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棉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及指标体系构建

2019-03-14 13:32陈笑利陈俊科戴俊生余国新
天津农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机采棉研究综述指标体系

陈笑利 陈俊科 戴俊生 余国新

摘    要:机器采收棉花是降低人工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棉花生产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探索出适合机采棉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体系,对此后同类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及改进起到指导作用,实现此后同类建设项目的人工成本节约与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通过对机采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有关机采棉建设项目后评价相关研究匮乏;通过对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项目和水利建设项目,研究侧重点不同,缺乏整体研究。结合机采棉建设项目的实际特点与农业项目后评价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与应用着手,与相关专家进行咨询与探讨,最终建立机采棉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实施过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标与可持续性是机采棉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机采棉;研究综述;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9.02.015

Abstract:Machine harvest cott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reduce labor cost, and also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otton production modernization, exploring the suitable post-evaluation system on machine-harvesting cotton construction project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also can realize the artificial cost saving and economic benefit maxim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re were few studies related to post-evaluation of machine-picked cott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he post-evaluation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mainly focused o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which had different research focuses lacking overall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and the basic theory, basic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ost-eval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ject, the post-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machine-harvesting project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consulted and discussed with relevant experts, among which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objectives and sustainability were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post-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 machine picking cotton; research overview; post-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受国际金融市场、劳动力成本、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我国棉花产业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提高自身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棉花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新疆棉区,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中央从国家棉花安全战略角度出发对新疆棉花基地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新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农业重点工程上也突出要重点实施高标准区域種子体系、高产高效棉田、机采棉、残膜回收、基地保障体系等工程建设。新疆棉区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虽然产量高,但每到采收期总要面对劳动成本上涨、拾花期劳动力紧缺、采收不及时等难题,而解决这些难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机械化代替人工劳动力,降低采收成本,提高采摘效率,提升棉花生产竞争力。新疆机采棉技术最早在兵团进行栽培试验,现阶段兵团机采棉的规模化栽培技术、集约化种植、农机具装备现代化等方面,均已处在国内各产棉区的领头位置[1]。为促进新疆机采棉技术发展,带动其他棉区的机械采收技术,国家在机采棉建设项目上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但国内关于机采棉研究综述与机采棉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鲜见。为此,本文将对近些年机采棉研究和农业项目后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汇总,并构建一套机采棉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此后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1 机采棉研究

1.1 机采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机采棉技术在发展和推广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后,机采棉技术开始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机采棉的质量问题日趋凸显。近些年,相关学者对机采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陈全求等[2]认为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棉区机采棉技术推广较晚,选育品种较少,需培育新品种;需要制定机械化栽培管理模式;棉区适合小型采棉机,需加快小型采棉机的研发;棉区种植规模分散且较小,需加快土地整合。梁亚军等[3]认为新疆机采棉技术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有:生产上配套品种匮乏;采收率较低、采净率差;机采皮棉等级较低;缺乏适宜新疆棉花的脱叶剂;缺少籽棉堆放场地。陈晨等[4]认为新疆兵团少数民族种植户采用机采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机采棉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政府的扶持力度也不够;少数民族种植户文化素质偏低,机采棉技术推广难度较大;种植规模较小,不适宜选用机采方式。尹国等[5]认为我国机采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采棉机与品种的吻合度不高;国内种植密度太高;地膜回收率偏低。其中,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棉农难以承受采棉机的价格;种植规模较小,不利于采棉机采收。彭延等[6]认为南疆棉区机采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棉花栽培模式与品种不配套;机采棉的皮棉等级低于手摘棉;机采棉技术推广单位积极性太低阻碍发展;缺乏轧花加工设备的改进技术。孙天曙等[7]认为江苏沿海棉区机采棉技术试点与示范中存在的问题有:品种与种植模式不适应;种植规模与栽培模式导致机采棉技术难以进行;机采棉技术措施与生产机具不匹配;机具价格难以承受。

