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方式转换视角下的农产品价值链创新模型构建

2019-03-14 13:32邹雨枫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订货量销售商生产者

邹雨枫

内容摘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需要对传统农产品价值链进行创新。因此,本文基于农产品流通方式转换的视角,分别对集中和批发两种类型的农产品价值链建立创新型模型,在进行决策分析后求得最优解。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价值链是由一些各不相同的经济实体构成的,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优化方向。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农产品价值链应该以整体为目标进行优化创新。

关键词:农产品价值链   创新模型构建

引言

我國农产品市场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农产品的相对剩余量不断增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农产品产量超过了市场需求,而是当下的流通方式无法和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农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它具备易腐易变质的特性。农产品的成长有一定的自然周期,与同类的具有固定生命周期的易变质产品相比较,农产品易受节令、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农产品在运输中也容易损坏,市场需求情况与新鲜度有直接联系。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流通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尽管当前在流通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很多都是集中在制造业方面,只有及时转变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农产品价值链才是解决当前农产品滞销的根本途径。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Morash(1996)研究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他认为将农产品价值链的每个环节进行统一,并维持相对稳定的合作状态就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Mark(2003)提出农产品的上下游合作商如果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则可以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Dolan(2004)对英国的超市进行了调研,发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不同的超市竞争模式有着重要影响。Minot(2007)通过构建Probit模型对农产品流通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流通开始从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转向超市,超市也将成为主要的农产品流通载体。Liu L.W.(2015)研究了基于数量折扣契约创新农产品价值链的情况,该价值链由只经营一种农产品的供应企业和单一消费族群组成。通常这种价值链的需求周期长,并且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存在一种价值链的创新机制能够促进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商合作,那么集中决策会比分散决策获得更高的利润。

(二)国内研究现状

张学志、陈功玉(2009)通过对我国农产品价值链进行研究之后,指出在价值链的运作模式选择中,核心农产品生产者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农产品价值链中合作伙伴的选择、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价值链绩效评估等问题,都需要经由主体农产品生产者加以解决。杨书萍、林略等(2010)通过分析农产品价值链基于收益共享契约在时间约束下的情况,探讨了其运行情况和当下农产品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农产品当前两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性,即易变质性和时鲜性。杨学义、李新卯(2011)着重聚焦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了农产品价值链模式,通过分析应用新兴技术,降低原始资本、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规避风险、提高服务质量和产生规模效用等特征和内在机能,提出通过大力培养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构建先进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利益创新机制等方法来推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价值链管理方案。肖勇波等(2012)探究了需要长途运输的农产品价值链,提出解决此环境下的价值链问题,可以通过引入成本分担机制,在需求价格平稳的环境中,生产企业应对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整个运输流程负责,并且需要承担运输途中因时间耽误所导致的后果。销售企业需要承担的是产品从批发地购入后在市场消费时所面临的风险。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运动的过程,农产品从生产地向消费的地方进行转移的过程。良好的流通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好坏决定着农产品的新鲜程度、质量以及价格的制定。流通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农贸市场为核心、以超市为核心。三者各自拥有各自的优缺点,特别是第三种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快,同时也越来越适应时代的发展。

农产品价值链。农产品价值链是指农产品生产、储存、运输以及销售的组织形式,代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商的经营战略和优势。农产品价值链的形成,凸显出创造农产品价值目标,揭示农产品价值转移和升值的全过程。通常认为,农产品价值链包括农产品自原材料采购的产地到最后消费者手里的全部耗费。

(二)相关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主动发生的变迁,叫做诱致性变迁,一种是由政府强制实行的变迁叫做强制性变迁。两种变迁制度在社会中交叠存在,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秩序,促进着经济的发展,由此来制定更适合发展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达到双赢的局面。

专业化分工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是由杨小凯和黄有先提出并用数学模型表示的,他们将专业化水平以及专业化程度作为切入点,从而求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经济关系,而分工一直是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专业化分工越来越重要,生产、运输、销售的明确分工,将会大大提高效率(李彬等,2017)。

