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专业建设思路

2019-03-13 14:26张文硕马玉英
山东工业技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新工科

张文硕 马玉英

摘 要:“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明确提出了“新工科”内涵的指向,即新工科专业和工科专业新要求。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为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提供了新一轮重大机遇。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优化专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等值得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新工科;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建设改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5.219

0 引言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明确提出了“新工科”内涵的指向,即新工科专业和工科专业新要求。新工科建设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路径,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专业建设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8〕7号)也为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提供了新一轮重大机遇。为促进我校新工科專业建设,增强服务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的能力,我院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探索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1 总体目标

全面探索“新工科”教育从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转向体现跨界、交叉、融合、创新特征的人才培养“新工科”范式。形成了“以用导学”的高职工科专业建设理念,建设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校企协同,十化合一”高职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以“校企共育,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优化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建成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共用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发挥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

2 具体计划

2.1 优化专业结构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七大新兴产业集群、《<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十大装备制造业及《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设为重点建设的领域、产业。

对接产业,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人才需求服务。根据新旧动能转换,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等。优化专业结构,打算在以下专业进行方向对接(表1)。

2.2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主要是物联网行业企业、大数据信息产业、各类软件企事业单位、虚拟现实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适应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备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大数据应用系统搭建,数据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处理;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测试;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建模、交互、应用、发布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完善“校企共育,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软件技术专业与甲骨文(山东)OAEC人才产业基地合作开设甲骨文订单班的基础上,完善“校企共育,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其他专业逐步开设订单班,与企业合作创新“321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2)基于CDIO工程模式教育理念,构建“校企协同,十化合一”高职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进行了引入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了“以用导学”的高职工科专业建设理念,制订了基于CDIO的一系列教学文件;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一批教材;构建“培养目标市场化,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训平台实景化、师资队伍双师化、课堂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工程化、课程考核过程化、学生管理导师化、评价体系可量化和质量改进螺旋化”,即“校企协同,十化合一”的高职信息类专业专业育人模式。

(3)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优化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遵照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建成4门优质资源共享课程。

(4)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力开展非富多彩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别技能大赛;加强校企对接力度,逐步扩大订单式定向培养规模。在两年的建设期内,使学生就业率保持90%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2.3 改善实训条件

为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构建融教学、实训、岗位、职业培训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扩充和完善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充实先进设备,丰富实训功能,拓展服务面向,计划投入1000万,建设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再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6个。建设面向行业企业开放的2个校内鉴定中心,对社会开展电子信息类技能等级鉴定培训,每年达到300人次。

2.4 建设师资队伍

建成一支既掌握先进职教理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技术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19年,专业群内各

(下转第232页)

(上接第238页)

专业培养专职和兼职专业带头人各1名,每专业培养、引进2-3名骨干教师和2-3名青年教师;从世纪鼎利集团、甲骨文(山东)OAEC人才产业基地、山东联科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同创唐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微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济南知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选聘优秀技术人员组成4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库;团队中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专兼职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1,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3 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服務新旧动能转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可以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的问题,如:(1)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2)人才培养条件与岗位能力培养需求不匹配;(3)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发展;(4)学生培养质量保障瓶颈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校企合作,优化校内协同育人组织模式,通过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产业化学院等方式,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03):7-12.

[2]李培根.工科何以为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6-9.

[3]赵继,谢寅波.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

[4]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3-20.

[5]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6-32.

基金/重点项目:基于UBL+CDIO的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2017年度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7566);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2017年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课题——民办高校适应新旧动能转换改革研究(18CDCJ32)

作者简介:张文硕(1982-),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转换新工科
构建信息化共享平台 做好“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人才保障
浅议中小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与再造
西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
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发展研究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优质法治环境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