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分析以及对策探究

2019-03-13 13:24韦日新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校园欺凌成因分析

韦日新

[摘 要]通过对本地区欺凌现象的研究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对小学欺凌的现状以及发生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校园欺凌行为提出了具体的预防以及干预的措施,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于小学校园欺凌的重视。

[关键词]校园欺凌;现状分析;成因分析;干预策略;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 G6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6-0083-02

校园欺凌,特指发生在校园或其周边的以一人或者数人对一个或者数个学生实施欺负或者伤害的事件。其作为严重损害学龄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种高风险行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世卫组织更是将其纳入了“学龄儿童健康”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之一。目前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言语、网络、暴力三种主要形式。校园欺凌有多方面的成因,因此宜采用复合手段来对其进行预防以及干预,包括建立完备的预防措施,伤害发生早期的干预措施,以及伤害发生以后的干预措施。这都需要完备的法律规范以及健全的校园制度。

一、校园欺凌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至2016年对近十万学龄儿童的问卷调查显示:校园欺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均存在的普遍现象。校园欺凌虽然在不同国家、地区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但在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后可以发现:校园欺凌存在明显年龄、性别特征。多数校园欺凌集中发生于11到13岁的学龄段,比例为37%。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校园欺凌的比例明显下降。15岁后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可以从校园欺凌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校园欺凌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高于女生。但是校园欺凌对于女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明显比男生严重。近年来由于社会关注度的增高,校园欺凌发生的比例逐年下降。

二、校园欺凌成因

1.学校因素

学校方面主要存在课堂枯燥无味、轻德重智的教育方式以及监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首先,枯燥无味的课堂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此时学生容易将精力转向别处,滋生类似于逃学、打架斗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其次,有些学校在教育方面明显轻德育重智育,这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观以及价值观发生不良转变,亦容易滋生校园暴力的发生。学校的监管不到位也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的产生,学校作为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管制度,在暴力发生的起始阶段采取措施,就容易使事态向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

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容易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多数校园欺凌的家庭因素表现为家庭温暖的缺失。首先,父母管教方式粗暴,家庭关系淡漠,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实施校园欺凌的比例较大。其次,父母收入较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佳的家庭子女实施校园暴力的比例亦较高。农村留守儿童欺凌者与被欺凌者比例均增高。

3.社会因素

社会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主要为媒体大众对于暴力文化的传播以及校园周边混乱的环境。青少年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当暴力文化成为其触手可及的新鲜事物,没有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往往趋向于模仿,这种暴力文化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以及行为。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摩擦的时候,这些学生通常会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导致了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的对策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针对不良性格容易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这一特质,以学生作为主体,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应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是注重早期对孩子“友善”、“和谐”方面品质的教育。青春期是由幼儿向成人的过渡阶段,此时期是青少年性格养成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抓住这一时期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孩子性格形成的早期作为启蒙,让其多多接触小动物,学会关爱弱小,同情他人。父母可以让孩子阅读有关团结友善知识的故事以及书籍,或者给孩子讲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团结友善的思想在孩子的心里扎根,让孩子学会理解以及宽容他人。二是对于有暴力倾向以及攻击行为的孩子,应充分建立其心理宣泄系统,教导孩子通过正确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 通过参加诸如踢足球、打篮球等激烈的运动或者学习拳击、武术以及跆拳道等需要消耗大量体力的课程班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消除暴力倾向。同时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通过主动向老师、家长以及好朋友倾诉心中的不满情绪,并从中获得支持与理解,从而能够调节内心的不平衡状态,减少暴力行为的产生。三是对于被欺凌者,要给予及时的、有力的支持。让其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帮助。大多数被欺凌学生都存在不善言辞、不愿诉说等特质。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求教师以及家长对这类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在发现校园欺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以及鼓励,教导他们如何避免校园欺凌。后期对于这类孩子应鼓励其多与人交流,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大声说出来等,以促进其性格向更外向的方面转变。

