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下归化对汉语典籍走出去的推动作用

2019-03-14 13:35李颜冰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归化目的论

【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理论,在文化走出去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三国演义》罗译本为例,讨论在典籍翻译的过程中,归化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随着“走出去”的提出,翻译界兴起了将中国文化通过翻译的手段推向全球的浪潮。在众多关于实现文化走出去的讨论中,汉语典籍的翻译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焦点。翻译目的论的提出在跨文化背景下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对汉语典籍的翻译有指导作用,可以更好的服务现今吸引更多国外大众读者关注汉语典籍,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汉语典籍翻译;归化;目的论

【作者简介】李颜冰(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文化走出去与典籍翻译

国家形象是立体的,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支柱。要实现文化的交流,推广中华文化,翻译的作用不可忽视,翻译也是通往全球化的巴别塔。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对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译策略的选择同样有新的考虑因素。典籍翻译可以帮助外国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华文化,在两种文化中找到共通之处,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汉语典籍因其语言简练浓缩,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的文化,带有浓重的时代特征,包含着汉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本身翻译的难度就很高。加上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目标读者是国外大众,他们本身对汉文化了解较少,对汉文化的兴趣不浓厚,这给汉语典籍的翻译带来更大的难度,在传神与达意之间的平衡成为汉语典籍翻译的难题。

二、目的论对文化走出去下与汉语典籍翻译的契合

1.翻译目的论与文化走出去的契合。目的论是对功能学派的发展,认为翻译是实现译者目的及译本功能的活动,译文不需与原文完全一致,好的翻译不仅应该只实现目的更应该忠实于原文。相对于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更重视翻译过程中对文化的处理,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认为翻译是有功能和目的的,是一种交际活动。她提出功能模式的几个缺点,更强调翻译中文化的作用,和譯者的自由度。

汉斯·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信息的来源,而不是信息的全部,不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或最高标准。原文文本的产生与源语文化密切相关,而译文则要面向目的语文化,并由其决定译本的充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目的论将翻译看做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次范畴,把翻译看做译者、原文作者、译文受众和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和人际关系。目的论把翻译活动看做一种人际交往,对翻译活动中文化的重视,这正是文化走出去所需要的,目的论与在当今的大背景下典籍翻译的要求有很高的契合度。

2.文化走出去下典籍翻译的目的及译本功能。典籍翻译的目的不在是简单的代码转换和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现阶段典籍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知名度,让更多的国外大众读者知道中国有这样优秀的文化和有趣寓意深刻的故事,让想了解中华文化的国外大众读者有书可读。这也是一些学者提出建立汉语典籍一本体系的原因,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翻译不同层次的译本。

在文化走出去下,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外国读者对中华文化感兴趣。这要求典籍译本有趣味性,很多汉语典籍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折射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本身是非常吸引人的,但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寻求对等语言,使译本的可读性下降,读者在阅读的开始就会失去兴趣。现阶段国外大众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较少,典籍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吸引其眼光,然后在对有进一步了解愿望的读者深入介绍。

三、文化走出去下归化对汉语典籍翻译的作用

1.归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理解。归化和异化之争从未停止,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归化对于文本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在两者之间评一个高下。归化和异化对文化传播和交流都有推动作用,异化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源语特点,虽然这样译文的可读性会下降,但对那些想要深入研究汉语典籍和中华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这样异化的译本更有意义,更直接的体现出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归化虽然不能保留原文文化的原汁原味,但是胜在利于消化,对于大众读者,对汉语文化了解较少的读者,归化的译本是最佳选择。在文化走出去的初期汉语典籍译本的要求就是能最大程度吸引目标读者的关注,用简单易懂,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帮助读者基本理解汉语文化,对汉语典籍产生兴趣,归化的优势更明显。

2.归化推动外国大众读者对汉语典籍翻译的接受程度。为了保证汉语文化又不损失可读性,很多译者选择加注,但这样的汉语专有词汇太多,如果一一加注不太可能。例如三国演义第九回中董卓称貂蝉为“爱妾”,罗慕士翻译成“darling”并在文后添加注释,这样读者可以直接明白貂蝉和董卓的关系以及她在董卓心中的地位。这样简单明了的表述既可以让没有太多汉文化知识的大众读者明白其中深意,又不会篇幅过长,篇幅太长会降低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并且太多文化专有词的出现也会大大降低可读性。

在第一回曹操出场时描写“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罗译为“The leader of this new unit flashed into sight--tall, narrow-eyed, with a long beard.”这里将两个四字格直接译为两个形容词,既简单又易懂。第三回中描写吕布“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罗译为“girded with armor and a belt bearing a motif of lions and reptiles.”唐猊是古代传说中的猛兽,皮坚厚,可制甲,后借以称良甲,所以将“唐猊铠甲”直接译为铠甲。“狮蛮宝带”指古代高级武官用的腰带,狮蛮是古代猛兽,此处译为画有狮子和爬行动物的腰带。译文采用第十回描写马超“虎体猿臂,彪腹狼腰”,罗译为“He had a powerful torso, brawny arms, a lusty stomach, and a supple waist.”中文习惯用动物来比拟人物,译者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习惯,将动物的比喻义译出,这样既避免歧义,又简明流畅。

例如“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过很多次,在三国演义第十八和第十九回,罗分别译为“so that the two could reinforce each other.”与“the protection you afford one another will be gone—to Your Majestys own disadvantage.”虽然同一个成语译成了不同的表达,看起来是对原文的不忠实,但这两种译法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达到了译文的目的,传达出了原作者及原文本想表达的意思,并且简明通顺,对译入语读者形成的意象与原文本对源语读者形成的意象相似,实现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发起者的目的。

正如上文中的例子,在文化走出去的现阶段,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降低汉语典籍译本的专业读,提高可讀性和趣味性,归化可以提高国外大众读者对汉语典籍译本的接受程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文化走出去的现阶段,目的论对汉语典籍的翻译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归化虽然也可以传达汉语的含义,并且由于其简洁明了的特点传播效果较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汉语典籍中的传统文化的特点。现阶段在汉语典籍的翻译过程中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并不是将中国文化隐去,避而不谈,而是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这种选择不是单一的使用归化的策略,而是在同时使用归化和异化时更侧重于归化,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国读者的接受程度不断调整的。

参考文献:

[1] Reiss,K.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M].Munich:Hueber,1971:25.

[2]Roberts,M.Three Kingdo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5.

[3]李长江,曹莹.从“目的论”角度析典籍翻译的归化策略——以林纾、辜鸿铭的归化翻译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9):45-47;2017,10,07.

[4]李长江.从“目的论”角度解读典籍翻译[J].中国校外教育,2009 (S3):211;2017,10,07.

[5]华翔.文化转型期中国典籍翻译该何去何从——以《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J].英语教师.

猜你喜欢
归化目的论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体育全球化背景下运动员归化的因素分析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过去30年,台籍归化印尼越南人最多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