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模糊性看英语中名词动用现象

2019-03-13 03:27于婉莹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转喻模糊性隐喻

摘 要:名词动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中常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构词法。语言是精确与模糊的结合体,而语言的模糊属性有时会引起词性的变化或者语义的拓展。本文试图从语言的模糊性出发,并将其与认知中的隐喻与转喻相结合来探讨英语中名词动用的内外因及其语用效果。

关键词:模糊性;名词动用;隐喻;转喻

作者简介:于婉莹(199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西语学院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一、模糊理论

奠定了模糊理论基础的是美国加州大学的L.A.Zadeh教授,他认为人类思维的关键要素不是数字而是关于模糊集上的那一个个标签,用于表示概念的语言符号可以被放在一个关于模糊集或者几个模糊集的交集中,这就像是数学中的集合概念[1]。其实,他的模糊理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包括数学、逻辑学等,并非仅局限于语言学中。语言是思维的表征,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思维在认识的过程中并非是一目了然的,可能也是含糊不清的。

L.A.Zadeh认为,语言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标签组成的系统,比如模糊集。名词flower(花)是一个模糊集M(花的种类有很多),而red也是一个关于颜色的模糊集,然后名词短语red flower就是以上两个集合的交集。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用语言表达的概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糊集或者是几个模糊集的交集。名词动用的前提是存在一个名词,该词的意义可以被放置在模糊集中,然后经过人们大脑的处理,即将符号与隐喻或者转喻结合,最终赋予该名词的动词意义并将其放置于某些固定结构中。

模糊集是从语言的本质属性中被概括出来的,以英語中的普通名词为例,hat虽然指的是带沿的帽子,但是这并不能将范围缩小至一顶帽子上,带沿的帽子也有很多种,所以,语言中一些名词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该词的集合,在该集合中存在着若干的小的且与该词词义相关的单位。以bottle为例,本义为名词bottle(瓶子),这个关于瓶子的概念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模糊集,在这个模糊集中的单位在意义上都与瓶子有关,具有其或多或少的特点,人们可以将其联想到“把什么东西放入瓶子中”这一动作,或者是“控制”这一行为。

二、隐喻、转喻与模糊性

隐喻与转喻都属于认知心理的范畴,但二者在识解概念时存在着差别。笔者认为转喻中的概念与被识解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可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可以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隐喻与所识解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直接而紧密的,相反,其关系是隐蔽的。隐喻通过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本体与喻体的某些要素联系到一起,或者是将本体的某些组成部分进行重组生成新的整体,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思维[2]。基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隐喻可以分为实体、结构和空间隐喻[3]。

在语言符号的世界中,有些概念本身的界限(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并非是十分明晰的,有些需要借助人们的感觉经验来加以区分。语言的模糊性在概念与事实之间建立了多样的联系。就英语名词而言,其模糊意义与人类的认知心理相联系,激发隐喻或转喻机制,从而生成具有动词性的衍生意义。比如head一词,本意是头部,动词意义是“前进”“用头顶”等。这都是建立在名词意义与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三、英语中的模糊性与名词动用

英语中有很多名词可以被用作动词,比如与身体部位或者人体器官有关的名词,如“hand(手)”可以表示传递、支持之意;而“eye(眼睛)”可以表示“注视、看”;“leg(腿)”用作动词时可表示为“奔走”。英语中还有一些有生命体征的名词,比如“dog(狗)”,用作动词时可表示“跟踪、尾随”,“flower(花)”的动词意义是“成熟、繁荣”等;还有一些物质名词,比如“water(水)”可以表示“浇水”,“milk(牛奶)”可以表示“榨取”之意。以上这些类别的词除了其本身的名词意义之外还具有与其相关的动词意义,这与英语的模糊性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些名词的动词意义没有本身就是动词的动词性强,正是由于他们的动词性弱,它们的名词意义就更能凸显出来。而且,这些名词之所以能够用作动词,其本身的特点也很重要,比如那些人体词,它们的功能与人体感官经验密切相连,由此引申的动词意义也是与其相关的。

四、结语

名词动用现象不仅在英语中存在,在汉语中也是一种常见现象。究其原因是有很多,语言的模糊性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由此引发的隐喻或者转喻也是原因。词语是有限的,概念是无限的,用有限的工具表达无限的意义,这也是模糊性所具有的功能或作用。毕竟一个词不能只表达一种意义,名词动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减轻了人类的认识负担。

参考文献:

[1]Zadeh, L.A. Outline of 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Decision Process[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Man,and Cybernetics,1973.(1):28-29

[2]张曲. 符号学视角下格式塔理论与隐喻的认识功能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27):149-151.

[3]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146-148.

猜你喜欢
转喻模糊性隐喻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