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2019-03-13 12:29丁文俊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普科学

丁文俊

STEA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者都是强调课程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学科,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亦推动了STEAM能力的发展。

小学科学涉及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操作起来有困难,涉及微观、宏观和抽象的内容(例如微生物、宇宙等)很棘手。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把这些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帮助师生走出困境,解决难题,因此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必然的,也是和STEAM教育理论相符合的。下面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优化教学情境,强化课堂吸引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新事物有种强烈的认知欲。教师可以搜集相关图片、视频、动画制作成课件,在课堂呈现一些日常很少接触的事物,给学生多感官刺激,让学生兴奋起来,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

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我用PPT展示了各种奇石怪石的图片——猪肉石、渔夫石等,让学生讲一讲看到了什么,在学生难以置信这些都是岩石的时候,情绪一下子就兴奋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在学习动物和植物一生时,虽然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能说一些动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情况,但是他们得这些认知是片面的。教师适时地出示动植物一生的FLASH或者视频并配以讲述,这样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巧用科普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一个孩子能抵抗玩的吸引。长期以来,电子游戏一直被认为 “洪水猛兽”、老师和学生的“敌人”。但当下信息时代,电脑早已是家庭标配,手机也都智能化了,孩子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游戏。我认为与其一味地堵,不如加以引导疏通,让学生玩一些有益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游戏成为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手段。

有款手机游戏叫《割绳子》,相信大家都玩过。游戏时看起来只用做一个简单的割绳动作,实际上那只呆萌的青蛙时时在考你的力学知识……这就是一个经典的科普游戏。科普游戏是指以科普为目的、以互联网络为数据传输介质,可以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游戏。

在教学光学单元时,我给学生带来了游戏《Refraction》——主宰整个游戏的物理定律是光线的折射与反射。游戏中需要借助各种面镜和透镜来改变激光的路径,并让各种光线到达指定的点。课前,我先设计一个高于学生水平的关卡,请学生来试玩。学生会觉得很有趣,但是却无法完成任务。然后我再引入光学单元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刚才的关卡找到突破口了,他们把玩游戏的兴趣转化成解决问题的兴趣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全身心投入,目标明确,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当探究结束,我再次出示课前的那个游戏关卡,学生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际,很快破解了关卡,游戏的融入进一步体现了STEAM的融合理念。课堂教学和科普游戏协同工作、和谐相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但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应该掌握度量,不能让学生过度游戏。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科学内容中有些抽象的知识,仅靠老师的讲述,学生是无法理解透彻的,如果能够结合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地球和宇宙科学是小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学生早已对地球、宇宙飞船、星球等词汇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些事物离生活比较遥远,没有条件直接研究或观察,再加上认知水平限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较大。融合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科学观察和探索情境,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已有认知与新授知识对接、虚拟和真实互补。一些难以理解或者复杂的地方,可以通过可视化、智能化使之融合、成为一体。

《在星空中》一课要求学生认识星图,观测星空。在以往的教学中,考虑到教学时间、设备以及安全等因素,教师对这一内容的处理,一直处于纸上谈“星”阶段。针对这一现象,我给学生带来了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软件。我借助Stellarium在学生眼前模拟出一片 “真正”的星空。通过人机互动功能,学生以第一视角的角度去发现、探索宇宙空间,仿若身临其境,翱翔在这片星空中。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方便了教师教学,而且将抽象的宇宙知识具体化,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启发他们在课后对星空宇宙做进一步探究,增加课外知识,拓宽视野。

四、基于互聯网教学,拓宽小学科学课堂

互联网教学是一种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可以让科学课更生动形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中高段年级的学生通过各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技术,例如网页浏览搜索、制作电子小报等。让学生在互联网中寻找信息,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时,我指导学生确定了以《基于网络环境的苏州本土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为主题的科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动植物资源进行探究。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或是登陆各类科普资源网站——如苏州科普之窗,搜集文字及图片资料,最后制作成电子小报,全班交流。通过学习成果的发布,展示表现自我的能力,发展解释和评价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整个探究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操纵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智慧,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中充分融合信息技术,两者和谐发展,确实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和是和STEAM教育理论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更好地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整合信息技术。

【作者单位:常熟市辛庄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普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学拔牙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