、矛盾调处等各项管理服务。

公司返聘农民回园区从事修田造地、畜牧养殖、苗木培育、新型农作物种植等农业生产工作,公司年支付农民工资400万元,人均月收入达到2500多元,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成为公司管理和技术人员后,年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村民们由种田农民变为了产业工人。除此之外,兴达公司组织青壮年劳力和有一定技能的人员进入兴达公司汽车生产、房产开发、农业产业等诸多领域,返聘他们为技术产业工人。目前,转为兴达公司的技术产业工人有200余人,转为天宝农业开发公司的产业工人有150余人,他们由农民变为了企业和园区的产业工人,实现了“既没失业又没失地”的愿望。

目前,天宝模式实现了移民搬迁与产业建设协调发展,工商资本与农业资源融合,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的对接,有效地破解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土地怎么办”三大难题,为陕南山区发展探索出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新路子。

白河县按照天宝模式的发展思路,重点培育木瓜、茶叶、油用牡丹、畜牧、核桃、魔芋等特色产业,引导工商企业、村组干部、返乡能人带头兴业创业,高效利用搬迁腾出的5万多亩土地、山林,兴办96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市场经营主体500多个,其“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區、农民就地变工人”的搬迁模式在全省加以推广。

镇安县青铜关镇前湾村距县城24公里,这个只有497户1753人的自然村,经过多次合并,扩大到了10个村民小组,8个组分布在旬河两岸的平沟和柳林沟中,有贫困户151户420人,致贫原因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前湾村规划建设了2个集中安置点,94户、239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38户129人通过生态避灾,同步搬迁走出了大山。

为解决搬迁人群的就业,前湾村搬迁点配套建设了占地13.6亩,总投资130万元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建有香菇大棚53个,烘干炉子10个,建冷库1座,库房3间,投产11.2万菌棒,年产值70万元左右。带动63人就业,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30岁。

围绕林果、魔芋、茶叶、油用牡丹、白山羊五大产业,镇安县在移民搬迁点建了30多个高山农产品加工小区,实现2000多人就近就业。

紫阳县高桥镇开源富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远权,与8个村227户搬迁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化种植富硒老玉米,并将玉米深加工生产玉米糊等富硒食品,残渣用来养殖黑猪,效益十分可观。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深磨坊”牌系列玉米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商场,深受欢迎。同时,该公司与200多名搬迁群众签订就业协议,这些群众在园区打工,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安康市农村耕地向产业大户流转129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6个,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间,该市紧紧围绕富硒茶叶、大米、核桃、中药材等发展规模性农业产业,重点扶持建设500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发展1000户休闲观光农业、农家宾馆、特色餐饮、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配套服务业,扶持帮助10万搬迁群众实现创业增收。

社区工厂遍地开花

镇安是商洛市一个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十三五”期间,全县易地搬迁扶贫8244户、27797人,分别占全县贫困户数的40%、45%。

2013年,柴坪镇安坪村村民周超結束了在外打工长达十三年的日子,带着5台新式缝纫机回到老家安坪村“返乡创业”。 他自己打板制衣,招来周边村子的妇女当缝纫工,现在,周超制衣厂从5台机子扩大为15台,工人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15人,其中6名是易地搬迁人口。政府帮忙协调用地,周超在集中安置点附近建新的厂房,等投工生产后,工人人数将增加为50人,会优先招录搬迁人口。

育小商、招大商,是镇安解决搬迁户就业的渠道之一。截至2017年底,镇安县实现了搬迁安置点大型工厂或小型扶贫车间全覆盖,全县已完成搬迁的6473户贫困户中,就近就业的占近25%。其中以手工艺品来料加工模式为主的家庭工厂达360多家,带动了周边3300多人就业。

福建商人谢进财把服装厂从泉州搬到汉中市城固县的江湾移民搬迁社区,在他看来,距离并非问题,相较于迁厂开销,他更看中的是陕南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东南沿海的用工成本高,工人流动性强。陕南的人员工资相对较低,工人也安家在附近,用工十分稳定,厂里的订单能够按时按量高品质完成。”