(三)研究设计

模型描述。本模型研究的是一个周期内的农产品价值链创新。在价值链节点企业上,生产者负责农产品的生产,各销售商根据生产者报价以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当期的订货量。为了简化分析,假定农产品价值链只由一个生产者和一个销售商组成,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是外生变量。在每个销售期初,销售商开始订货,而生产者和销售商都是力图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

假设条件。第一,对于农产品价值链来说,其新鲜度是销售的重要指标。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新鲜的农产品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而且销售商的订货量也就更大。换句话说,影响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有两个:农产品价格与农产品的新鲜度。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分布函数可以表示为:F(x/( p,θ)),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f (x/( p,θ))。其中,分布函数是连续可微分的,且,。

第二,在农产品销售的初始时期,销售商仓库中没有多余的存货,没有销售完的农产品将被当作残次品来处理。在本文构建的农产品价值链创新模型中,还假定市场中不存在机会成本,且生产者可以提供的农产品数量完全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销售商的期望销售量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因素决定:市场价格、农产品新鲜度以及订货量,其中市场价格和订货量是已知的,那么销售商的期望销售量可以表示为:

其中,p代表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代表与新鲜度θ有关的农产品生产成本;w代表农产品的批发价格;v代表未销售完的农产品残值;r代表收益共享系数;q代表销售商订货量;h代表农产品的单位库存成本;D代表市场随机需求;s代表销售商的期望销售量;π代表农产品价值链的总利润;πs代表农产品生产者的利润;πR代表农产品销售商的利润。

农产品价值链创新模型

(一)集中流通价值链创新模型

本文期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为整个价值链的运行提供更加优异的环境。在集中决策中,通过对市场活动做出合理安排,为整个系统做出更优决策。

流通方式为集中型的农产品价值链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产销售模式,可以以最少的生产成本实现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在整条农产品价值链中有且只有一个主导企业,它是整条农产品价值链的决策者,而消费者的需求是影响市场订货量的唯一标准,在需求产生后,由农产品价值链上的其余非核心企业来布置运输配送等服务,在确定最佳订货量q和市场价格p之后,实现农产品价值链利润最大化。

通过式(5)能够看到在集中流通方式的农产品价值链创新模型中,价值链的期望收益与市场价格和剩余价值成正比,与边际生产成本成反比,同时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函数关系,而与批发价无关。

(二)批发流通价值链创新模型

在传统的农产品价值链模式中,生产者先向销售商公布批发价格w,结合市场销售状况,由销售商依据已给定的批发价格向制造商采办产品数量q,制造商根据销售商的订单数量以边际成本为c生产单位为q的产品,并将产品交付给分销商,而销售商和生产者未经过创新,他们都是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销售商的决策分析。销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销售收入-进货成本-库存成本+成本的剩余价值;销售收入=农产品的零售价×期望数量=pEmin(q,D)。这里需要说明,期望数量的取值是销售商订货量和市场需求两者间的最小值;

根据式(8),当p-v<0时,销售商期望利润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0,由函数的性质可知这是一个关于q的凸函数,根据凸函数图像,必然存在唯一的订货量q使销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最大。此时,令销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的一阶导数为0,求最优的订货量:

生产者决策分析。在生产者给定批发价之后,只按照销售商给定的订货批量来生产,生产者的期望利润函数与单位生产成本、销售商的订货量、批发价格相关。

生产者的期望利润函数:

将销售商的最佳订货量函数(9)代入上式,得:

价值链的决策分析。在生产者给定一个批发价且销售商决定最佳订货量与零售价的模型中,生产者的期望利润函数与销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的和是价值链的全体利润函数:

