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方式变迁与职业教育实习演变

2019-03-14 11:53祝成林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产方式职业教育

摘要: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从业者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并影响到职业教育实习形态的演变。手工生产方式决定了实习的技艺型学徒的基本形态,大量生产方式促进了规范型实习发展,精益生产方式要求职业教育开展多样型实习,而定制生产方式则带来了创新型实习。创新型职业教育实习不同于以技能训练、知识应用为主体的为工作而准备的实习,而是培养具备够用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技术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在工作岗位上不断钻研、创新,提升个人岗位价值的人才的新型实习。

关键词:生产方式;职业教育;创新型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1-0044-06

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的发达程度相对应,技术变迁必然要求生产者的技能发生相应变化,也要求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以制造业为例,其生产方式大致经历手工生产、大量生产、精益生产和定制生产等阶段[1],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对从业者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而影响着职业教育模式。

实习是我国职业教育必需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的平台。自我国1996年颁布《职业教育法》要求职业教育机构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实习场所以来,国家层面通过政策,不断推进职业院校实习活动[2]。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实习深入发展、完善实习制度建设,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好的职业教育”的期盼。深刻把握不同生产方式下职业教育实习的演变历程,分析其运行方式,能够对新工业革命背景下设计和实施实习活动提供基于历史的经验。

一、手工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实习

(一)手工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以及早期的机械生产中,制造业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操作者依靠精湛的手工技能独立工作。手工作坊业主或师傅所制作的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始终由个人单独完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劳动没有分工,人人都是全能者,生产者能够根据顾客个性化的需要,独立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技能。手工生产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其一,借助手动控制的通用机床,按照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生产;其二,无标准化的计量系统,生产的产品规格能近似地达到要求;其三,生产效率和产量都不高,而生产成本却很高;其四,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简单,手工生产者既是业主也是雇员,并直接与顾客、雇员联系。虽然手工生产方式存在高成本、低效率以及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但能够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这种生产方式解决了产品“有”和“无”的问题。

手工生产时期的技术技能是专有技艺,并非通用技能。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从业者掌握产品设计、机械加工和装配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熟悉采用材料的性能和用途、熟练通用和简单的技术辅助工具操作,甚至通晓机械设计。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则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操作。

(二)手工生产方式下的职业教育实习具体形态

在手工生产方式阶段,寻求技术技能的传承、扩散以及创新是手工制造从业者所面临的问题,学徒制恰好能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并成为当时职业教育实习的具体形态。学徒以学习生产技能或经营管理经验为目的,与师傅或雇主缔结契约,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劳役服务。在学徒的契约期限内,学徒与师傅兼雇主以劳动换取生产技能或经营管理知识为基础,建立学徒关系,雇主或师傅有责任传授给学徒相关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学徒则有义务在规定时间内为雇主提供无偿劳动。师徒契约要求学徒服从和忠实于师傅,师傅在师徒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既是授业的恩师,又是就职的业主。这种师徒关系维系着行会手工业的运行秩序,也是职业技能得以传承的保证;学徒数量及习艺年限亦有严格规定,有“三年为满,出一进一”等规定,违者将会遭受惩罚[3]。

手工生产方式的技能习得以试错为主,并不强调原理认知和理论讲解,学徒观察师傅操作,在师傅示范和督促下,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掌握一门技能。由于手工业生产依然是分散的小规模、个体化生产形态占主导地位,手工业产品也依然保持着艺术化、个性化的特色,学徒必须进行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训练。在学徒培养及违规惩戒方面,手工业学徒主要学习本行业的各种制作技术和工艺,循序渐进是其基本规律。通常在第一年,徒弟很难接触到本行业务,主要从事杂务。师傅也会针对学徒之间的资质差异因材施教,如“子弟从学,有聪明鲁钝之别。若聪明者,只要婉言训诲;鲁钝者,只得慢慢约束。[4]”在惩戒方面,学徒任师教训,倘有不听师言,任师责罚。对那些不勤习苦练或不遵守行规的学徒,轻则体罚、重则斥退,师傅以种种惩戒措施强制学徒学习技艺。

