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与语文教学

2019-03-13 13:24孔依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模因论表现型语言教学

孔依丹

[摘 要]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模因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将模因论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通过讨论重复、联想在语文学习各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基因型和表现型模因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为第二学段的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模因论;语文教学;语言教学;基因型;表现型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55-02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语言是传递模因的工具和载体之一,模因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将模因论与语文教学结合,能够提高第二学段的语文教学质量。

一、模因论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道金斯指出:“任何一种事物组成一个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特点。”即成功的模因需具备:长寿性、多产性以及复制的忠实性这三大特征。道金斯的学生布莱克莫尔(Blackmore)的著作《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认为在很多方面,语言都对模因施加影响,包括:(1)我们被模因驱动着而说话;(2)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受到模因的驱动而产生并发展的;(3)文字的产生依赖以语言为基础的模因,其长寿性的进化过程也需借助该模因。词汇量的扩大、语法的严密、语音的简化,这三点是世界上大部分语言发展的趋势,也是由于模因的推动而产生的结果。语言与模因关系密切,自然语言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模因: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信息的交际和交流。

二、模因论与语言教学

由于语言与模因的密切关系,模因论对语言教学有着很大的启发。但以往的研究大多将目光集中于模因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实践,对汉语教学领域关注较少,且多集中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少有的一些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也仅限于习作领域。其实,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其他层面,模因论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模因论与字词教学

小学语文注重基础教学,字词又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石,对于阅读、写作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奠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应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汉字兴趣的同时,教学生学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并且达到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会写其中1600个左右。模因论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提供思路。

模因论认为,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及能够更久、更广地流传,模因与模因之间会相互支持,集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复合体。模因复制有着忠实性的特点,但其在复制的过程中并不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而是保留原有的精要,既不会分毫不差,也不会面目全非。汉字中大量形声字的存在,以及汉语中大量近义词的存在,正好可以证明模因论的这一观点。形近、意近的字和词,在复制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模因,新产生的模因由于能够保留与原有模因的相似之处,所以将大大降低人脑的理解负担;同时,因为与原有模因有不同之处,新模因又保证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得到广泛流传,成为造字的重要方法以及词义引申的主要途径。鉴于字词的这一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大致理解字词和文章的意思,因此教师不必对字词的讲解过于深入,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如《翠鸟》一课中的生字“秆”,《小学教材全解》中的辨字一栏列出了“杆、竿”,以及与之音、形、义皆相近的字。在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三者有相同的声旁,并且在意思上都与竖直、细长的棍状物有关,区别在于“秆”最细,用来指稻麦等农作物,“竿”比“秆”稍粗,用来指竹子,“杆”可以指农作物、植物(竹子)以外的长棍状物,如“旗杆”“一杆枪”等。学生通过学习形近、意近的字词,在学一字的同时,掌握了多个与之相近的字词,这样可以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成就感。

联想和归类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被广泛采纳,但是大部分教师出于经验,只是偶尔为之,缺乏理论指导与系统探究。通过学习模因论,教师就能够理解这种做法的意义,并在教学中推广这种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认字的兴趣和效率。

(二)模因论与背诵教学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背诵是模因的一种传播途径,背诵下来的语言就是模因,通过重复背诵,学生可以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这对于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提出学习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背诵有着惧怕的心理,通常需要花很大时间与精力来完成背诵任务,而且遗忘速度很快。因此,背诵成为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模因论中找到答案。前面论述过语言与模因的密切关系,以及模因复制的忠实性是保留原有模因的精要而非毫厘不差地重复,因此,联想就成为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来使其完成背诵任务,并且延长记忆时效。

以《翠鸟》的第一段为例,这一段主要描写翠鸟的外形,作者先写了翠鸟的整体形象,其后以头、背、腹的顺序写了翠鸟的外形、大致顏色,最后细写翠鸟的眼睛和嘴,并且全段使用拟人的手法,将翠鸟的外形与神情刻画得活灵活现。教师指导学生背诵时,可采取拟人联想记忆的方法。首先,将本段首句中停在水边苇秆上的翠鸟看作是一位即将出场的演员的亮相。然后看这位演员的着装,以及它身上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眼睛和嘴既是翠鸟捕鱼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器官,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自己眼睛和嘴的重要性来理解其对翠鸟的意义,以此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一位衣着鲜艳的小演员即将开始它的捕鱼表演。这样,学生就能将陌生的翠鸟和熟悉的演员联系起来,提高背诵效率。其次,教师可在学期初将本学期要背诵的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分类整理出来。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为例,单元的分类有的按照文章的主题,如第三单元都是记述真实发生的事情的记叙文;有的按照文章体裁,如第八单元是古诗和古代神话故事,第五单元都是说明文;有些单元的分类标准模糊,难以看出该单元内部文章的相似之处,如第二单元既有《翠鸟》这种描写小动物的趣味科普文,也有《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这样的记叙文……教师可以文章的主题或者写作对象为纲,打破单元界限,重新排列需要背诵的文章或段落,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

(三)模因论与阅读、写作教学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第二学段的学生应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善于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出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培养都是一项重要任务。尽管绝大部分教师与家长也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仍然不愿读书,家长在指导孩子读书上也感觉力不从心,其中大部分原因还在于面对市面上种类繁多的青少年读物,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其实,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去阅读同一类型的读物。

语文教学目标中的第三个目标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展开想象,领悟文章大意和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命运。在这一移情的过程中,联想是重要的手段,联想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将课文知识内化于心,并且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学习本身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复制的忠实性里面包含着复制的不精确性,模仿、复制是对模因集合的重组,这就使得人们在学习与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还有发挥自主创造性的余地。

语言学家何自然指出,模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模因基因型,即大脑里的信息内容直接得到复制和传播;二是模因表现型,即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而得到横向扩散和传播。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根据前期通过背诵、阅读而积累的大量名言警句、诗词、典故、成语等,在相似的语境中,通过联想,直接套用存储于记忆中的经典文学素材,达到引经据典显示自己文学底蕴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背诵的语言知识内化,受到相似语境的诱发后输出,这属于自我输出,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模因表现型的思路,让学生进行句型替换练习,指导学生根据句型来模仿,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熟练运用的目的。这种在同一语言形式中嵌入不同的内容,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的做法正是模因表现型的典型传播过程。这种做法较之模因基因型的难度更大,因为它要求学生做出一定程度的创新,在不断地“模仿—创新”中提高写作水平。除仿写句子外,经典文章的行文模式、段落布局以及叙事方式都可以进行模仿,这样能使学生从整体上习得写作方法,而不是只记住一些零散的句子。

语言交流是一个“传递—接收—解码”的过程,同时也是模因传播的過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复、联想、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上述三种能力。此外,语境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根据相关理论,推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成反比,即语境效果越好,人们付出的推理努力就越小。据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语境的构建以及引导学生发现语境间的相似之处,将积累的文学素材加以运用及创新,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模因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也因此重新获得了用武之地。我们希望它可以为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新途径,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成辉,肖辉.“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的视角[J].外语界,2012(6).

[2]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3] 李捷,何自然.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l0(5).

[4] 刘聪,李健.国内模因论研究评述——以2003-2014年为例[J].语文学刊,2015(7).

[5] 沈玉桃.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小学生习作教学实验[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2).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模因论表现型语言教学
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相关变式题型解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