1.2 机采棉与手采棉对比研究

机器采收棉花是棉花采收阶段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机器采收与人工采收的差异到底有哪些呢?为此,相关学者对机采棉与手采棉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研究。谭宝莲等[8]对新疆兵团机采棉与手采棉的质量和成本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手采棉的质量明显高于机采棉,但机采棉的综合成本低于手采棉,机采棉更具有竞争优势,导致机采棉劣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机采品种问题,应加大对机采棉品种的研究,以此提高机采棉的质量与品质。宋敏等[9]对新疆早熟植棉区手采棉与机采棉的纤维品质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手采棉纤维品质高于机采棉,要加大机采棉品种的选育工作,提高机采棉的纤维品质。徐红等[10]对手采棉和机采棉的纺纱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表明,机采棉纱线性能低于手采棉,要加大机采棉加工设备的研发。韦京艳等[11]利用AFIS PRO2单纤维测试仪对手采棉与机采棉纤维品质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手采棉的纤维品质略高于机采棉,但差别不显著。张杰等[12]对新疆兵团的手采棉与机采棉进行经济效益比较研究发现,手采棉的生产成本高于机采棉,机采棉可以提高棉花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种子的研发。张立杰等[13]对手采棉与机采棉品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手采棉与机采棉在马克隆值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等指标均处于相同等级;手采棉品级高于机采棉。曹吉强等[14]研究北疆棉区手采棉与机采棉性能在储存时间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储存时间对机采棉的影响程度高于手采棉,长时间储存更易导致机采棉品质差。

1.3 机采棉生长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机采棉生长的因素较多,相关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位研究。李春艳等[15]研究了南疆阿克苏地区密度和氮肥对机采棉产量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320 kg·hm-2、密度24万株·hm-2较为理想,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增产率最高。赵强等[16]研究氮肥基追比例对机采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例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高产,要有合适的基追比相匹配。李淦等[17]对北疆滴灌频次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盛蕾前灌头水可以实现机采棉的节水与产量。王萌萌等[18]对玛纳斯河流域的砂土、黏土、壤土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壤土利于机采棉的生长。陈宝燕等[19]研究了施氮量策略对机采棉花冠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I指数应在盛铃期进行调控,蕾期处理的TCL指数较好。龚双凤等[20]开展了水氮运筹对机采棉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机采棉的水氮运筹可以对机采棉产量结构进行优化,增加籽棉的产量。崔岳宁等[21]研究了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棉花品质与经济性均低于行距棉花。

2 农业项目后评价相关研究

项目后评价制度最早由美国议员提出,用于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效果评价,其后英国开展建设项目影响评价,加拿大开展效率与效益评价,国外项目后评价体系已经比较完善。Lehmann等[22]认为项目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多层面的过程,可以用来衡量成功程度和学习以往的经验。Bikram等[23]认为项目后评价是检查该项目是否在区域内产生可持续的结果,并提出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框架。Bronwyn等[24]认为项目后评价提高了对决定项目成果可持续性的因素以及与发展影响的联系的认识。Sun Tong等[25]认为项目后评估应该跟踪和评估项目开发成功后的开发过程的综合评价。Tang Binbin等[26]提出水电站经济项目后评价的分析框“静态分析與综合评价”。Masahiro等[27]提出要对失败的项目进行彻底的评估。Nils等[28]研究了不同参照点对项目情况的影响,并提出选择代表项目前后情况的参照点往往会对评估结果产生重要影响。Nobuhirl等[29]对项目需求预测不准确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项目后评价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应用于投资项目[30]。随着项目后评价研究的逐步深入,不同行业的评价角度与评价内容侧重点也不同。我国是农业大国,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相继加大农业项目的建设,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是关系国计民生、促进区域发展的基础建设,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参建单位多等特点,检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投资目标则显得尤为重要,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也得到政府的不断重视[31]。根据近些年相关学者对农业项目研究发现,农业项目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方面和水利方面。棉花建设项目评价比较少见[32],尤其机采棉建设项目。

2.1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

土地整理项目是对特定区域内的田、林、水、村、路等实行综合整治的项目,调整该区域内土地关系,增加可利用有效耕地面积与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具有公益项目特点,更加注重项目效益后评价。融捷等[33],刘楚杰等[34]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实证评价,前者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加入财务分析,后者将社会效益评价加入就业与满意度指标。李梦娜等[35]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项目效益后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赵俊锐等[36]将能值分析方法应用到生态效益后评价。王元明等[37]、蒋贵国等[38]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影响后评价实证分析,前者采用粗糙集方法,加入生产条件影响评价,后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加入村容整洁影响评价。也有学者运用对比法、层次分析法、逻辑框架法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其中:丁江等[39]在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加入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史利江等[40]在综合效益指标基础上加入技术管理与农业生产条件指标;杨逢渤等[41]在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加入目标评价、实施过程评价、管理评价、影响评价。刘楚杰等[42]采取多級模糊综合评估法对项目进行综合效益后评价。