由于p>w>c>v,所以q*2<q*1。由于批发流通方式下农产品价值链中的最佳订货量q*2小于集中流通方式下农产品价值链的最佳订货量q*1,肯定使得集中流通方式下农产品价值链中的期望利润大于批发流通方式下农产品价值链中的期望利润。所以,此环境下批发流通方式下农产品价值链是不创新的。原因在于,价值链的成员公司因为是“理性”的,必先以自家企业最大化利益为目标,这就有可能与价值链整体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相冲突,存在“双重边际效应”,典型表现为在独立决策的过程中确定的产品价格高于其生产边际成本的现象。

(三)创新策略

通过信息共享减少不确定性。信息共享能够强化农产品价值链环节的信息交流,使得农产品价值链的经营资本降低,让每个成员企业都得到利益,缩短农产品价值链周转时间的同时,也提升了其效率。得益于这种由上至下的信息交换策略,“牛鞭效应”和“双重边际效应”不良影响得到减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递提供了很多方法,在一个权责体系明确、信息交流及时充分的平台中,生产、仓储、订货、运输配送、供应、销售的信息,均能让所有农产品价值链中的成员企业及时共享,从而减少诱发非系统风险的可能性。

构建合作伙伴和信任机制。缺乏上层决策部门指引的农产品价值链成员,不合理的谋求利益最大化,疏于合作带来整体绩效降低,各成员之间信任不足是导致农产品价值链失效的根本缘由。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信任机制,是为了从本质上削弱农产品价值链失调现象,消除“双重边际效应”的危害,从而在产生于内控机制的新型同盟关系下,完成企业激励机制与目标一致性、信息交互的发展战略。

激励机制与目标的一致性。农产品价值链上任何成员企业都需以实现效率最优化为根本追求目标,坚持激励机制与部门战略的一致性。在农产品价值链成员企业独立决策过程中,产业密集型企业的最佳订货量,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密集型企业的期望利润也明显高于整体期望利润。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农产品价值链中的生产者和销售商都是以本身的情况作为参照,很少思索到农产品价值链中的其余成员企业的目标以及整体目标。而不顾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最终只会导致各具体环节冲突从而引发农产品价值链崩溃的连锁反应。

结论

利用先进流通形式推动农产品价值链创新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本文结合集中和批发两种情形下的农产品流通形式,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农产品价值链创新模型。结合前文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农产品流通方式的转变,对于农产品价值链管理思维具有重大意义。对农产品价值链进行创新,能够有效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集中型价值链的模型中,价值链的期望收益与市场价格和剩余价值成正比,与边际生产成本成反比,同时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函数关系,而与批发价无关;影响农产品价值链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信息非共享、利益冲突和信任危机。农产品价值链是由一些各不相同的经济实体构成的,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优化方向。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农产品价值链应该以整体为目标进行优化创新;由于农产品价值链成员企业是“理性”的,必先以各自企业最大化利益为目标,因此在批发流通下的农产品价值链中个体价值目标有可能与整体价值目标相冲突。

参考文献:

1.郭世静,周朗天.价值链视角下农产品外贸流通企业商业模式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

2.王少芬,蒋雪林,黄福华.生鲜农产品流通方式变革与物流效率提升对策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5)

3.马莉.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农产品流通途径改善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农业经济,2015(3)

4.龙建辉,龚潇潇.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构成与组织模式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7(3)

5.李璐伊,楊晓晶,王峰.基于价值链转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22(7)

6.彭育松,黄福华,周敏.互联网+助推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的路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1)

7.李宇,杨敬.创新型农业产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产业融合视角的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7(3)

8.李彬,周志胜.探究区域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电商平台的价值链构成及管理[J].现代营销,2017(7)

猜你喜欢
订货量销售商生产者
报童问题订购费对最优订货量的影响
基于网络平台市场的销售商促销竞争策略研究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收益分享合同下的供应链最优决策研究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具有风险规避销售商的供应链退货政策协调模型
家禽福利的未来:生产者能期待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中易逝品广告投入的奇摄动解
变质性产品零售商联合采购与运输联盟的稳定性分析
销售商激励合同的比较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