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观察”与德育教师专业成长

2019-03-14 13:33党西娥
青年时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成资源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成长

党西娥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如何发展,他们目前在课堂上所存在的无效行为如何克服,是我们教研组重点要研究的问题。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探讨教师专业成长的形式,近年来开始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从我们所制定的观察量表对具体的课堂行为(老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困惑。本文就一节中职德育德育课的观察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学科教研;关注学生;生成资源;教学症结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錄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的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的专业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其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为了促进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教研组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对李老师的一节政治课——《学会和谐交往》进行了观察,结合几位观察者的意见,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重在“研讨”,孕育德育教研的新思维

众所周知,目前德育课教研的活动形式之一就是听课、评课,此形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自己是与课堂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因而在听课前无充分准备(没有去了解大纲、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智能情况);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评课时,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往往多保持沉默,非到不得已时才发言,往往不痛不痒的几句,诸如:“刚才大家的评课很好,我的观点和大家一样”、“该说的你们都说了,我也没有什么补充的”、“很好,要多向某某老师学习”等;即使发表意见,也往往过于客套,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比如:“某某老师的这节课很成功,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备课到位,准备充分”、“教态自然,师生互动好”等。要么大而全,不着边际地说几句,评了和没评一个样,评课成了“一言堂”。

课堂观察作为听课、评课活动的一种新形式,避免了以往议课、评课重结果轻过程,重“面子”轻“学术”,重价值判断轻事实判断的弊端。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的分工布置,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维度的细致观察,课后会议上各位观察教师的“合作”式诊断剖析等三个环节。课堂观察的指向性十分明确,能引领每一个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有利于克服听评课活动的盲目化问题。观察参与者根据具体的、真实的教学场景,实事求是地对执教者的教学行为做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或站在自身的教学立场述说不同的教学故事,采取不同的教学决策,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交锋回应,均是以事实为依据,用一种科学的精神和求真的态度来探讨教学中的学术问题。

像我们利用观察量表对李老师的课进行观察前,召开了课前会议,使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大体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在突破重、难点时的教学设计,知道了学生的大体情况。我们认真研究了观察工具,明白了本节课所使用的是何种量表,观察对象是学生还是教师,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观察的项目主要有哪些方面。讨论了根据什么需要确定观察点,观察者在进行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这样使我们的听课更具有目的性,我们不仅明白这节课教师要达到什么目的,他是通过怎样的设计达到这些目的的,还知道了学生将要探究哪些问题,学生通过哪些方式探究这些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掌握程度等,与传统的听课有很大的不同。在进行课中观察时,分为上课前、上课中和上课后三个环节。上课前。观察者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短暂的交流,主要是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案,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笔记。观察者特地询问两位学生对李老师的课堂感受,自主、合作探究以前进行过没有,感觉如何等情况。上课中。观察者根据观察表进行观察记录。上课后。观察者询问了两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及时召开了会议,会议内容包括授课教师的课后反思、观察者简要分析观察结果以及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三个方面。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认真进行,使我们的听课、评课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说服力很强,营造了浓厚的学科教研的氛围。

此外,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几个教师共同协作。不同教师常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或者解释课堂行为,不同教学观点的碰撞有助于“研讨”氛围的重建,从而不断孕育出教学科研的新思维,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为优化课堂教学找到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关注学生,实现师生情感的大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和关切态度,会在受教育者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新课程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够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主体性得不到尊重,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而如果学生不主动或者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也就必然会缺少“对话与沟通”,缺少“生机与活力”,当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与机械化,难以实现师生情感的融合。

在现实的中学政治课堂中,老师也知道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但具体怎么做,大家还在不断地摸索。在摸索中,产生了以下几种现象:(1)表演式课堂。一节课活动形式多样,热闹非凡,学生自导自演,教师只是旁观者,一节课从头到尾说不了几句话。和上面所提到的“洋葱式”课堂大同小异。(2)“挂羊头卖狗肉式”课堂。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环节,但整节课还是以教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机械地进行,学生还是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去被动地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没有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有其名无其实;(3)层次鲜明式课堂。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成绩好的学生越学越有劲,而成绩差的学生越学越没信心,以至于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校教育对这类学生来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不懂得如何关注学生。

课堂观察为我们关注学生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它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比如我们的观察量表中,学生“学习行为”包括:听讲、观察、操作、练习、阅读、讨论、表达、游戏等8个方面,且要“估计参与面”,“学习方式”分为同步、自主、合作、探究等4个方面。检测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有2个方面,一是练习或回答的正确率,二是完成速度(较快、正常、较慢)。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记录,可以明白(1)在突破重难点时,学生的学習行为及方式主要有哪些?(2)学生对任务完成的情况如何?像我们从对李老师课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

从表格可看出,(1)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有“阅读”、“讨论”、“表达”三种,在这三种中,只有“讨论”的参与面较高,达到99%,这说明学生很愿意利用这种形式学习,也说明教师确实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合作、探究”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种方式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外,更主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从“回答”与“练习”的正确率、“学习任务完成速度”来看,正确率达到90%以上,速度在“正常”以上,也说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时时刻刻在关注学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了师生情感的大融合,创造了很好的教学氛围。在上课后,观察者及时了解了三位学生(好、中、差各一个)的学习情况,他们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感觉学得很轻松。

其实无论是成功教育、赏识教育还是快乐教育,无论是语文、数学课堂教学,还是德育课的教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必须是放在首位的。无视学生的情感,就是犯了教学的大忌。在此呼吁我们的学校、社区和家庭,能时刻将人的思想情感和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刻牢记那句警世名言: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对学生课堂情感的全面关注是所有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平时教学中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有效互动的增长点---学生群体,因为他们深知:教与学真正的智慧在学生那里,学生才是课堂魅力的真正领路人。

三、注重“生成”,学会开发有效资源

所谓德育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互动生成的、能够推进教学进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德育课是人文科学,学生在学习德育课的过程中,因其知识经验、实践能力的不同,会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这些都可以说是有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课程资源,具有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目前的中职德育课堂,整体来说生成性资源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师生之间互动的平台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教学,课堂缺乏灵活性,很难促成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二)教师对于已出现的生成性资源不能敏锐捕捉和引导升华。教师囿于自己的专业学识和教学智慧,难以从较高的视角回答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一些和现实有联系的问题也是束手无策,因而不能适应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

课堂观察特别关注学生群体在课堂中自然 “生成”的东西,即课堂学生资源(包括学生纬度各个观察视角所得来的信息)。从师生的问答互动,从学生合作学习的交流,从时间的分配情况等等,我们能观察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以保障,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否得到了重视,原创性的实践活动是否有了重大的突破,都是了解课堂内师生和谐程度以及教学成功与否的风向标。

像我们对李老师的课所进行的观察,发现:“学习方式”中,不管是自主探究也好,还是自主学习也好,学生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问题进行思考,时间一到,举手回答问题,如无人回答,则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集体回答,学生的困惑我们无从得知,自然而然课堂生成的东西就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学习行为”中,学生的“表达”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参与面都很低,没有达到50%,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此环节中,学生积极探索的劲头没有被激发出来,感觉始终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生成资源是一片空白。

要使我们的课堂能生成诸多的有效资源,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学会利用课堂观察,不断提高自己捕捉和驾驭生成资源的能力,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当然,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我们也是刚刚起步。只有经过今后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常用工具,从而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监控、评价和改良,逐步将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叶澜.《教育研究及方法》.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3]崔允漷.沈毅等“课堂观察20问答”《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生成资源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西藏农牧区乡镇小学汉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捕捉利用生成,形成创新阅读感悟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
关注学生生活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