2.2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

水利工程是在特定区域内修建坝、堤、水闸、进水口、溢洪道、渠道、鱼道、筏道、渡漕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进行水量的分配与调节,以满足生产与生活对水资源的,需要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工期较紧、人员安全素质相差较大等特点。随着农业水利项目不断增加,需要对水利项目进行深入的后评价研究。陈志国[43],刘佳莉等[44]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比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过程后评价、经济后评价、影响评价、目标与持续性、管理后评价,其中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后评价主要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评价。郑和祥等[45]、马壮等[46]对水利建设项目进行过程后评价,运用的方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成功度评价法,后评价二级基础指标包含前期评价、实施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马壮等[46]将项目目标评价指标加入过程后评价体系;赵江倩等[47]、黄会明等[48]将管理后评价指标加入过程后评价体系。王静等[49]运用对比法对节水改造项目进行国民经济效益后评价,基础指标包含经济净现值变化率、经济内部收益率变化率、效益投资回收期变化率、效益成本变化率。宋洋等[50]构建水利建设项目安合管理后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雷坚锋[51]运用逻辑框架法构建水利项目效果后评价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

3 机采棉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构建

总体来讲,机采棉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人工采收成本,提高棉花生产效益,增加棉农收入,增加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等优势,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发展。但机采棉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阻碍因素,比如:缺乏适宜的机采棉品种、缺乏相适宜的脱叶剂、种植规模较小难以进行机采、机采棉的品级与纺纱性能较差、储存方面劣于手采棉、缺乏施氮肥量与滴灌频次的试验数据等,需要对这些阻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和水利建设,研究侧重点不同,缺乏整体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棉花产业作为我国新疆农业支柱产业,只有实现机器采收代替人工采收,才能走上棉花采收的现代化道路。国家投资棉花建设工程主要有良繁田及育种平台建设、高产稳产及节水棉田建设、机采棉及残膜回收工程。根据近些年机采棉与农业项目后评价相关研究,借鉴新疆“十二五”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机采棉建设项目相关内容,本文构建了机采棉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其中,机采棉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标与可持续性是项目后评价的核心内容,过程后评价内容重点是实施评价,影响后评价内容重点是技术影响。本文是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机采棉后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做实证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松虎.126团机采棉推广对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7.

[2]陈全求,蓝家样,韩光明,等.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的现状和发展建议[J].棉花科学,2017,39(4):2-6.

[3]梁亚军,李雪源,龚照龙,等.新疆快速发展机采棉前后存在的问题比较及对策[J].棉花科学,2017,39(2):2-5.

[4]陈晨,石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少数民族棉农采用机采棉的意愿影响因素与存在问题[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2):195-198.

[5]尹国,张玉娟,韩秋成,等.浅析发展机采棉存在的几个问题和对策[J].棉花科学,2015,37(1):10-12.

[6]彭延,李慧琴,刘素华,等.南疆棉区机采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棉花科学,2014,36(6):20-22.

[7]孙天曙,朱永歌,陈标,等.苏沿海棉区机采棉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探讨[J].棉花科学,2014,36(4):41-44.

[8]谭宝莲,亚力坤·吐尔洪.新疆机采棉与手摘棉的成本质量对比研究[J].棉纺织技术,2015,43(3):73-76.

[9]宋敏,王海标,高文伟,等.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和手摘棉纤维品质比较[J].中国棉花,2015,42(12):4-6.

[10]徐红,李岩,谢占林,等.机采棉与手摘棉的纺纱性能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5,43(3):5-7, 16.

[11]韦京艳,唐淑荣,褚平,等.基于AFIS测试的机采棉和手采棉纤维品质分析[J].中国棉花,2015,42(12):29-32,28.

[12]张杰,刘林.新疆兵团机采棉与手采棉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372-375.

[13]张立杰,王志坚,彭利.基于统计分析的机采棉与手采棉品质比较[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6):89-94.

[14]曹吉强,徐红,张俐敏.储存时间对机采棉和手采棉色特征,断裂比强度的影响[J].现代纺织技术,2018,26(4):17-20.

[15]李春艳,张巨松,向雁玲,等.密度与氮肥对机采棉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41(4):633-639.

[16]赵强,娄善伟,姜婷婷,等.机采模式下氮肥不同基追比对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J].棉花科学,2018,40(2):9-13.