细察手工生产时期的学徒传统不难看出,学徒制既是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也是技术技能积累的主要方式,可以说是当时职业教育实习的具体形态,承担着传统社会中职业教育的全部功能。在这样的职业技能传习制度下,培养出无数能工巧匠,传承了许多精湛的手工技艺,具有鲜明的历史作用和存在价值。此外,学徒制度在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具备组织管理功能,主要通过师徒关系来实现,这种关系维护着师傅、帮工、学徒三者间相对稳定的秩序,反映了当时生产组织中的全部人事關系。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影响,学徒制度也抑制熟练劳动者的增长速度和数量,限制了职业技能的广泛传播,阻碍着行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在手工业生产中,尽管偶尔也会有协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师傅必须完成生产过程的每道工序,才能最终形成产品。学徒要想独立从事生产,完成从学徒到师傅的角色转换,也必须熟悉和掌握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师傅的手艺全面与否、精湛与否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学徒能否拥有合格的技术水准,与师傅技术的好坏以及是否悉心传授密切相关。另外,手工时期的技术技能传播也具有排他性和独有性。技术技能掌握者为了使自己长期立足于社会竞争的不败之地,倾向于保守技术、限制技术传播,即使为了技艺传承,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专项技能的培训。

二、大量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实习

(一)大量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机械化逐渐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也促使手工业稳步向工厂制度转变,并形成了以机器生产为主的模式,提高了产品数量并改善了质量。1913年,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诞生,标志着大量生产方式进入制造业。这种生产方式将原本复杂的产品加工制造过程细分为多个简单专一、紧密相连的操作流程,每个流程也只需配备一名工人即可完成生产任务,他们在专用的流水线上不断地重复加工单一劳动对象。亚当·斯密在劳动分工理论中所提到的许多优点充分体现于大量生产方式中。简言之,大量生产依据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以批量生产产品为特征,采用标准化的制造工艺和过程,生产出标准化部件,通过高效率的自动化作业和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质量。这种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者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单一技能工人,他们执行的操作步骤简单、专一,极易学习掌握且熟练程度高。

机器取代了以往由熟练工匠完成的任务,半熟练工通过操作反复运转的机器形成流水线生产,产品经由传送带经过每一个工人,而不再像手工生产那样由工人移向产品。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分工,一定数量的工人在同一个工厂中分门别类地从事着某种固定的工作,原来复杂的生产工艺被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工序,有些工序甚至简单到只须短短几天便可毫无困難地掌握,产品的完成也不再依赖于某个人的全能技术,而是由不同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来加以实现。这个时期,学徒不再需要熟悉和掌握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习得职业技能的难度降低了,学徒习艺的重要性也被削弱了。此时的工人就像《摩登时代》中拧螺丝钉的查理,没有任何创造性和自主性。

(二)大量生产方式下的职业教育实习具体形态

大量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过程变化带来了管理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师傅兼业主的角色消失了,从事企业经营的老板和专司监督工人的管理人员出现了。此时的老板一般也脱离了直接生产,不再像以前的师傅那样与学徒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他们的职责是将学徒分配至某一个岗位,在工头的监督或技术工人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劳动。随着大量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实现近代转型的企业开始根据需要招收练习生,为本企业培养工人或职员,传统的职业技能传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练习生制度在企业兴起[5]。

练习生制度承袭了技艺传承职能,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产业组织与行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业主不再亲自参与生产过程,从而很少直接向学徒传授生产技术,师徒之间的关系难以再像以往那样亲近与密切;另一方面,学徒面对的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了的生产设备,已经无须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只要熟悉产品制造的某局部工艺即可,也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师傅的手艺传授,但要花费更多精力了解机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程序,适应生产的标准化过程。此时,招收的练习生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例如,成立于1929年的上海飞纶制线厂,为了解决学徒工的职业培训问题,开办之初就在厂内设立了一个练习生训练所,每期在社会上招收练习生200名,培训时间为9个月,“训练期满,经过考试合格,方为正式工”[6]。

在练习生制度下,业主与练习生之间已不再有以往“一对一”的师傅指导徒弟的职业技能传授关系,而表现为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习艺时间缩短,学徒待遇有所提高。练习生制度的兴起反映了工业化发展对于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比较有利于大批量地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统一生产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又风行起一种自海外移植来的技工培训制度——养成工制。养成工以实际训练为主,辅之以课堂讲授。课程通常包括公民、国语、纺织学、工作法、音乐、体育等。除了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外,还要对养成工进行职业道徳培育,如要有自谋生活的能力、要有决意专业的恒心、要有遵守时刻的习惯、要有合作的精神、职务要忠心、物件要节省等[7]。

