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答非协调”现象研究

2019-03-14 13:34赵春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表现动因类型

赵春玉

摘 要: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是针对话语内容的两大会话原则,陆俭明结合汉语实际建立了一条针对对话形式的会话原则——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但随着语言现象的不断丰富,出现了很多回答语与提问语形式不一致的情况。结合具体电视采访以及影视剧中的对话语料,从形式、内容和情态三个方面展现“应答非协调”现象的表现,归纳出“应答非协调”现象具有答非所问、以问答问和直接反问的三种类型,并分别从语境、身份、语用原则和语言色彩等多个角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机制和动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答非协调;表现;类型;机制;动因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1-0119-03

有關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谁更重要的争论很多,相关研究也不胜枚举。

格莱斯认为一次成功的对话交谈,是交际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据此,他在1967年归纳出了合作原则的具体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双方为了完成完整的交际对话,都很有默契地遵循着这些准则,包括提供足够对方理解的信息量,交际内容属实不虚,贴近主题以及简明扼要等。

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创始人雷可夫发现合作原则,虽然可以使语言交流更加清晰有序,但是经常会出现交际双方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和不愉快,而采取迂回说法的情况。据此,他提出语言交流既要遵循“清晰简洁”的准则,还要满足“有礼貌”的要求。

1983年,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和雷可夫“有礼貌”要求的基础之上,正式提出礼貌原则,并将其按照不同情境进行分类。将用于下达指令和做出承诺时运用的原则总结为“策略原则”和“宽宏准则”;将既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又可以单纯表述的情况下使用的礼貌原则归纳为“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而“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往往只能用在表述过程中。

杨淑云根据利奇提出的六条礼貌准则,结合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将其修改为更具中国特色的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等六条[1]。

陆俭明通过实地调查饭店和酒楼服务员与宾客的对话,以及苏州吴中区对话中的介词使用情况,结合汉语实际提出了一条涉及对话形式层面的会话原则——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2]240。并且认为有些情况尽管应答协调一致原则也存在,但必须让位于礼貌原则,即礼貌原则始终处在会话最优先地位。

王丽欣把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论证明确得出礼貌原则高于合作原则的结论。原因在于相较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是无法规避和违反的,更加具有现实约束力和可执行力[3]。

黎立夏讨论了有关“神回复”的语用现象,并且认为这是基于语义背景所产生的现象。同时,还指出“应答协调一致原则”可以归于“礼貌原则”的第五条“赞同准则”。其中采用的有关央视“你幸福吗?”的采访语料以及行文结构对本文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4]。

有关应答词句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专书研究、方言研究和英汉对比研究三个方面。董英华把《红楼梦》中的应答词和应答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纳二者的类型和意义特点,并与现代汉语中的应答词句进行异同对比[5]。

尹世超(2008)[6]和尹世超、孙杰(2009)[7]把研究重心都放在应答语句的研究上,尤其关注到了特殊的“那”字应答句。随后作为其国家社科基金的代表作《东北官话的应答词语》极大地丰富了东北方言的相关研究,对东北话幽默的语气和风格进行了较为学术性的解释。

英汉应答词句的对比研究近年来作品众多,成果颇丰,其中罗广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礼貌用语教学研究》[8]和闫柏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疑问式应答句研究》[9]都是典型的代表作品。

“应答非协调”现象是与“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相违背的,这种不协调首先体现在形式上的不对称。陆俭明(2013)认为,酒店中服务员和顾客针对同一会话内容量词的不同选择,就是这种不协调现象最好的表现。服务员提问时采用“请问几位?”,而顾客回答时则说“就我们俩”或者“就我一个”。应答语中没有沿用与提问者相同的量词进行作答,而或是直接省略了量词,或是采用了更加具有口语色彩的“个”字。陆俭明还发现一组对话当中,对于关键谓语动词的使用也存在不协调的现象[2]241。如甲提问“早饭用过了?”而乙的回答则是“我吃过了”。发话者的“用”含有敬意和礼貌,而受话者的“吃”则更加趋于谦和和白话。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组对话中虽然先后词语不是相同的,“位”和“个”“用”和“吃”只是语气色彩具有略微差异,但意思是相近的。

