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实况广播幕后的故事

2019-03-13 13:09周迅
中国广播 2019年2期
关键词:兆麟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

周迅

1949年10月1日,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日子。这一天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简称“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广播传遍神州大地。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兆麟同志曾负责开国大典广播稿的编写和播出工作,笔者为撰写中国广播电视人物系列丛书之《记者的战斗生涯——杨兆麟的不平凡经历》,多次对他进行了采访。本文根据杨兆麟的采访回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开国大典实况广播幕后的故事。

一、集思广益,克服技术难题

(一)精心组织

北平(今北京)解放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接管了北洋政府的“海军无线电台”,于1949年3月25日正式开始播音。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会通过了将成立典礼、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作为开国大典的三项主要仪式。此时距离10月1日开国大典的正式举行仅仅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精心筹备完成一项举世瞩目的盛大典礼,难度可想而知。毛泽东同志强调:“一定要搞好!”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庆典,也是向世人的一个宣告,中国将从此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和姿态。从传播的速度和实效性方面考虑,广播是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手段。为了让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气氛,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一致认为,这样的时刻,必须要用广播的形式将现场的气氛传递出去。

1949年8月底,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接到了报道开国大典盛况的任务,电台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无比兴奋。但是,他们很快意识到,这项任务非常艰巨。

任务下达时,距离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仅仅只有一个月时间。从接到任务开始,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各有关部门立即开始进行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准备工作。主持开国大典实况广播工作的是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第一部长、当时年仅36岁的梅益同志。

梅益与延安时期的老战友、口语广播部主任温济泽同志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实况广播”的用语,意思是:通过广播设备,把现场的实际情况、音响和播音员的解说,同步广播出去。

为了确保开国大典安全优质播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做足了准备工作。杨兆麟和当时的同事胡若木、高而公等分工撰写实况广播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到郊外去采访阅兵式和分列式的演习,了解各受阅部队的情况,深入到参加庆典游行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农村,对参加游行的干部群众进行采访。稿件全都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不断修改完善,精益求精。

播音员丁一岚、齐越每次也都参加广播稿的讨论,领会稿件的精神,确保解说声情并茂。

(二)用“九头鸟”解决扩音难题

由于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现场直播设备相当简陋,技术上有不少难题。参加开国大典的现场群众预计将有数十万人,如何让整个广场的群众都能听清天安门城楼上的声音,让广播工作人员颇费脑筋。

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欣喜地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发愁扩音问题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工作人员才松了一口气。

(三)提前录音

当时,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由于广播设备非常简陋,只能把天安门广场的音响传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可是,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东长安街的尽头,再返回天安门广场。这样问题就来了,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开出天安门广场以后怎么转播呢?工程师黄云想了一个办法,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跟随朱德总司令的检阅车录音。

由于要在检阅车上安装话筒,采访车还要尾随其后,事关重大,北平新华广播电台须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阅兵指挥部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很快就同意了。在西郊机场演习的时候,杨兆麟和黄云乘坐采访车,紧随检阅车之后,录下了朱德总司令在检阅过程中的全部音响,包括朱德总司令向受阅部队指战员的问候“同志们辛苦了”,指战员齐声高呼“为人民服务”。由于车速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距离和开国大典现场完全相等,所以提前录音以后,10月1日开国大典现场就可以使用。现在听起来,技术上确实落后,可是这在当时却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记得在一次演习时,朱德向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负责人询问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如此庄严重大的场合,如果广播技术上出现问题怎么办?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进行实况广播,任何人都没有经验,朱德总司令担心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的时候,会出现播音技术问题。为了保证安全、优质播出,朱德总司令要求派人到中南海,事先为他录好音。在朱德总司令指定的时间,杨兆麟和黄云前往中南海为他录音。这个录音虽然当天没有使用,却成为建国历史上一件珍贵的记录。

(四)精心挑选话筒

提起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用过的扩音话筒,杨兆麟打开了话匣子,透露了那個话筒的来历:“那是我们精心挑选的最好的话筒,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话筒!”

