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工业时代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人本化回归

2019-03-14 11:53王春晓张燕张小凤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才需求

王春晓 张燕 张小凤

摘要:后工业时代的消费显示出个性化、定制化特征,由此引发企业生产项目化、规模小型化的适应性转变,人才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也转向复合性、创新性,这种转变在本质上回归了人的本性。在此背景之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也需要做出顺应性转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完整人”。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人才需求;高职人才培养;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1-0057-05

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从发展速度到发展形势都发生了极大变化,陶冬、厉以宁、许小年等多名经济学家均认为,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工业时代”[1-3]。不同于以福特式大型流水线为代表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巨大的转变,如经济主导由商品生产转向服务,无差别的大宗商品失去竞争力,定制化产品成为主流,单纯生产产品已无法满足需求,产品服务一体化成为一种趋势。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本,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是我们的核心任务。后工业时代经济的巨大变革必然导致人才需求的巨大转变。深入了解这种转变,才能让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人才需求,才能让学校进行的每一项改革更有的放矢。认清后工业时代的变革和发展方向,对培养人才具有指导作用。

一、由标准化到定制化:消费转向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2000年,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出现在世界各地。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2015年,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就认为,迅速发展的“中国制造”时代已经终结,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生产带动GDP的发展模式已经过去,未來给中国经济真正带来希望的是正在迅速成长的庞大的消费者阶层。2017年,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58.8%,超过资本贡献率28.7个百分点[4]。因此,未来真正左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走向的是消费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数据,在消费种类方面,吃穿用类生活必需品增速逐渐降低,提高生活品质的体育、娱乐和健康保健类等消费增速提升;在消费要求方面,由标准化、普遍化产品转向个性化、定制化产品。调查数据显示,约95%的受访者希望定制个性化消费品[5]。调查结果表明,文化相关产品将成为未来新的消费热点,传统商品的“悦己”性和其所体现的个体“存在”感已成为新时期的消费目的,个性化、定制化消费受追捧已成为必然。如何为分散的小型群体,甚至个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生产出既满足功能性要求、又满足悦己性要求的产品,是对后工业时代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工业时代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如何适应市场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是企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一大挑战。

二、由规模化、集中化到小型化、扁平化:企业转型

(一)后工业时代企业生产小型化

基于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趋势是数量减少、质量提高,具有明显的个性化。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汪丁丁预测,与工业时代生产的核心特征“标准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相对应,后工业时代生产的特征是“个性化服务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后工业时代“规模经济”的形态,既是为客户“量体裁衣”,又是价格足够低廉的“大规模”服务[6]。而汪教授此处所指的“大规模”与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企业生产规模的小型化已经不可避免。这种规模化定制已经体现在生活需求方面。例如,某服装定制企业利用目前先进的三维测量技术和大数据的客户分析整合技术,已在流水生产线上完成了规模性的手工定制,交货期从一个月缩短到一个礼拜,同时价格降低50%,使定制的正装从中高端、高端消费变成了更多人可以负担得起的产品。相对于小型企业,大企业改革更加复杂和困难,但各大型知名品牌也已经开始改变。如高瓴资本收购百丽20 000家店,用于制作定制鞋,同时把高瓴现在的鞋店改造为定制鞋店,扩大消费市场。

在传统大工业领域,小型化转变也十分明显。在笔者所熟悉的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领域,无论从大型国企中国石化,还是众多的中小型民企,都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变,多种大宗化学品产能过剩,客户所需产品呈现数量少、种类多、个性化的特点,小、微型化工生产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为顺应这种趋势,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如拜耳、巴斯夫、瑞士龙沙、美国康宁等公司已经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微化工技术的部门,研发并推广其微型化工设备产品。我国先进的化工设备研究室,如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室,也都相应推出了8吨、15吨的微型生产设备,未来的化工企业生产小型化已成为可能。

(二)后工业时代企业组织扁平化

在生产小型化的同时,由于我国环保要求的提高,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环境评估不过关而被迫关停的境遇,这部分企业的客户将被大企业接管,行业格局或将继续上演强者恒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生产任务小型化而企业大型化的矛盾由此产生,而且有越来越激化的趋势。而且通常大型企业都存在工作流程长、应对速度慢的特点,面对快速变化的客户和市场,根本无法做到快速、动态的响应。导致大型企业反应慢的根源在于大多数企业组织架构模式是金字塔式的逐级管理模式,面对客户要求和市场变化,即使是在上层已经做出响应决定的情况下,也需要层层下达命令,才能最终到达执行者。这种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模式也是工业时代最典型的组织模式,称为泰勒型组织模式,或命令控制型组织模式[7]。组织由领导层观察市场,制定目标计划,中层领导传达命令,下层员工负责执行。由于管理流程长,所以对客户和市场的响应速度慢。