主营高端女装制造的江苏南通商人邹浩,也选择将厂区搬至城固县。“这里的工人很勤劳,有强烈的致富愿望,愿意认真学,认真干,产品质量有保障。我计划加大投入,扩大厂区规模,将用工数增至650人。”邹浩说。

江湾社区旁边正在建配套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可为搬迁社区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搬迁群众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城固县正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社区工厂、配套服务等建设,倾力打造“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区,计划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选择在移民搬迁社区附近建厂是双赢。”入驻石泉搬迁社区的江苏一二三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搬迁社区形成的人口红利,将会使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曾经贫穷落后的陕南山区,过去是外出打工流出地,现在新建搬迁社区动辄三五千人,多则上万,搬迁积攒出的人口红利,正不断吸引东部企业西迁落户。东部产业转移为陕南的搬迁户由普通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在社区工厂工作,月收入基本能达到2000元以上。

第二十五届杨凌农高会上,西安市蓝田县灞源镇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工厂豆腐干亮相于乡村振兴D展馆,每天累计有近千人来此展馆参观,通过现场品尝、深入咨询等方式,深入了解灞源镇移民安置社区工厂产品。据悉,蓝田按“移民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的思路,依托传统特色食品优势,建成了灞之源豆腐产业加工园。该园区已形成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展览于一体的产业链,采取“企业+旅游+文化”的发展思路,在生产基地西侧建设集文化宣传、土特产O2O线下体验展示、豆制品加工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文旅休闲广场;基地设无菌参观区,游客可以全程无菌参观加工过程,接受消费者监督,满足游客了解灞源镇豆文化、豆腐工艺的需求,还开发出了以豆腐为主题的全品类豆腐宴,找到了一个搬迁与就业与脱贫、农民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结合点,目前已与25个搬迁对象签订了劳动协议,为他们就地打工、挣钱且顾家提供了发展机遇。随着将来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拓展与成熟,将会有更多当地群众进驻社区工厂工作,促进灞源经济发展。

吴堡县政府与江苏省仪征市合作,在怡馨小区投建宝船玩具有限公司,加工生产毛绒玩具。在社区工厂就业培训暨报名动员会上,参会的400多人有262人报了名。县移民办将在他们中分批选取二三十人赴江苏学习,费用由政府承担,之后,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就业培训,以确保全部人员达到上岗条件,为企业顺利投产做准备。

王焕焕去仪征培训后,现在在厂里当工人,从事手工填充毛绒玩具的工序。以前只是围着灶台和孩子打转的家庭主妇,现在挣工资了。该厂已安排89名搬迁群众进厂务工,月收入均超过2500元。

宝船玩具有限公司是吴堡县依托柏树坪社区移民搬迁安置点建的第一个标准化社区工厂,最终将为该社区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化解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凭技能进城就业

在西安等城市街头,不时能遇到明黄色门脸的修脚房,这是紫阳人郑远元开设的全国连锁修脚房,目前在全国已开有5000家。

紫阳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年均10万余人外出务工,因缺技术,大多从事苦、累、重、脏且收入低的工作。紫阳县高桥镇铁佛村的郑远元14岁外出摆摊,凭一把修脚刀给顾客刨鸡眼、治脚气,修一次脚赚3元,苦拼多年后,第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修脚店开在了汉中市。一年后,十几家专业修脚店在汉中、安康以及四川达州落户。同时,他投资了专门生产足部疾病保健药物制品厂。

2014年元月,紫阳县举行创业成功人士迎春茶话会,郑元远修脚创业故事引起了参会人士的极大兴趣。县政府、县人社局专门组成了“修脚产业调研组”,对郑元远修脚连锁店及其修脚行业深入调查后,决定将修脚足疗等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城乡就业、加快精准脱贫和富民强县的新興产业来抓。

紫阳投入3000万元,将新建县职教中心作为修脚师的培训基地。然后整合人社“就业培训”、教育“人人计划”、扶贫“雨露计划”、农业“阳光工程”四大培训资源,通过联镇包村脱贫攻坚的相关部门、乡镇社保所以及村级就业脱贫协管员等从精准识别的在册贫困户中组织有培训意愿、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对参训人员实行“三包两免一补”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杂费、教材用品费用,培训合格者补助50元交通费。与元远专业修脚集团签订了五年1万人的用工协议,并就岗位安置、工资计发、保底金额、住宿安排、职务晋身、创业扶持、绩效奖励等做出承诺。