杨兆麟兴致勃勃地说,开国大典那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安置了两个一模一样的话筒,一个安放在天安门城楼正中间,专为领袖们讲话设置,另一个则是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的播音员设置的。

“李志海是我们电台的技术人员,有关开国大典播音的技术细节,他全都清楚,因为天安门上的两个话筒就由他负责。”杨兆麟自豪地说,“后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用过的那个话筒,还有毛主席按下电钮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面国旗,全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五)地方台同时转播开国大典实况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为此,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为了使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开国大典的盛况,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事先通知各地方广播电台同时转播开国大典的实况,扩大影响。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开国大典实况广播一切准备就绪。

二、群策群力,确保万无一失

(一)广播、报纸发出预告

1949年10月1日清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曲后,播音员用庄严、热情、喜庆的语调发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播今天下午3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

同一天的报纸,也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喜讯立即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二)受阅部队、游行群众按时到达指定地点

那时,天安门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南面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长长的红墙、正南门即砖石结构的中华门都还存在,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封闭会场。

10月1日上午8点,北京下起了毛毛细雨。人民解放军的受阅部队到达指定地点。上午10点,参加游行的群众也陆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绣海洋。会场上的群众分区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桥北没有现在的观礼台,但搭了两个简单的台子,一个供大会指挥用,一个是外宾观礼台。

(三)全力以赴备广播

天安门城楼修葺一新,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热烈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不断打听:毛主席怎么还没上天安门城楼呢?开国大典什么时候开始呀?坐在收音机旁的听众,也焦急地等待着。

下午1点30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梅益、李伍、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李志海等人,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了天安门城楼的西侧,为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况广播工作进行最后的准备。

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决定,由梅益在现场主持天安门城楼广播的各项工作。李伍和李志海负责天安门城楼上的技术设施,特别是要保证主席台的话筒和播音话筒的安全。黄云和傅英豪负责机房和天安门广场的音响设备。胡若木和杨兆麟负责实况广播稿的播出工作。负责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总理也提前来到天安门城楼,检查各项准备工作,还亲自过问了实况广播工作的准备情况。

杨兆麟记得,播音的话筒原来安放在天安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由于天安门城楼上参加观礼的人实在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而且人声鼎沸,嘈杂的人声势必影响实况广播的质量。他们不得不将话筒从天安门城楼最西端挪至靠中间位置,“天安门上总共有5面红旗,我们搬到第二和第三面红旗的中间位置”。

站在播音话筒前面工作的,有杨兆麟、胡若木、丁一岚、齐越4个人。杨兆麟与胡若木作为广播电台编辑,与播音员丁一岚、齐越并排站立,他们所处的位置视野开阔,可俯瞰天安门城楼前经过的受阅部队和游行队伍,是现场报道的最佳位置。

下午2点45分,毛泽东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各位委员分别乘汽车,出中南海东门到达天安门城楼北面,大家在西侧台阶处下车,然后拾级而上。毛泽东和朱德两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们从杨兆麟等人面前经过,一直走到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央。

“天安门那时没有电梯,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他们都是走西侧楼梯上来的。”杨兆麟回忆说,“他们都从我们身旁经过。”

当毛泽东主席走到天安门城楼正中央时,天安门广场欢声震耳、掌声雷动。

“我当时26岁。”杨兆麟说,“毛主席要在这里向全国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我们为此做现场报道,天安门广场上有那么多激动万分的群众,身后就站着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们,真的是很激动。”

三、精益求精,广播激动人心

(一)盛况空前

当时针指向下午2点55分,丁一岚和齐越开始播音。全国各地守在收音机前的人们屏住呼吸,等待那个神圣庄严的时刻。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播音,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国内外亿万听众。

下午3点整,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在人们的热盼中,风停了,雨住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亮丽的彩虹。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

人民领袖毛泽东站在立式扩音话筒前,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毛泽东那充满激情的、十分洪亮的声音,回荡在天安门上空。顿时,天安门广场上再次欢声雷动。

紧接着,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28年光辉历程。礼炮声声,仿佛报春的惊雷,在神州大地回响激荡,把开国大典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进一步推向了高潮。

当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时,天安门广场上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头仰望五星红旗,经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据杨兆麟回忆,林伯渠一开始说的是“请毛主席升旗”,站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突然意识到这句话有问题,于是赶紧小声提醒林伯渠:“请毛主席升国旗!”

林伯渠说完“请毛主席升国旗”之后,紧接着,话筒里又传出焦急的小声问话:“升国旗的机关(按钮)在哪里?在哪里?你说呢?”这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造成的,这些声音也通过喇叭传播出去了,甚至能从全中国每一台打开的收音机里传出来。

升国旗之后,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二)朱德阅兵

下午3点35分,朱德总司令开始检阅陆、海、空三军将士。他站在阅兵车上,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站在指挥车上,先检阅了排列在天安门广场的部队,随后,阅兵车在军乐声中缓缓驶向东长安街。这时,天安门楼城下的机房里,技术员准时开动录音机,播放黄云和杨兆麟事前制作好的录音。等阅兵车和指挥车开回天安门广场,恰好准时放完了录音,又接上现场的音响。

朱德总司令回到天安门城楼,登上主席台,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领土”!

