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猜想意识的途径

2019-03-13 13:24江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小学数学

江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多元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猜想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探索机会,为学生增加实践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深挖教材、渗透方法、加强训练等途径,引导学生猜想,使学生逐渐形成猜想意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猜想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83-02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阶段。猜想是一种数学学习方法,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深入挖掘教材、渗透猜想方法、安排实践训练等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猜想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全面塑造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

小学生的想象力较弱,而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因此教学情境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利用实物或视频等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情境,可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如此,学生的猜想动力十足,便会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为接下去的课堂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可能性”时,为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教师拿出两个不透明的袋子,每个袋子里放5个黑球和5个白球;将学生分成男生队、女生队,两队进行摸球比赛,每队依次摸5次,摸到黑球多的队伍获胜。教师问:“哪个队会获胜呢?”问题一出,学生还没有操作,就猜想两队有可能打成平手。教师把女生队的袋子里球的个数变成8个黑球和2个白球,男生队的袋子不变,又问:“哪个队会获胜?”学生猜想女生队获胜的可能性最大。由此,学生迫切展开操作活动,以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氛围变得火热。教师利用摸球游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学生踊跃参与操作活动验证猜想,使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深挖学科教材,增加学生的猜想机会

教材是教学质量生成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它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为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多数教师设计题目时为了求新,而脱离教材,使题目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从教材中寻找猜想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猜想机会。

例如,教材里“分与合”的内容,课后练习题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做多了难免会觉得乏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练习题来设计猜数游戏,以做游戏的方式来为学生增加猜想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猜想兴趣。教师可提问:“一个数是由3和5组成的,它是几?一个数可以分成3和3,它又是几?”这样的猜数游戏像猜谜般,瞬间激起了学生的猜想欲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之后,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你能按照我的方法提出问题,让我猜某个数吗?”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高了,他们纷纷出题让教师猜,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自我猜测能力明显提高了。

三、注重方法渗透,理顺学生的猜想思路

猜想方法可以分为归纳猜想法、类比猜想法、演绎猜想法,不同的猜想活动应用的方法不同,使用恰当的猜想方法能使学生顺利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网络。学生的想象力较弱,教师若不引导学生猜想,学生便很难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因此,在学生进行猜想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给学生一些建议,如怎样整合材料、提出疑问等,帮助学生理顺猜想思路,从而确保猜想活动有序推进。

例如,在四年级的乘法知识的教学中,关于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多数教师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但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并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乘法里有没有结合律和交换律?”对于这种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就钻了进去,大家开始猜想:如果有,怎么证明?如果没有,该怎样解释?随后有学生提出:“在学习乘法口诀时,有对应的算式,可以看出乘法中有结合律和交换律。”一節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还能利用类比猜想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加强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猜想质量

猜想是人类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策略。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去质疑、去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猜想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题材,灵活使用各种题型,把握好训练时机,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经历猜想、探索、论证的过程,以强化学生的猜想质量。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得到的结果是,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相同的。然后引导学生猜想:“与长方体等高的圆柱,它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相同吗?”有的学生认为是相同的。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对这种猜想进行验证,而是列出了一组等底不等高和一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差异,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猜想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毫无根据的,这些想法正确与否就需要通过实践来论证。因此,在实际比较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提出疑问:“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不是像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一样?”这个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用实践活动验证的意愿。如此教学,既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复习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通过转化验证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终使学生正确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猜想意识是学生不断实践探索的动力。猜想意识让学生有了充分互动的机会,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被激活,从而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数学知识。教师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猜想意愿,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1] 董巧丽.猜想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05):31.

[2] 盛志荣.“猜想思维方法”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培育[J].学术探索,2013(03):18.

[3] 林爱娟.试论数学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2):78.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小学数学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