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奇:青年学子毛泽东的师范生活

2019-03-13 08:12朱万红
湘潮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一师毛泽东学生

朱万红

1913年春,毛泽东20岁,这一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以下简称“一师”),毛泽东因此成为一师的学生,直至1918年6月毕业。这五年半的师范学习经历,对其一生的影响可谓意义非凡而深远。在师范读书期间,他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青年毛泽东不但这样说,而且是这样做的。

立奇志

翻阅史料可知,毛泽东“为天下奇”首先是立奇志。

古往今来,青年学子都喜欢谈理想论志向,但大多跳不出个人功名和家族利益的藩篱。毛泽东的志向却与众不同,他始终心系社会、胸怀天下,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励志苦学。这首先与中国的时局有关。作为有识热血青年,毛泽东目睹国家、民族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心中自然兴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特别是1915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当年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5月9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遍全国,全国民众无比愤慨。毛泽东和一师其他学生将一些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明耻篇》。毛泽东在封面写下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此时,明耻即是明志。

青年学子树立崇高的理想,离不开学校教育方针的引导。一师所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文:“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可见,一师除注重学生的人格和学识的培养之外,特别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这样的教育方针,对毛泽东从书本转向社会的导向作用无疑是非常显著的。当然,直接影响毛泽东的,是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之间的互勉互励。

在一师,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杨昌济。他不但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吸引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而且经常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人,要“高尚其理想,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舞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40年后,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时,曾对中国留学生说:“你们年轻人应该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从毛泽东话语中,依然可见杨昌济对他的影响。

1915年9月,毛泽东写信给好友萧子升谈读书与志向,认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并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为这样的理想,为探索“有益于国与群”的真理,毛泽东孜孜以求,终其一生。1917年8月,毛泽东在写给亦师亦友的黎锦熙的一封信中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可见,对于毛泽东来说,其终身之志即是穷尽一生寻求真理。

读奇书

毛泽东“为天下奇”还表现在励志苦学,研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方面。他每天坚持读书,有时苦读到深夜熄灯,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1915年6月,他给朋友湘生写信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续,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因此,他从先秦诸子到二十四史,从诗词小说到方舆县志等,广泛涉猎、认真研读。他曾在信中给萧子升列出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大量汲取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对毛泽东高尚人格修养和杰出智慧才干的形成影响深远。

以1916年为分界线,毛泽东在此之前更多关注的是传统典籍。此后,他以哲学、伦理学作为学习重点。这个变化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有关。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彻底批判。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杨昌济积极向学生们推荐这份杂志,毛泽东对此兴趣极浓。毛泽东的同窗周世钊曾说:“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毛泽东自己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新青年》)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新青年》铸就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一大批进步青年围绕这个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为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而砥砺前行。循着新文化的路子,1917年前后,毛泽东读了很多哲学、伦理学方面的书籍。

1917年8月,毛泽东致信黎锦熙,说“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认为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此时的毛泽东尤其对伦理学感兴趣,认为“伦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曾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研读。对于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毛泽东细读之余,不仅在书上圈点勾画,还在10万余字的原文中写下了1.2万多字的批语,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交奇友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青年毛泽东“为天下奇”之三是广交追求进步的有志青年,相互砥砺,携手前进。

1915年9月,为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提出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长沙第一联合中学学生罗章龙看到启事,当即写信约见毛泽东。毛泽东很高兴,复信说“空谷足音,跫然色喜”,并约定在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相见。见面后,两人谈治学、处世、人生、宇宙观和社会改造问题,谈了3个小时。分手时,毛泽东对罗章龙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9月27日,毛泽东复信萧子升,再谈求友的迫切心情,说“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紙,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慢慢地,在毛泽东周围聚集起了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这其中就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章龙、周世钊、李维汉、何叔衡、萧子升、萧子暲等人。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有着“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在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区或景点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约定不谈身边琐事。毛泽东曾作词追忆那时的少年风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交友后,曾多次利用假期偕友徒步游学。1917年暑期,他邀上萧子升,两人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们步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县,历时1个月,行程900多里。这次长途漫游,两人未带分文,全靠给乡里的土财主作诗写联解决食宿问题。沿途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不仅了解了各地风土民情、获得很多新鲜的知识,而且对城乡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有了初步的考察。回到一师后,毛泽东将自己的游学笔记公开,同学们都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游学,毛泽东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照留念。像这样的游学,毛泽东读师范期间经历了很多次。1917年冬,他曾徒步到浏阳县文家市探访同学陈赞周和陈昌,20多天的时间里做了较为深入的农村社会调查,与当地不少农民交上了朋友。次年春,他又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途中不但读“无字书”,了解各地社会情况,而且与蔡和森详谈了组织新民学会的问题。

