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19-03-14 11:53张蕾董恩国逄欣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专业能力

张蕾 董恩 国逄欣

摘要:结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分析了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现状、教师对专业能力提升的态度和教师专业培训需求等内容。提出建立具有完善的教师激励制度、优化的培训方式、积极的主动学习意识等内容的教师专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1-0035-04

近年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已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热点问题。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囊括多项评价内容[1],如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等。应用型高校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如何保障教师专业教学的质量,满足社会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构成

应用型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专门从事应用性教育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一般是服务于地方或者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为社区、企业和地方培养拥有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而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型高校的特色。

三部委关于高校转型的意见发出后,已有13个省份陆续出台方案,确定了181所高校完全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或部分专业进行转型。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理论依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学生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有力的支撐,只会止步不前甚至逐步消亡。在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进程中,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2]。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内容是什么,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在英国,应用型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技能和教学能力、教师的价值观。这三项内容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国,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机制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包含了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发展保障。发展内容:创新能力、实施能力、整合能力、研究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发展方式:入职培训与职后教育结合、同行切磋、内部提升、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发展保障:美国政府、专业组织和大学的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和发展保障构成了美国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机制。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在教育与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包括教育专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的动力)、教育专业知识(教书育人的基础)、教育专业能力(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行动力)。

综合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内在结构可以总结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价值意识。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能力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研究、综合专业能力等方面还需持续改进。

为了解应用型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现状,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了解教师在专业能力提升过程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涵盖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价值意识等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个人基本情况、专业能力现状、对专业能力提升的态度、对专业能力培训的需求。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个人基本情况的选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龄、最高学历、职称、个人专业发展的期望等内容;对于专业能力现状的选项主要包括培训计划制定情况、是否参加过专业知识培训、培训时间、培训收获、参加专业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等内容;对专业能力提升态度的选项主要包括对待专业培训的态度、对待科研的态度、对待新教学方法的态度、对待新教学理念的态度、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对待阅读外文专业资料的态度等内容;教师对专业能力培训需求的选项主要包括是否愿意参加专业培训、赞同的培训方式、喜欢的培训内容、培训频率等内容。

在此次调研中,一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现就部分有代表意义的调研数据进行说明。

模块“专业能力现状”中,选项“培训计划制定情况”统计结果为:77%的教师表示学校已经制定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计划;20%的教师表示学校已经制定了培训计划,并且培训计划会定期进行相应的修订;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这些选择“不清楚”的教师对应的个人基本情况是“教龄在3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这也说明学校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到位,一些青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校的培训计划。

模块“专业能力现状”中,选项“培训时间”统计结果为:80%的教师培训时间选择在“寒暑假”,17%的教师选择在“工作期间”,只有3%的教师选择在“双休日”参与培训。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教师培训大部分被安排在寒暑假,其主要目的是不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模块“专业能力提升态度”中,选项“对待专业培训的态度”统计结果表明,“比较愿意”参加培训的教师居于首位,为43%;“一般”占28%,居于其二;只有20%的教师选择“非常愿意”参加培训,其中,青年教师占80%。由此可见,教师的教龄是影响培训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青年教师入职不久,专业能力较差,急需参与专业能力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教龄较长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相对较少。

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之前,应首先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再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表1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统计分析,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外语、政策法规和学生管理等内容。统计结果表明,“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这三项为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分别为82%、77%和51%,其中“专业知识”排名第一。而对于“外语”培训只为8%,是需求最少的培训项目。可以看出,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对于外语能力的重视不够,大多数教师认为外语能力的提升不重要。

下页表2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对“培训方式”的需求分析,培训方式包括“企业培训、外出观摩、听课评课、专家讲座和教研探讨”五个选项[3]。其中“企业培训、外出观摩、听课评课”居于教师培训方式需求的前三位,专家讲座只为11%。统计结果表明,“企业培训”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培训方式。相比专家培训,教师们更愿意参加听课评课,看一些优质课更能引起教师的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的实际工作需求与专业能力提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应用型高校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保障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三、教师专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在各行各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激發他们学习发展的潜能[4]。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勇于挑战自我,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因此学校应激发教师的成长欲望,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