从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紫阳整合各类资源,共举办修脚足疗等技能培训200多期,结业学员1.6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超过70%以上,有1万余名“紫阳修脚师”身怀“脚”技走上就业岗位、实现稳步就业,月工资稳定在4000元以上。高桥镇铁佛村40岁以上找不到媳妇的光棍汉,通过修脚挣了钱娶了媳妇。该村村民胡先海在杭州等地开有8个“紫阳修脚店”,兄妹四人以及亲朋好友各管一个店,这种以家族为主的创业模式带动紫阳百姓走向致富之路。该村常年在外从事修脚行业的有1300人,占全村外出就业人员的90%,占全村总劳动力的80%。存款在100万元以上的创业成功的“小老板”有200多户。

现在的高桥镇平均每户有2至3人从事修脚产业或开修脚店,全镇九村一社区,从事修脚足疗的从业人员多达4000多人,占该镇外出务工人数的80%,接近全县修脚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

培训班由以前的半个月开一班到现在的每月开8个班,班班爆满,岚皋、汉滨、四川万源、湖北等外地学员也慕名前来学习修脚技能。郑元远通过与政府合作,免费培训修脚师28595名,带动2万多人就业,帮助8000多名贫困乡亲实现稳定就业。他还投资为家乡修建了8栋、400余户扶贫避灾移民搬迁新型社区。2017年,郑元远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并被国家领导人汪洋接见。

“十三五”期间,紫阳要完成3.1万户9.52万人的脱贫攻坚任务,按2017年修脚产业带动脱贫1万人和70%的就业率计算,如每年3500个贫困户有一人从事修脚产业,就会带动1.4万人脱贫,超过全县年脱贫人数2万人的70%。紫阳不仅要打造全国首个“修脚产业大县”,还要让修脚技能成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有效手段。

“三率一度”关系到移民搬迁的成败

2018年10月,商洛市洛南县与西安市高陵区签订了增减挂钩指标流转协议,流转指标430.1亩,获取流转收益1.2亿元,实现了商洛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对外流转零突破。这一年,商洛市把增减挂钩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商州区拆旧复垦完成539.18亩,待省自然资源厅验收后即可交易;五个深度贫困县已报自然资源部备案增减挂钩项目12个,可跨省域调剂节余指标3588.1亩,完成拆旧复垦850亩,通过部省核查验收后,可获取调剂资金达10亿余元。

根据省、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积极支持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通知》要求,榆林市移民搬迁旧宅基地腾退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同向发力、同步推进。同时规定各县市区在编制增减挂钩方案时要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原则上易地扶贫搬迁旧宅基地腾退面积不得少于增减挂钩项目区拆旧总面积的20%。截至目前,绥德、清涧、米脂、吴堡、横山、佳县、定边七县区9个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规划已经市政府审批,子洲的两个增减挂钩项目、米脂的一个增减挂钩项目、神木的一个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

目前,陕西省应腾退274109户,实际腾退仅7342户,腾退率只有2.68%。移民搬迁的“三率一度”,即实际入住率、拆旧复垦率、稳定脱贫率和群众融入度,关系到移民搬迁的成败与否,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赖作莲提出提高移民安置房入住率和促进宅基地腾退的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政策宣传与解读,使搬迁户充分认识到腾退宅基地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拖缓和拒绝腾退的违规违法性。同时,加大对主动、及时腾退宅基地的搬迁户给予奖励。

搬迁到新社区后生活成本增大,是影响搬迁户实际入住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赖作莲认为:一方面要多渠道地解决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比如,通过建立社区工厂、发展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式促进搬迁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搞好搬迁户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对部分生活困难的搬迁群众,尤其是60岁以上的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给予一定的小区物业补贴,以打消他们的恐搬心理。

为持续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有效开展,陕西省印发了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2018年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任务,建档立卡搬迁户实际入住率达到50%以上;2019年,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任务,建档立卡搬迁户实际入住率达到100%;2020年年底前,旧宅基地腾退任务全面完成,所有建档立卡搬迁户实现稳定脱贫。

猜你喜欢
易地园区移民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