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2019-03-13 13:24施静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课堂

施静炊

[摘 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上。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畅所欲言、文本链接、巧妙引导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课堂;文本链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24-02

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感受文本蕴含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构建生命教育的課堂。这样的目标要求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容,而且要帮助学生深化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生命力量,以熏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

一、入情入境,感受生命的珍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感受生命的宝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小学生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这是帮助学生体会生命珍贵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因此,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邓小平同志对祖国以及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同时思考这首歌中讲述的是谁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是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很多学生会唱这首歌。但是,学生对这首歌的背景了解不多。于是,教师明确这是一首歌颂邓小平同志的歌曲,同时为学生补充相关的材料:“这位伟人已经于1997 年2月 19 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让全国各地陷入一片悲痛之中。让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一起缅怀他。”这样的情感渲染,让学生仿佛走进了当时的情境。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然后,教师再次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在音乐的熏染下朗读课文。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文本渲染的邓小平同志离世的悲痛心情,同时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例中,教师抓住文本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听歌曲、听教师的介绍,让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文本的情感内涵。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产生强烈的生命意识,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畅所欲言,倾诉生命的感动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天地。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产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倾诉对生命的感动,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并对文本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有了自己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船长这一形象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为船长的精神所感动,认为船长是一个舍己为人、遇事冷静果断,同时又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船长的牺牲不值得,认为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围绕“船长的牺牲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这样的争辩过程中,学生明白:“船长先人后己,精神值得我们感动。最后他之所以选择和自己心爱的船只一起沉没,其实这是一种情结,因为船就是船长战斗的阵地,而坚守就是船长的信念。”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自由讨论的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生命产生了感动以及敬畏之情,心灵得到了净化,懂得了如何珍爱生命,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类文链接,体验生命的价值

虽然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但是体验生命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教学,还要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走向课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教师意识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材料,于是将教学目标之一预设为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体会生命的价值所在。经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学生对彭德怀将军的大爱精神有了自己的体会。但是,教师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牺牲小我,成就大家。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或者类似的文本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关于红军的故事,同时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教学,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通过对相似故事的整理,学生体会到文本的真正内涵,同时也产生了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情感意识。

四、巧妙引导,心存生命的敬畏

泰戈尔曾说:“我存在着,是一个永恒的奇迹,那就是生命。”诗人的哲言诠释了生命的可贵。这成为生命价值亘古不变的誓言。而我们的学生却并不一定有诗人那种敬畏生命的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巧妙的引导,以激发学生心灵最深处的那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苏教版教材有不少这样的课文,如《生命的壮歌》《天鹅的故事》等。

《天鹅的故事》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在贝加尔湖畔,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破冰行动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对这样一个令人敬畏的生命故事,对这样一群勇于奉献、团结拼搏的可爱生灵,我引领学生虔诚地走近它们。天鹅群的可贵精神像针一样深深地扎进了他们的心,使他们被彻底地震撼了。课至尾声时,我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这支猎枪一直挂在墙上,三十年再也没有动过?”课堂沉寂了片刻,学生便纷纷举手发言。他们凭借着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了:正是因为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感动了老人,老人才会挂起猎枪。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可是,他们并未领悟到老人不仅被天鹅的精神所感动,而且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情。我要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激发出来。于是,我改变了教学预设。我又问:“斯杰潘老人把那支猎枪一直挂在墙上,一挂就是三十年,这把枪是为谁而挂的?”思考了片刻之后,教室里顿时小手如林——为老人自己而挂、为其他猎人而挂、为那群可爱的天鹅而挂、为更多的动物而挂……他们的回答精彩极了!最后,一个男孩答道:“为可敬的生命而挂!”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好一句“为可敬的生命而挂!”这是学生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情才能感悟到的深刻道理。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每一个契机,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命心存敬畏,由衷地去呵护每一个生命,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生命意识的培养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真正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使他们的人格进一步健全,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语文课堂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