1.加强思想指导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发展平台,根据不同的教学科目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案,打造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发展空间。在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引领教师不断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需求的引导,将教师被动学习的思维转化为主动学习,激发教师主动学习和参与培训的意识。学校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使教师产生培训动力,促使培训人员转变培训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行动,实现自身素养的提高,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

2.政策引导

在为学校辛勤付出的过程中,教师希望得到学校的公平对待,所以只有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对教师的公平感,才能发挥教师的最大潜力。如果教师内心感觉公平合理就会感到极大的欣慰,从而心情愉悦,更加努力工作。从事实来看,影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动力的重要因素是:晋升机会、薪资分配、评定职称等[5]。因此,要使教师获得专业能力的进步,学校在建立鼓励政策的同时也要尽最大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减小教师的心理落差,使其更加注重于专业能力的提升。

为了保障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质量,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可以将专业培训质量作为考核内容,也可以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作为考核的另一个方面。现今,教师荣誉称号的评定具有终身制,但是为了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于专业能力提升不达标的教师,可以取消其对应的荣誉称号。当然,激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但仅仅靠外在的激励难以长久,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人性化管理制度

所有制度的建立都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让教师受益,也使学校得到发展。在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中,指责与惩罚必不可少,这些容易使教师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教师无论在教学管理还是学生管理过程中,其义务感、责任感和自尊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希望能够把自己长期努力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不断地升华,因此,坚持以正能量传导为主而不是惩罚的原则在教师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得到重视。

(二)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服务机构,主要任务是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建立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并监督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质量[6],意在高校中形成一种重视教学、支持教学、服务教学、改进教学、提升高校教师发展质量的氛围。教师发展中心对学校的教师发展起着支持和服务作用,通过一系列教师发展活动对教师进行协调、组织、管理和指导,同时协助学校的质量管控部门,做好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监控与质量的评估,掌握教师在教学发展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改进措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质量。教师发展中心要善于整合校内相关部门的资源,协作设计和实施学校的教师发展项目,同时满足高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双重需求,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过程。

(三)优化培训结构

1.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

如果培训前不将教师的需求进行考虑分析,不同需求的教师接受同一个培训就发挥不到其培训的作用,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如教龄、职称,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进行分类培训,满足他们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学校组织教师培训时,要充分调查教师的需求,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培训规划,使培训课程更有针对性。

2.优化培训方式

应用型高校教师普遍希望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训,更喜欢到企业接受培训,这是提升教师动手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应采用理论认知与职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培训中模拟实际的工作场景,以真实的活动与培训载体,采取企业培训、外出观摩和听课评课等体验式、参与式的培训方式,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体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更好地达到培训效果。

3.强化培训考核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考核:对于参加培训而考核优秀的教师,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报表扬,表明学校的重视;对于专业教师,考核成绩与薪资增长幅度相结合,考核优秀教师有优先续聘权,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学习培训过程中,如果考核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对教师进行奖励或职称评定优先等政策。

(四)设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基金项目

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办学质量,这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更高阶段。设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基金项目,资助教师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并将教师发展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是保障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质量的有效措施。只有与教师专业能力相关的科研成果被教育工作者所掌握,才可能成为提高应用型高校办学质量的巨大力量[7]。

综上所述,应用型高校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完善培训激励制度;在教师培训规划中,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优化教师培训方式,使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6-51.

[2]彭新宇.湖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3]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陈书田,黎家龙.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0(Z):105-117.

[5]陶建军.对应用型院校教师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8):77-79.

[6]张海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12):161-163.

[7]徐艳华.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专业能力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探讨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基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论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中教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