1917年冬,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提出组织一个团体的建议,得到朋友们的响应。1918年3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在日记中说:“三月三十一日,二兄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4月14日,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13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维汉、周世钊等人,会员最初有20余人。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和邹鼎丞起草的会章。以“新民”命名学会,旨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会章还规定会员守则为:“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毛泽东以此为平台结交了更多的有志青年,使之成为领导湖南学生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

创奇事

1917年4月1日,经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在《新青年》刊发了《体育之研究》一文。他在文中把体育和国力联系在一起,开宗明义地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学校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社会重文轻武的靡弱之风,他提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口号,以期借此向社会及国人倡导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以独具个性的行为践行他所提倡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他在《体育之研究》中详细介绍了其锻炼项目,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其中,冷水浴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一个锻炼项目,这是他效仿杨昌济老师的一个锻炼方法。杨昌济说:“人必须每天做一件艰苦的事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冷水浴不仅磨炼意志,还能增强体质。”不论寒暑,每天清晨,毛泽东都到水井边吊上井水往身上浇洗,然后用浴巾擦身,擦后又淋,淋后又擦,借此锤炼自己坚韧与无畏的性格。在此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言壮语。

要论毛泽东最喜欢的运动,那当然是游泳项目。湘江江宽水深,是天然的游泳场。毛泽东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有时还组织近百人的游泳队到湘江畅游。毛泽东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与之同游的好友罗学瓒在1917年9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可见,游泳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激发自信和磨炼意志。毛泽东对游泳的痴迷一直保持到晚年。他一生中游过祖国的很多大江大河,尤其为人称道的是17次畅游长江,并写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情怀。

1917年6月,一师开展德、智、体三方面优秀人物互选活动,全校400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34人,毛泽东得票数最高。尤其是“胆识”一项的考察,全校为他所独有,大家给他的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毛泽东确实胆识过人,这在半年后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917年11月的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沿铁路线向北溃退。一师位于长沙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师生很是恐慌,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时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建议让正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学校,校方同意了他的意见。因此,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时不敢轻易闯入。11月18日,溃军王汝贤部3000多人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3队,拿着木枪,布防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他们联络附近的警察分所,让警察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放鞭炮配合,高喊“缴枪没事”。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就惊慌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派人交涉后,溃军纷纷缴械,长沙因此避免了一场兵灾。这是毛泽东人生中第一次指挥军事行动,同学邹蕴真曾问毛泽东:“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归,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事后,大家称毛泽东“浑身是胆”。而他的大胆并非盲目蛮干,而是在掌握了实际情况基础上的谋定而后动。

除了胆识过人,心思细密的毛泽东还善于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在他此前创办夜校的社会活动中有所展露。

毛泽东后来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说过:“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毛泽东在读师范期间对此就有初步认识。一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課外生活,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而且社会活动也逐渐扩展。1917年上半年,学校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但是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了。夜校还办不办?怎么办?毛泽东认为,夜校是师生同社会联系的重要窗口,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他以学友会为平台,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自己具体负责。

10月30日,毛泽东用大白话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倾吐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只招来9个工人,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毛泽东并未气馁。他召集同学分析情况,弄清了工人不愿报名的原因:一是不识字的工人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二是识得一些字的工人又觉得不会有这样免费的好事;三是托警察去贴广告,人们心理惧怕。找到了症结就能解决问题。毛泽东带领同学们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发放广告,边分发边仔细解释和宣传。5天后,夜校招来100多人。毛泽东由此也深刻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11月的前半月,毛泽东每天都写夜学日志,记载创办夜校的意义、招生办法、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等。关于创办夜校的意义,他列举了4条:一、我国现在社会的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的国民,为要达到“造成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人材”的目的,不能不对这些人进行教育;二、国人虽天赋、境遇不同,但人人应有受教育的机会;三、可作师范三、四年级学生实习的场所;四、可通过夜学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离,使“社会与学校团结一气,社会之人视学生如耳目,依其指导而得繁荣发展之益;学生视社会之人如手足,凭其辅佐而得实施所志之益。久之,社会之人皆学校毕业之人,学校之局部为一时之小学校,社会之全体实为永久之大学校”。由此可见,还是青年学生的毛泽东已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已经初步认识到知识青年发展的方向是深入工农群众,去唤醒他们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活,踏入社会这所“大学校”。而迎接这位“奇男子”的,却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五四运动。

猜你喜欢
一师毛泽东学生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赶不走的学生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学生写话
我的自然笔记(二)
更正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