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解题策略,彰显数学魅力

2019-03-13 13:24郁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小学数学

郁蓉

[摘 要]苏教版教材的编排意图之一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转化、画图、列举、假设等策略,让学生经历解题策略的形成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解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74-02

解题策略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解题策略的有效运用,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优势和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解题策略的认识,形成“学策略、懂策略、用策略”的意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入画图策略——形象直观

画图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也是直观表示题意的有效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面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时,便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画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条理地表示各数量间的关系,并快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理清解题思路。

例如,讲授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8厘米,宽都是5厘米,将它们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题目一出示,很多学生便有了解题思路:先算出其中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然后乘2,就可以算出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显然,学生受定式思维的影响,导致解题错误,若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真正理解算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画图(如图),并在图中标出已知条件。学生可由此发现,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但周长并不等于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学生借助自己所画的图形,明确了解题思路,很快便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真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陷入思维定式时引导学生画图,帮助学生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学生经历这样过程性的活动,可深刻体验到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

二、巧用转化策略——化难为易

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策略。转化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转化意识,它既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升数学能力、形成思维品质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运用转化策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未知领域,理清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了学校各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境,学生看到了十分兴奋。此时,教师对学生说道:“瞧,这是书法兴趣小组,该小组中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7]。已知该小组女生有27人,男生有多少人?”很多学生经过分析后,仍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都陷入了沉默。不一会儿,有学生提议:“是不是可以依据分数与比的联系,将[47]转化成比,再解题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提议,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该小组中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7]”,找出书法兴趣小组男生人数与总人数的比为4[∶]7,总份数是7份,而男生人数占了其中的4份,那么女生人数占总份数的3份。而3份相对应的人数为27人,由此可求出1份的人数,即27÷3=9(人),而男生人数有4份,即4×9=36(人)。不难发现,学生在转化思想的指引下,变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将抽象的分数问题转化成了易于解决的按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从而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上述案例中,教師通过生活情境引出分数应用题,让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转化策略,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转化中逐渐清晰,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在探寻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既提升了的思考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又形成了转化意识。

三、借助列举策略——有序思考

列举策略,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罗列出来,并运用有序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列举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寻找答案不遗漏、不重复”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花圃的面积才会最大?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不管怎样围,花圃的周长都是22米,长和宽的和是11米,且都是整米数。那么怎样找出使得花圃面积最大的围法呢?很多学生拿出了小棒围一围,教师写出学生的围法:(1)长6米,宽5米;(2)长9米,宽2米;(3)长7米,宽4米……教师写出来后,学生发现有的围法重复了,而且有些乱,不易直接看出结论。教师追问:“对于这些数据,应该怎样整理,才能避免重复或遗漏呢?”有学生提议:“可以列表整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并告知学生这样的策略叫作一一列举。接着教师问学生:“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发现,当长和宽的长度数值越接近,围成的花圃面积就越大。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想一想、摆一摆、比一比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列举策略的优势——可有效避免重复、遗漏的情况。

四、依托假设策略——以实代虚

假设策略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在解答实际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无法找出解题方法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策略,找出题目中隐藏的数量关系。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有1元和5角的硬币一共13枚,总金额为10元,1元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学生不知如何解答此题,于是,教师拿出了13枚1元的硬币,用它们替换题目中的13枚硬币。13枚1元的硬币,就是13元,比原先要多3元。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多出3元呢?”学生答:“因为将5角的硬币也当成了1元的硬币,有1枚5角的硬币被替换成1元的硬币,就会多出5角,现在多了3元,5角=0.5元,即5角硬币有3÷0.5=6(枚),1元的硬币有13-6=7(枚)。”也有学生说:“是不是可以将所有的1元硬币,都假设成5角的呢?”这位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大家又投入解题氛围中,这次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都能顺利解决了问题。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看似简单却难以快速寻找到解题思路的题目,运用实物替换,让学生感受假设策略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无形中把假设策略植入学生的思想中。

总之,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应用和实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解题策略的优化和运用,让学生感悟解题策略的价值,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题的意识,从解题策略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章莉.“解决问题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2009(10).

[2] 倪美玲.解决数学问题“三技巧”[J].小学教学参考,2015(14).

[3] 汪华.小学数学解题策略多样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小学数学
论高中数学的解题策略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创新方法初探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探讨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