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探析

2019-03-14 13:34许倪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高职院校策略

许倪倪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阵地,关系到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重大问题。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少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协同育人机制。鉴于此,借助文化生态学理论,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

关键词:文化生态;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1-0057-03

文化生态学作为20世纪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探讨文化的生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高职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范围分析,可分为微观生态、中观生态和宏观生态系统。本文主要探讨中观生态系统,是指学校这一层面内部的文化生态因子及相互关联所形成的统一系统,以高校为中心,集中探讨学校内部文化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及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

一、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的文化生态问题

1.社会文化生态中多元价值观冲击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圈

在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圈中,价值观是文化生态系统中对主体社会化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要素。学校并不是一个文化孤岛,社会生态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经济体制等各个层次要素对学校文化生态的环境影响显而易见。目前,外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信息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多样化,价值观日趋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圈中的一元主导地位正受到非社会主义思潮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挑战,甚至使高职学生迷失前进方向,失去科学信念。

2.重技能轻素养的功利培养理念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生态主体的塑造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符合企业要求的敬业精神、诚信、守纪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观。但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培养误区[1]。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渗透不够,人文素养教育类课程开设较少,甚至不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部分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意识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将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职业培训。以上都不利于学生作为文化生态主体和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主体地位模糊,教育形式单一

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考分低、素质差、能力弱,只能通过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被动接收教育内容,忽视了高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生态位的内涵,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文化生态环境的和谐有效离不开生态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方式、思维习惯、能力水平等都是在生态系统中动态发展的,其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正因为教育者对其文化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所以采取单向传导的教育方法,教育流于简单的形式层面的操作,进而不能真正了解受教育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能针对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适时进行教育信息传导,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同性、整体性把握不够

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不能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导致教育资源没能合理整合、教育内容呈现碎片化、教育形式和方式创新不足等问题。此外,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缺少联动,比如,科研管理部门仅认为只需要管理好教师科研项目,后勤部门认为仅需要保障整个校园正常运转,学生管理部门认为仅需要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教育管理部门没有进行“课程思政”的研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于集中于“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协调同步[2]。

二、文化生态学的结构功能原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体现

1.整体周流

马克思主义揭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文化生态的整体周流原理主要揭示的是整体内部诸多层次间的环向因果关系,网状结构关系,能量、信息、物质的发散式传递与回应关系等。简单来讲,就是在学校文化生态网络结构的整体周流关系中,存在着学校与社会、学生之间,教师、学生、课程、教育内容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制衡或环向往复关系。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从而带动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学校生态中每一个文化要素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活动形态和评价方式的相应调整。

2.互动共生

从生态学角度看,共生是生物之间相依为命的互利关系,共生双方都通过这种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便没有存在的可能。共生的原理可以理解为多元性和一元性的统一,差异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学校文化生态的互动共生不仅反映在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上,也反映在学校办学内涵与学生成才的内在联系上。因此,在学校文化生态系统中首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差异为共生的前提,没有差异就谈不上共生,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是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得到尊重的;其次,要强调生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强调重过程、重实践、重具体、重创造。文化主体之间在良性互动中进行具体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模式创新等。

3.生命特性

生态学的研究主题必然是生命。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所面对的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世界,而是一个文化世界。因此,文化生态强调以人为本,深入到人的精神生命,关注人的生命的独特本性,即人的生命的文化本性。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社会主义人才的精神源泉,关注文化生态系统中主体的精神发展走向,就是基于文化生态的生命特性。

三、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

1.从有机整体角度理解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属于价值观范畴,广义来讲属于文化范畴,教育方式、方法也是文化内涵的表达,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本文运用文化生态学原理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问题,就是试图从整体性上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系统模式,系统讨论各文化生态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3]。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生态系统大体由生态主体、介体、环境等部分构成。生态主体是指教育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介体是指教育内容、手段、途径、方法等;环体是指教育环境,系统中各个文化生态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它们在各自位置上发挥着自身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尊重文化生态主体需求,构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型师生关系

对于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需要和文化需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文化生态主体的多样决定了文化生态的丰富、复杂和多样。教师和学生既是高职校园文化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学习、文化创新的主体。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施受关系,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信息和价值认知,学生主动性不强,长期僵化的传导方式甚至会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排斥。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应该同样重视学生生态位作用的发挥,建立师生双向互动、教师榜样引领的文化生态型师生关系,以便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个人融入社会、健全人格、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弘扬和践行的内在动力。

3.遵循文化生态节点增值规律,创新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链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节点”,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键”形成的文化生态链。文化生态学的“叠加增值律”是指通过增大、改善文化生态节点的链接力度,使之形成“叠加”之态,从而增强其效能。链接力度的增大主要取决于完善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得教师和学生作为文化生态主体的互动频率、互动效果得到提升,形成能够增值的互动循环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应该全方位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等,覆盖学生入校、就读、毕业考核等全过程。此外,传统的理论灌输、辅导咨询要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创新符合主体需求和接收习惯的教育方法,如运用微信、微博、信息化平台等新媒体创新互动形式,通过典型示范、志愿服务、竞赛宣讲等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4]。

4.优化文化生态资源配置,创新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

文化生态学的“资源配置律”强调充分利用各种文化生态资源,发挥各种不同资源的最大优势,以达到资源的最优、合理、有效的配置。高职院校文化生态资源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课堂、班级。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之间相互关联所形成的活动形态从根本上体现了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的特点。因此,从学校教育教学顶层设计的角度,要持续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教育实效,就需要创新教育机制,将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有机整合。一是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和素质要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三是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素渗透到课程体系设计、学生素质提升工程等内容和项目中;四是每个高职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态位,这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文化生态资源,学校应积极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途径。

5.强调文化生态环境育人,拓展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隐性教育渠道

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生态景观,即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文化生态环境圈就是由学校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家庭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各文化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文化主体的多重身份和文化资源的渗透、叠加,使得各文化系统呈现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等关系。因此,要遵循文化生态学的“环境育人律”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就需要充分发挥各文化系统的作用。首先,要建立以高职校园特色文化为中心的文化生态环境圈。应结合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职院校核心文化层。其次,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动的文化生态环境圈。高职院校文化环境是文化生态圈的核心圈,同时也体现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各要素的渗透作用。目前,除了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外,还更加需重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家庭环境建设中要特别注重良好的家风、家教、家训的建立和遵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大环境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导向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奖励、鼓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批判和抵制。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今,要利用有关措施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高职院校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