在大量生产方式下,职业教育以培养能胜任一种岗位工作技能的工人为目标,生产分工把人的脑和手分离开来,经过初步培训的劳动力即可投入生产过程,从而造成劳动力在技能上的两极分化。此时的职业教育实习在于培养适应大量生产方式需要的技能人才,实习的工作任务单一、工作内容重复、工作方式简单、工作过程固定。职业教育实习沦为教人如何做事、完成技能工作,对知识与技能的来源不需要理解,简单、单一技能的重复训练带来职业教育实习的单一化。此时的职业教育实习也初步体现了课堂学习与生产训练交替的特征,并且意识到对于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三、精益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实习

(一)精益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

二战之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总结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市场特点,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寻找到劳动分工与未分工两者间的切入点:一是通过适度的劳动分工,即一个工人能够操作多种机床,掌握多种技能但并不是全面技能,从而避免由于未分工所带来的频繁转换操作所引起的生产效率的降低;二是通过采用设备的快速转换操作的方法,如平行作业等方法,将各部门人员放到一起使得很多工作并行地进行,缩短产品开发和生产周期,从而提高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效率。

“适度的劳动分工”要求生产者掌握多种操作技能,他们在生产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线上,通过不同的加工对象、快速的操作和转换专用工具,在生产技术上采用适度的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保证精益生产的实现。精益化生产在组织方式上充分考虑人的因素,采用灵活的小组工作方式和强调相互合作的并行工作方式,强调以“人”为中心,推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小组工作方式[8]。小组由企业各部门专业人员面向项目组成综合工作小组,全面负责产品型号的开发和生产。职工往往是多技能的作业员,能够操作多种机床的生产,同时负责多道工序的作业,如一个工人要会同时操作车床、铣床和磨床等。这种方式要求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给予一定的工作压力、自主权和必要的帮助,满足他们学习新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因此,精益生产方式的成功还体现为一种员工的行为方式,让每个员工都明白改变公司的就是自己[9]。

(二)精益生产方式下的职业教育实习具体形态

生产者与管理者共同组成工作团队,团队成员既要具备完成自己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拥有完成别人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工作组织方式要求生产者形成多样性技能。在新的生产方式下,企业意识到必须提高员工的技能,升级现有的技能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倾向于更一般性的和更理论化的技能学习,这也使得产业部门逐渐认识到和职业教育机构合作的重要性,实习、学徒制重新得到发展,体现了精益生产方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精益生产方式下,由于生产技术发展快速,学校对技术的追求远不如企业,这也造成学校职业教育传授学生的生产技术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工作场所学习恰恰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接触到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最新技术。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工作场所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实习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学生通过生产性实习在企业现场获得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发展。这也进一步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职业院校、企业、学生之间也形成了强有力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制度。此外,职业教育实习也更加灵活和多元化,职业教育实习发展出更多形式,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实习、实习智能化管理等不断涌现。

四、定制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实习

(一)定制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

手工生产方式下,产品基本以定制为主,在大量生产和精益生产方式下,产品实现了大规模生产。随着顾客的个性需求和企业对效益的诉求,出现了以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的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定制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既具有大量生产方式的高效率、低成本,又具有单件生产方式的满足顾客个性化需要的特点。定制生产方式需要建立能够配置成多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模块化构件,按照不同顾客个性化需要定制生产出产品,使顾客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个性化的产品。支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自动化、柔性化、高效率的先进设备构成,并且通过运用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等使其形成有机整体[10]。以智能化生产为例,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信息、资源、人员紧密联系,构建一个庞大的信息物理系统,形成智能化控制生产过程,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

定制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基于知识层面上的劳动分工,通过知识工人之间的密切协作,充分发挥柔性化和高效率的制造系统的作用,从而实现定制生产,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将以具有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为支撑,按照需求任意批量且快速灵活地制造产品,同时还能支持顾客参与生产。有研究建议:“中国制造业应当努力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低技术密集向高技术密集、由粗放发展向精益制造、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的全面战略转型,显著提升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的定位。[11]”

在大量定制生产方式中,技术创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制造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技术工人的知识与技能,操作人员需要掌握智能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技能,创新成为工作内容的重要元素,这也要求技术技能人才研究性地工作。与大量生产的组织不同,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成了惯例,灵活性是必要条件,额外和多余的知识及技能对生存来说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技术工人在工作中需要轮换,体验不同的经历,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工作将发生变化,工人的简单作业将被机器取代,工作人员在团队中相互协作,进行生产线的指挥与决策[12]。技术工人工作范围明显扩大,需要监控整条生产线甚至整个车间的生产情况,除了了解生产过程的各种原理,还要具备简单地运用各种生产工具的技能。