为适应后工业时代小型化和变化快的消费转变,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已转向或正在尝试转向项目组、生产组式的运营模式。这种组织结构模式是由多个平行运行的项目组所组成的并列式的运营模式,组织机构呈现小型化、扁平化、松散化的特征。这种组织架构模式又称为贝塔型组织架构模式,这类组织仍由领导层集中观察市场,制定共享的目标和约束,但是组织架构层级较扁平,团队组织偏向跨职能混搭和协作,优势是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8]。当前的一些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业务公司大多采用这种组织模式。传统企业目前所进行的减层、缩编、产品或非核心部门外包等,正是由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模式迈向后工业时代的并列式管理模式的再造工程。

扁平化的贝塔型组织架构模式,并不是后工业时代组织架构的理想状况,未来的组织架构形式可能在贝塔型结构上继续扁平化,直至没有集中式目标设定,由跨职能混搭和协作的团队和市场直接对接,持续和市场沟通获取需求,快速灵活响应市场变化。这种架构称为复杂自适应组织架构,也称控制反馈式组织架构[9],目前仅见于少数创业公司,但却是后工业时代企业未来的组织架构趋势。(见下页图1)

三、由专门化到综合化:人才需求转变

(一)岗位界限模糊化

企业组织运营模式的变革,必然导致人员岗位和岗位职责的变革。其变化趋势是部门、层级模糊化,分工不再像工业时代那么分明,各方不作为独立的部门或个体工作,而是必须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对个体来讲,不再只是执行者,也不只是遵循界限鲜明的岗位职责、按照具体的规章制度行事,相反,他们会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对产品的最终交付使用负有全部的责任[10]。因此,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再专门和单一,而是需要不同的才能与专业技术进行融合。

具体来说,以前若往市场上投放一种产品,要由领导观察市场做出计划,下达到更低一级领导具体安排,找设计院设计,找生产单位进行生产,然后交销售部门进行推广销售,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小型的金字塔,所有进行的工作都要层层下达才能最终执行。而现在是接到一个项目后,由不同专业特长的人,如设计、生产、销售等,组成一个项目组或工作组,大家分工协作完成项目,项目中的难题组内讨论解决,直接行动。在这种模式中,项目组中的每个人都要熟悉项目的目标及流程,虽然依然有分工,但部门、岗位工作界限都已经非常模糊;更重要的区别是,以前是领导解决问题,现在是每个人都要解决问题,而且每个人都要面对市场,做出应对。

后工业时代,小型工作组中的工作与工业时代大型企业中的工作区别巨大。产品、服务或者产品加服务通常是由这些小型工作组进行“包干”,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总体方案,工作中设计和生产常常交叉在一起。前线的工作人员将不再是既定设计与规定的纯粹遵守者或执行者,而要根据项目或客户的特定需求来制定他们自己的任务、方法与进度。他们不再是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埋头工作,而是需要深层次的互动与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他们要融合各自的专业技术,贡献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做某方面的专家;他们要有特别灵活的工作方式,而且个人都要承担一个项目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照章办事。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创造性及探索欲,而不只是简单地执行高层制定的计划。简单来讲,项目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更像一个合伙人,而不是现在企业中的普通员工,而现在普通员工的工作则逐步被各类型智能仪器或机器人所取代。

(二)职业更替加快

后工业时代,企业中的项目组或工作组的组织管理形式将很好地适应消费的个性化和多变性的转变。但同时,这类型的小型组织或大型组织中较小的独立单位,相对工业时代的组织或单位是不稳定的。面对多变的市场,项目组或工作组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极大可能会发生变迁、重组、合并甚至消亡。相对于工业时代,每个人都会经历更多样的工作,在同一机构中的工作岗位或工作性质的变化将成为常态,即使在不同行业中的变更也将会更加频繁。

(三)通用能力要求凸显

已有研究组织对人才必备能力及往届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仍需提高的能力发放问卷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排在前几项的能力为:有效交流沟通的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足够的应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和勇气、分析较复杂事情的能力、自我反思和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跨越不同行业的能力。这些能力中的大多数都指向通用能力,而非专业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在工业时代由于分工明确,因此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中专业能力所占比重极大;迈入后工业时代以后,由于分工和岗位的模糊化、任务的团队化,因此对一些通用性能力的要求提高,如有效交流沟通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等,同时由于后工业时代项目组内大家更趋于平等,以前由领导解决的问题现在每个人都要面对和解决,因此,能够承担责任、能够自主学习、具有革新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足够的应变能力等要求提高。有些在以前只是针对管理或领导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现在却适用于所有一线工作人员。

四、从岗位化到人本化:高职教育应对策略

(一)培养“完整人”

在以大型流水线为代表的工业时代,片面利用和强化了人的机械性和工具性,极大压抑了人性,很大程度上将企业活动中的角色与人性进行了分离及对立,也使技术经济结构与文化产生极大对立。进入后工业时代,由于物质已极大丰富,生存压力降低,人们的自我需求也逐步向理性而完整的人回归。面对这样的时代变革,教育所需要做的也是逐步摆脱工业时代人的工具性束缚,回归人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属性,高职教育也需要顺应这个趋势做出相应的改革。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大多是对接企业生产过程所建立的,较少对学生需求和职业发展的考量。各学校对接企业真实生产过程所实施的企业订单班,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对接岗位单一、工作重复、本质上是操作技能的重复训练,其培养结果是人的机械化、工具化,这与时代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结果必然是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智能制造高速发展的洪流中迅速地被工业机器人取代。