其次,学校或者家长要积极地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要让其明白使用暴力以后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以及社会的不姑息态度。对于被欺凌者,让其明白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真正地做到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来约束和保护自己。

2.家长加强监管、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或者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具有抚养、教育、管教和保护的义务。因此,父母除了养育子女,还肩负着教育的責任。

原生家庭是孩子在性格养成期间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所感受到的安全感更强。父母在处理家庭矛盾时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而是应私下解决。离异或者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良好的关系,学会有事私下解决,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双亲的言传身教以及孩子对父母为人处事方式的耳濡目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以及行为。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不能单纯以打骂为主,而是应该采取温和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子女间的沟通,与孩子形成安全健康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个性与需求,并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给予耐心的指导、帮助以及安慰。在与孩子的交流的过程中,多采取鼓励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但是鼓励不是盲目地放纵和溺爱,而是应该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正确的予以认同并鼓励,错误的予以批评并纠正。

父母亲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即使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经常见面,也要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等方式与孩子取得沟通和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以及成长中的烦恼,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纾解孩子内心的苦闷。

3.学校优化教育方式,完善管理措施:

学校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要注重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切勿轻德重智;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德育的比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设置心理教师专门负责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及时排解青少年心理问题,对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答疑解惑,帮助其排解心中烦恼,释放压力以及不良情绪。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通过心理咨询和评估,为学生制定合适的解忧计划,及时地提供心理干预。

学校应塑造幸福和谐的集体文化,帮助学生们建立集体意识,同学间互助互爱。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实际需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担当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忙碌的校园生活中感到充实,自我价值感、集体荣誉感得到提升,这样才能使道德准则真正的内化于心。

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首先要注重校园欺凌的预防,大力开展校园欺凌相关专题的宣讲活动,让学生们对于校园欺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建立校园欺凌反馈制度,加大监管以及巡查力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校园欺凌检查小组”,在课间以及课后等多发期积极巡查,保障学生的安全。在发现校园欺凌的时候,绝不姑息,要正确地处理以及疏导,并引以为戒,做到警钟长鸣。

4.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校园欺凌问题原因多样,因此要求有关部门采用综合手段加以防范。

一方面要求国家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主要包括对校园欺凌的界定,相关部门权责的划分,校园欺凌发生后的应对手段以及处罚措施。

校园欺凌的界定是制定政策的首要条件以及政策实施的基础,我国目前对于校园欺凌的界定几乎等同于校园暴力。但是两者还是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例如:两个势均力敌的学生帮派之间的斗殴,不存在单方面受欺凌的个人或群体,是否属于校园欺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只有明确了校园欺凌的范畴,才能依法专项治理。

我国对于相关部门权责的划分还不十分明确,很容易导致事件发生后各部门相互之间推卸责任,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做出明确的职责划分并具体到个人。实行直接负责制度,这样就可以避免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除此之外,各部门还要制定详细的防校园欺凌预案,以便防患于未然,或者在校园欺凌发生时可以立刻采取有效措施。

我国目前对于校园欺凌方面的法律制度仍不够完善。每当校园欺凌发生的时候,实施者的年龄以及伤害发生的程度往往成为判罚时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如果实施者年龄小于十四岁且未造成严重伤残,处罚上往往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忽略了校園欺凌实施者主观恶意程度以及悔过程度,这就容易导致实施者并没有接受到应有的惩罚并且认为法律不能对其产生约束,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很多法务工作者认为,在判罚时除了欺凌实施者的年龄和伤害程度之外,还应将其主观恶意程度和悔过程度纳入考量范围当中,做出更全面的决定。

另外,对于媒体的审查监管也必不可少,应尽量避免媒体对于暴力行为过多的宣传以及渲染。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上的各种新闻信息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更应该加大对信息媒体的审查力度,避免不良信息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之中,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良好的环境。

校园欺凌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创伤以及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会在孩子往后的成长中留下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更良好的成长环境,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校园欺凌成因分析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失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