(二)定制生产方式下的职业教育实习具体形态

定制化生产并不是完全缩小了人的作用,在某些操作环节还需要放大人的作用,也并不是完全排除技能操作,相反却需要高端技能操作。生产场所的技能两极分化趋势逐步明显,认知性和创造性强的高收入工作机会将会增加,人才取代资本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因此,人们认识到,教育与培训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保护生产者的权益和工作条件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不矛盾,充分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

由于当前的生产系统已将生产与服务融为一体,生产直接面向客户,人才需求层次整体上移,需要能够熟练生产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将技术理论与技能操作融为一体,又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备与客户沟通的能力,以及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的理念。这种生产方式使教育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将更加流行,终身学习需求将更为迫切,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人将成为最有价值的专业人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以下四种智慧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情境判断思维,即如何理解和运用知识与技能;情绪管理心灵,即如何处理和整合思维及感受,并推已及人;自我激發精神,即如何运用自我及共同的目标、彼此间的信任和其他优势来影响变革,为共同目标奋斗;身体素质,即如何塑造和保持自己及身边人的身心健康,从而有足够精力推动自身及体系变革[13]。因此,职业教育实习需要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创新品质和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将职业教育实习导向创新型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在不同环境下不断自我调整以及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复杂性技能训练,关注可迁移技能训练,将成为创新型职业教育实习的重要任务。如图1所示。

创新型职业教育实习不同于以技能训练、知识应用为主体的为工作而准备的实习,而是培养具备够用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技术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在工作岗位上不断钻研、创新,提升个人岗位价值,成为任职企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型实习对实习者的实习态度、工作积极性、承担任务的责任感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态度等提出较高的要求,更有利于个体的积极性、独创性、协作性等个人特质的培养,也更有助于学生个人生活发展。在设计创新型实习过程中,实习任务必须是工作过程完整、工作任务跨界的综合性生产任务,这些任务既可以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并且能够作为实习学生的研究课题,也可以是学生实习过程中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的研究性学习。

五、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个体的技术技能要求各不相同,进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实习的形态和任务。手工生产方式决定了实习的技艺型学徒的基本形态,大量生产方式带来了规范型实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员工合作能力和创造性等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精益生产方式要求职业教育开展多样型实习,而定制生产方式则呼吁加强实习的创新性。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迁都会带来职业教育实习形态和任务的创新。这些生产方式的变迁规律具体到职业教育实习形态,分别是技艺型学徒、规范型实习、多样型实习和创新型实习。(详见下页图2)

基于职业环境的变化,个体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的易变性和无边界性。无边界职业生涯“超越某一单一雇佣范围设定的一系列工作机会”[14]。在变化的职业环境中,人们获取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途径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组织。无边界的职业环境促使个体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融为一体,职业和生活边界越发模糊,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不再有明确的界限。从纵向来看,组织更看重个体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和可迁移技能,个体在学习、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而不再依赖于知识与技能单一存在;从横向来看,组织环境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是双向互动影响的,无边界生涯既重视环境对个体职业选择的影响,也强调个体对职业环境的能动性和适应性,即“无边界职业生涯可以帮助个体积累知识、发展职业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既有助于个体应对不确定的工作环境,又能迁移到其他就业背景中。[15]”无边界职业生涯将进一步要求职业院校和企业强化创新型实习的设计和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浩伦.制造企业生产方式演化及哲学思考[J].现代制造工程,2014(1):5-8.

[2]祝成林,和震.我国职业教育实习政策工具选择倾向及其影响——基于《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的主要政策文本分析[J].教育科学,2018(4):60-66.

[3][4]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570,379-380.

[5][6][7]王翔.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46,150-151.

[8]谢家平.生产方式变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48-149.

[9](日)若松义人.丰田式改善力[M].王景秋,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

[10]陳树公, 陈俐俐. 制造业生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及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9(1):10-14.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J].学习与探索,2012(9):93-98.

[12](日)藤原洋.精益制造2030: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132-133.

[13](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5):111-115.

[14]Arthur M B. The Boundaryless Career:A New Perspective for Organizational Inquir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4,15(4):295-306.

[15] Briscoe J P,Henagan S C,Burton J P,et al. Coping with An Insecure Employment Environment:The Differing Roles of Protean and Boundaryless Career Orient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2):308-316.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生产方式职业教育
莱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议
莱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议
浅析彝族花腰服饰图案在锡工艺中的运用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