由于工业时代分工明确,特别强调岗位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特别偏重专业技能。进入后工业时代岗位逐渐模糊化,岗位专业技能要求逐渐淡化,岗位协作能力日益重要,對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提高,片面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真正培养出后工业时代所需的人才,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培养“完整人”。“完整人”应该是同时具备技术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人,而文化素养在以往人才培养中往往被忽略。文化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内化于人内心的东西,它使一个族群区别于另一个族群,是族群个性的由来。后工业时代的制造业正是建立在个性化定制基础上的规模制造,对文化理解越深刻,才越能深入挖掘到某个族群或人群内心的东西,才能设计制造出呈现个性特征的工业品,从根本上实现个性化的创新。并且,后工业时代是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服务的本质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要满足人,首先要了解人。人与动物或机器最大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文化背景,理想的服务一定是建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服务。因此,“文化素养”加“专业”是未来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方法,都要以培养“完整人”作为最终的目标,应该成为从最初的培养体系设计到最后教学实施和评价的每个环节都始终遵循的东西。

(二)加强通用能力培养

进入后工业时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加速进行,某类型产品、某个企业的淘汰已成为常态,某个行业被整体淘汰也将不再新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多种多样的工作,转工、转行成为常态。“就业导向”一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指导,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面向变化越来越快的就业市场,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出很好的应对,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人才管理部门提出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口号以缓和矛盾,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用非所学的问题。

这种情况的产生,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就业导向”的政策本身,而在于对“就业”情况的认识并不深入,更无前瞻性。以最重要的一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来说,通常的调研多数集中在毕业生首次就业的情况,而并未对其职业发展做出跟踪分析,也很少与毕业生本人及企业负责人讨论其职业发展前景,并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因此所得出的就业情况结论常常只是以往就业情况的简单统计。不難想象,在此调研结果基础上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与学生,还是企业的真实需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由此产生的学生在校学习三年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却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结果就不难理解了。

即使是最好的情况,通常也是在发展相对较缓慢的行业,按照初次就业所提供的信息建立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不一定会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但往往也会使学生面临无发展潜力的境地,最终结果依然是被社会淘汰。这些学生大部分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很容易在某项技能上成为熟练工,但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深入了解后工业时代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十分必要。

后工业时代的经济是服务型为主的经济,对人的交流沟通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应特别注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应根据青年期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与不同对象、在不同场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如在与同学和同辈之间的交流,争论不同的观点,谈论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辩论中锻炼准确、平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说服对方的能力;与教师、长辈的交流,可以交流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不同观点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流,可以锻炼如何在权威面前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阐述自己的不同看法,锻炼不怯场的心态。类似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都属于通用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体系设置和完善中,在课程改造与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等方面,应更加重视学生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虽然在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培养上能跟上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是每个学校和专业的心愿,但有时受制于资讯缺乏和自身专业水平,未必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仍然可以通过提高通用能力的培养保持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特别是对于地理位置较偏远、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尤其重要。

后工业时代已经来临,显现出产品需求个性化、企业生产规模小型化、产品生产项目化、企业组织架构扁平化、工作岗位界限模糊化、人才能力要求多样化的特点。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面对这样的人才需求转变,高职院校必须修正目前片面依靠企业工作过程所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考虑未来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在原有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化通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以培养“完整人”为目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快速应变、创新创造等能力培养力度,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建立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后工业化时代要注意三件事[EB/0L].(2015-11-22)[2015-11-23].http://business.sohu.com/201511

23/n427580860.shtml.

[2]陶冬.中国经济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EB/OL].(2015-07-01)[2015-07-1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

/0716/15/22953_485289091.shtml.

[3]许小年.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与企业[EB/OL].(2018-04-14)[2018-04-17].https://mp.weixin.qq.com/s/1a9lu

UdHYLLqXoZ1F0XBEw?.

[4][5]2017/2018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EB/OL].(2018-02-24)[2018-02-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273919304487181𝔴=spider&for;=pc.

[6]汪丁丁.后工业化时代的企业[J/OL].(2018-02-23)[2018-02-23].http://paper.ce.cn/jjrb/html/2018-02/23/node_7.htm.

[7][8][9]Listen2You.企业的组织架构对技术架构的影响[EB/OL].(2017-06-19)[2017-06-19].https://blog.csdn.net/listen2you/article/details/73477230.

[10]程介明.教育问:后工业时代的学习与社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4):5-14.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人才需求
基于小麦全产业链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数读
AI需求集中于一线城市,七成从业者月薪过万
“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文秘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