命令宣布后,全体受阅部队从东向西展开了分列式。海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坦克兵、骑兵队伍,伴着雄壮的军乐,陆续通过天安门广场。

此时此刻,天安门城楼上空出现了人民空军的战鹰。天上地下,无比的威武、雄壮。

杨兆麟事前访问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询问飞行的情况。刘亚楼告诉他一个“秘密”,因为飞机的数量很少,只有26架飞机,一两分钟就飞过去了。于是,决定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以后,绕到北边去,再从东向西飞一次。

(三)群众游行

经过3个小时的閱兵,此时天色已经渐渐擦黑,接下来是群众游行。等候在东长安街和东单一带的群众游行队伍,挥舞着各色鲜花和彩旗,浩浩荡荡,欢呼着、跳跃着通过天安门广场。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

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华灯齐放,光彩夺目。天安门广场上的30万人,像潮水一般涌到金水桥边。焰火在天安门附近三处施放,五彩缤纷,此起彼落。群众手里举的纸灯、纱灯也都点亮了,广场变成灯的海洋。

正阳门外,一阵轰响,五颜六色的礼花飞向夜空。

晚上8点多钟,只听见城楼上扩音器传出“万岁”“万岁”的声音,这是毛主席在回应学生们的欢呼。广场上的人们大声高呼“毛主席万岁”,城楼上大宫灯前毛主席挥动着手回应着“万岁”,有时还喊“同志们万岁”。

晚上9点多钟,无数彩色的礼花向广场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四)怕影响播出我们不能出声

在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过程中,作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编辑,杨兆麟和胡若木分别站在播音员丁一岚、齐越两边,他们一声也不能吭。但是,由于他们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了解庆典的具体程序,所以会在广播过程中通过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的方式,告诉丁一岚、齐越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

杨兆麟说:“我们不能出一点声,以免影响播出音质。”人们不禁要问:“既然稿件都准备好了,编辑站在那里干什么呢?”杨兆麟自豪地说:“我们要对现场实况进行描述,播音员需要我们提醒,比如阅兵时有哪支队伍过来了,播音员插播稿件时顾不上注意现场的情形,我们不能出声,但我们可以用手向队伍指指点点提醒播音员及时报道呀!”

他们4个人都十分熟悉庆典的进程和细节,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实况广播任务。承担了重任的那个立式老话筒,如今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美中不足,留下历史遗憾

(一)圆满完成任务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盛况空前的开国大典很快就要结束了。杨兆麟看了看手表,已经晚上9点20分了。杨兆麟说,实况广播加上当天准备工作时间,大约持续了六七个小时,而他们4个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从始至终一直站立工作,现场也没有设置座椅,但是当时一点也不觉得疲惫。

这时,周恩来走到话筒前,向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大声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庆祝大会结束了!”

按照原定的程序,播音员报了结束语,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天安门城楼下的机房随之关机。整个实况广播持续了6个半小时。

(二)遗憾未能保留播音全过程

这时出现了事前无法预料的情况,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南部的30万人,向着天安门城楼欢呼、雀跃,久久不愿意离去。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忍马上离开天安门城楼。

杨兆麟回忆说:“毛主席在离开天安门城楼时,挥舞着手上的帽子,从东边缓步走到西边,向欢腾的人群致意。”目睹眼前这种生动的场面,因为已经广播了结束语,关机停止播音了,杨兆麟和胡若木等人束手无策,只好留下“历史性”的巨大遗憾。

当天晚上,杨兆麟等人回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收听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同志告诉他们,在放朱德总司令阅兵录音的时候,时间恰好合适,但是因为事先录音的时候把检阅车的马达声也录了进来,杂音相当大,没有现场的音响那么清晰。这在当时的技术上是无法避免的,但也是一个遗憾。好在处于兴奋状态的听众并不挑剔,也根本不知道那一段是在播放录音。从第二年的国庆节开始,广播技术有了改进,再也没有采用这种“笨”办法。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多种方式实时感受国庆大典,并可通过网络等表达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的激动和自豪之情!(注:文中图片来源新华网)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罗荣桓故居管理处)

(本文编辑:宁黎黎)

猜你喜欢
兆麟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
“云”游兆麟公园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
天安门城楼开放30年
两个含余弦函数的三角母不等式及其推论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痞少的吉祥物
宋伯鲁致黄兆麟书札
开国大典阅兵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