[17]李淦,高丽丽,张巨松.适宜膜下滴灌频次提高北疆机采棉光合能力及产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4):178-185.

[18]王萌萌,何新林,吕廷波,等.土壤质地对机采棉土壤水热状况及生长发育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7,36(10):28-33.

[19]陈宝燕,马红红,牛新湘,等.不同生育时期施氮量调控对机采棉花冠层特性影响[J].新疆農业科学,2017,54(11):1990-1998.

[20]龚双凤,马兴旺,索俊宇,等.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机采棉个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1):48-56.

[21]崔岳宁,高振江,杨宝玲.不同行距种植模式下机采棉品质比较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7):235-240.

[22]UWE L, GURU P P. A post-mortem evaluation of an IT project a case study of a process enhancement IT-Project in a maintenance, repair and overhaul compan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 management, 2008, 3(6):57-70.

[23]BIKRAM G, APARNA S. CRISP Framework for Post-Project Evaluation[EB/OL].[2018-08-27].https://ideas.repec.org/p/ess/wpaper/id2804.html.

[24]BRONWYN A M, ROHAN P F, SAM P,et al. Post-project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project outcomes: a case study in eastern Indonesia[J].Development in practice,2014,24(3):379-389.

[25]SUN Tong, QIU Lifeng,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et al. The study of post project evaluation in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projects[J]. China appliance technology, 2016(2):82-84.

[26]TANG Binbin, LIU Baochen, DENG Zhihua. A Study on economic post project evaluation of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s 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3, 438-439:839-844.

[27]MASAHIRO E, TAKESHI T, MANABU S, et al. Post project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Japanese artificial island[J].Proceedings of civil engineering in the ocean, 2012, 68(2):408-413.

[28]NILS O O,HANS P K,ASBJURN R, et al. Influence of reference points in expost evaluations of rail infrastructure projects[J].Transport policy,2010,17(4):251-258.

[29]NOBUGIRO S, TAKAYUKI M, YOSGITAKA N. Post-project evaluation of travel demand forecasts: implications from the case of a Japanese railway[J]. Transport policy,2013,27(2):209-218.

[30]姚光业.我国开展项目后评价状况及前景分析[J].新视野,2003(1):24-27.

[31]任旭,刘延平.构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后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3):67-69.

[32]陈胜辉. “十二五”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6.

[33]融捷,蔡为民.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镇斯布奎等二嘎查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S1):135-139.

[34]刘楚杰,喻瑶,李帅.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2个村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9):1543-1548.

[35]李梦娜,刘琳,张永芳,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98-106.

[36]赵俊锐,朱道林.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后评价的能值分析研究——以山东省淄博市窑峪流域与花林流域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2):24-30.

[37]王元明,徐大海.基于粗糙集的土地整理項目后评价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4):119-121, 92.

[38]蒋贵国.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研究——以射洪县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3):1029-1033.

[39]丁江,黄愈,冯涛,等.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竣工验收与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系统开发[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9):59-66.

[40]史利江,王圣云,安祥生,等.山西古交原平川区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219-226.

[41]杨逢渤,李妍均,杨庆媛,等.南川区龙川江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1):104-110.

[42]刘楚杰,喻瑶,李帅.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2个村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7(9):1543-1548.

[43]陈志国.项目后评价体系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6):17-20.

[44]刘佳莉,李元红,张新民.甘肃省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后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及效应评价[J].节水灌溉,2010(1):31-34.

[45]郑和祥,李和平,郭克贞,等.基于信息熵和模糊物元模型的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后评价[J].水利学报,2013,44(S1):57-65.

[46]马壮,封晓辉.基于AHP-SA-FCE法的水利加固改造工程过程后评价[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11):91-93.

[47]赵江倩,王冠,裴青宝,等.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过程后评价[J].节水灌溉,2014(8):78-80,84.

[48]黄会明,邓丽,周世峰,等.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J].节水灌溉,2004(4):32-34,37.

[49]王静,段顺琼.云南农业节水改造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以蜻蛉河大型灌区为例[J].节水灌溉,2014(1):72-75.

[50]宋洋,孙俊富.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36(3):335-338,348.

[51]雷坚锋.区域水资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综合后评价研究——以文峪河灌区为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7):102-103,139.

猜你喜欢
机采棉研究综述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新疆北疆植棉区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机采棉打模机和运模车的故障维修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