这种“应答非协调”现象更明显的表现不是单单一个词语或者词组不一致,而是整个应答句都与提问句不同。这种不同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类为形式上的不对称了,更准确地说是由于语境的不同产生了会话含义的不同。会话含义是格莱斯和合作原则一同提出的,指人们有时并不直接表达内在含义,而是含蓄委婉地传达信息。说话者使用的语句除了具有表面含义,有时还会有深层含义。央视记者提问“你幸福吗?”有的人回答“别拍了,我没化妆。”表面含义是在陈述自己没化妆的事实,实际隐藏着拒绝回答问题的态度。这种就属于“应答非协调”现象在内容上的表现。

除了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协调,有时应答者采取闪烁其词的态度,如面对“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时,回答者用“嗯……”这个语气词来进行回答。或者直接沉默不语,或者摆手示意不想回答,这些都是情态上的应答不协调现象的表现。

应答不协调现象根据其不同表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答非所问是应答不协调现象中占比重最大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应答语不直接回答提问。不直接回答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受访者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等不足而不理解问题,也有可能受话者主观上故意曲解对方的提问,或者强行转移结束话题。

(1)记者:您对近期两起有关航空公司的事件有什么看法?

民众:不好意思,我没有太关注这件事。

(中国传媒大学MLC语料库 今日报道)

受访者群体的年龄、学历、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对相同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对于记者提问的相关新闻,由于受话者的职业和年龄不经常接触新鲜媒体资讯,因此无法理解提问者的问题,导致了例(1)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受话者客观上受到外在因素的局限而无法直接回答,与下一节中主观上故意曲解有本质区别。

(2)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民众:我姓曾。

例(2)是央视著名的采访与回答,受访者并非真的不理解记者的问题,而是采用了一种故意曲解式的回答,把“幸福”中的“幸”谐音为“姓氏”的“姓”,产生了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隐藏的会话含义是自己并不幸福。

对于不想回答的问题或者出于自身情感需要,根据适当情境,受话者往往采用转移话题或者礼貌性的拒绝来结束发话者的相关提问话题。如:

(3)鹩哥:吃饭了吗?

记者:这不鹩哥嘛,你过来,咱们照个相吧。

(中国传媒大学MLC语料库 今日报道)

提问者对受话者发出提问“吃饭了吗?”,应答语句没有直接正面地回答吃了或者是没吃,而是看到提问者的身份,怕错过机会,急切提出合影的请求,强行地转移了话题。

(4)记者:消基会说联署公民投票,要台美重新地裁定这个美牛的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台湾地区卫生部门负责人杨志良:我没有什么看法,谢谢大家。

(中国传媒大学MLC语料库 海峡两岸)

(5)记者:那您对我们记者这种集体的采访,您有什么看法?

张艺谋:我都说了半天了,可以了,你们可以回去写稿了!

(中国传媒大学MLC语料库 新闻纵横)

例(4)(5)中的应答也没有就相关问题给出回答,或是礼貌性的客套,或是直抒胸臆,目的都是传达出拒绝回答这个问题的言外之意。

(6)记者:您对这次代理的案件有几成把握?

周小清:你是哪家媒体的?我想核实一下你的身份,包括你的消息源。

(人民网)

针对记者的提问,受访者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对媒体的身份和信息的来源产生怀疑,进而出现用问题回答问题的情况。

(7)记者:北京路平时你肯定逛得不少,考下你,知不知道北京路225号是个什么地方呢?

嘉宾:你说的是不是以前广州老字号“艳芳“照相馆的旧址?

(中国传媒大学MLC语料库 今日报道)

(8)记者:有一种玩具,不知你见过没有,小小的一颗,浸在水里会变大,颜色鲜艳、很漂亮,现在很受孩子们欢迎。

嘉宾:哦,你说的是“水晶宝宝”吧?

(中国传媒大学MLC语料库 今日报道)

例(7)(8)都是采用疑问句进行作答,针对的都是提问者话题的具体内容,想要进一步核实两者所表述内容的一致性,以确保交流顺利进行。

(9)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民众:你弄啥呢?干啥的啊?

(10)讲解员:你吃饭了吗?

海宝机器人:你是想请我吃饭吗?

