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文观照下高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

2019-03-13 13:25李程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感培养语文教学

李程

[摘 要]语文教学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注重学生主体精神的提升、发展与完善,以帮助学生建构起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言语品味、朗读吟诵、文化熏陶为路径,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语文;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3-0022-01

所谓“文化语文”,主要是指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生成语文素养为目的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材中,文化主要蕴含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是言语的内涵和灵魂。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受到文本语言的精神、情感所感染,继而影响着自己的文化心理,并以语感的形式呈现于脑海中。可见,语感是人们学习语言的基本方式。在文化语文观照下的语感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文化语境中,触摸文字,品味语言,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与语言精神世界。

一、在言语品味中培养学生语感

文化语文观照下的学生语感培养应注重语言品味,并让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咀嚼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值得品味的句子,反复琢磨,使学生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升语感。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摇桂花”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来理解“摇”“抱”“使劲”“满头”“纷纷”等词语的意思;接下来,教师再通过语言的渲染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桂花在我们的使劲摇动之下,纷纷从树上落下来,像密密的雨一样洒在我们的脸上、头上、睫毛上、身上。与此同时,桂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我们好像被桂花包围了。这种新奇、舒畅、兴奋的感受似乎只有通过喊才能释放出来。‘啊,好香的雨!当满树的桂花飘着香气洒在我们身上的时候,可不就像下雨吗!而且是好香的雨。”这樣教学,学生的语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

抓住文本中一些关键句子,引领学生揣摩、感悟、想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在朗读吟诵中培养学生语感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鉴于汉语具有音乐美的特性,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诵读的教学方法就很有必要。因此,对于语文教材中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等,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诵读的形式来获得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文本的文化魅力。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中有许多对时间的描述,值得人们品味与深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阅读这样的句子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时间的周而复始,读出时光的来去匆匆,培养学生语感。在读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的时候,要让学生读出作者看似在发问,实际上内心深处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已经映上心头。这种对语言的感觉唯有通过诵读才能品出其味。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反复诵读、尽情诵读,才会对语言产生一种敏锐的感知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诵读教学,以使汉语音乐美的特点在诵读中涓涓流淌,达到美好的教学境界。

三、在文化熏陶中培养学生语感

文化语文观照下的语感培养应具有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要敢于打破文化的壁垒,为学生创设出具有文化品位与内涵的语境,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触摸文字,感悟文化,自觉地将文化融为自己的素养。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全文充满了浓郁的文化色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陕北窑洞、傣家竹楼等各个地方的民居图,为学生创设出一种民族文化氛围。然后,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可引领学生站在文化的高度读出先辈们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的愿望。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自然会被各式各样的民居所吸引,进而读出各民居的特点,提升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文化的氛围,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感召,这种感召很容易使学生与文本内容相融合,并透过文字与文本对话,打开探索未知世界之旅。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才能自发建构起自己的语感图式,进而走进阅读的深处。

总之,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为起点,以言语品味、朗读吟诵、创设氛围、文化熏陶为路径,帮助学生积淀言语意识与习惯,培养出具有敏锐语感的学生。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感培养语文教学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