讲解员:当然了。

(中国传媒大学MLC语料库 记者视线)

例(9)(10)是针对提问者提问的目的进行提问,避免拐弯抹角地揣测和试探,将自己内心希望对方能够帮自己实现的目的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有助于简化会话程序。

(11)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民众:你怎么理解幸福?

(12)男生:你爱我吗?

女生:这个问题应该我来问,你爱我吗?

(中国传媒大学MLC语料库 锵锵三人行)

例(11)(12)中的例子中受访者或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的答案,需要再进行仔细思考,或是对这个问题也同样感兴趣,因此“反客为主”地进行反问,无疑都造成了这种应答不协调的现象。

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也就是说句子的含义是由句子的本身义和语境义共同作用产生的。近年来街头采访节目盛行,尤其针对年轻人会问很多辛辣直接的问题。如“你有男朋友吗?”这个句子本身含义显而易见,但其实结合不同语境会衍生出很多深层含义。

(13)小编:不如我们聊聊相亲吧,你有男朋友吗?相过亲吗?有多少粉丝追你?

彤彤:哈哈,什么鬼,还是保持点神秘感吧,嘻嘻,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人民网 腾讯游戏家年度人物访谈)

这个对话暴露在公众视野当中,受访对象是小有名气的游戏主播,感情生活也颇受外界关注,结合当时的语境其实是媒体在制造话题及卖点,而受访者的表现则侧面反映出了提问者会话策略上的不恰当。而例(14)这个例子虽然是自省,但却是十分反映真实的语料。

(14)二姨:有没有男朋友呢?你姨夫同事家有个孩子跟你年纪差不多大。

90后:我还是个孩子呢,不着急。

和例(13)同样的问题在较为私人的场合语境下,回答显得更加亲切直接,而且应答语的隐藏含义就是对相亲要求的拒绝。

在同一语境下,不同身份对于相同问题应答不协调的内在机制也不同。同样是国庆中秋的双节语境下,同样是央视记者提出“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但不同身份的回答各不相同。

(15)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民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去采访别人吧。

(16)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莫言:你是哪家的记者?

(17)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学生:我觉得幸福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普通民众极少能接触到央视记者,而对于接受媒体采访也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自然本能产生了逃避的态度;莫言作为文化名人,接受采访众多,气场强大,在交际身份上处于优势地位,采用了“以问答问”的方式进行应答;而学生由于认知领域较为狭窄,对于身份地位等还未有明确概念,回答问题则较为直接明了。

何兆熊(2000)指出,由于不同语境和上下文环境的复杂多变,听话人可以将同一句子解读为多种言语行为,这叫作语用模糊现象[10]。为了缓解这种模糊现象,他提出要分别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角度着重于评论语。如谈话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对自己的话语意图进行预先述说,从而让对方无法产生含糊其辞、推诿抱怨的应答不协调现象。究其原因,应答非协调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提问者的会话策略有待提高,从例子中的提问不难发现,问题大多较为具有公开性、敏感性和抽象性,本身就不是一个适宜回答的问题。

应答不协调并非都会造成语言交际的困难,有时是应答者故意为之,力图起到调节气氛、丰富色彩的表达效果。“你幸福吗?”“我姓曾。”既让全国观众知道了他的姓氏,出了把小名,又缓解了较为严肃的采访氛围,成为了这个问题最经典的回答。

在争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谁为优先时,陆俭明先生的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给人以新的思考与启示。但原则理论不管多么系统成型,日常交际总会出现不遵守原则的现象,所以本文将“应答非协调”的特殊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这种不协调首先体现在形式上,简单字句的不对称不影响理解和交际。但是内容上的不协调主要是由于语境条件下产生了复杂的会话含义,需要仔细思考深层含义。情态上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受话者的肢体动作和语气词表达上。根据不同的表现,本文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型,即答非所问型、以问答问型和直接反问型。这三点内部又下设具体的小点,力图全方位地总结这种不协调现象的类型。同时,分别从语境、身份、语用原则和语言色彩等多个角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机制和动因进行分析。本文選取语料虽然新颖现实,但呈现在荧幕上的表达方式毕竟不能完全地还原生活,因此解释力可能还不足够,希望在日后的相关研究中能够有所改进。

猜你喜欢
表现动因类型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