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写的行业专家

2019-03-14 14:57建超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区太阳能能源

建超

访北京九州汇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班广生

班广生是我国第一批大规模从事建筑用太阳能光伏的专家型企业家之一,也是第一位把太阳能光伏用于荒漠化治理的专家。不久前,他在雄安新区召开的第二届PBE装配式建筑展览会论坛上,作了关于新能源在超低能耗建筑的绿色智慧新城中应用的报告。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顾问专家之一,他也是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聘请的新能源专家顾问,最近,又成为国家“两个一百年”某重大项目的建设顾问专家。

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记者:您在雄安新区第二届PBE装配式建筑展览会论坛上的报告,不仅是您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行业的荣耀,请谈谈您的感受。

班广生: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专家顾问,我是从中央以北京为中心的“两翼”发展后,才开始了解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的,并且有幸参加了一些会议和论坛,深感责任重大,无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还是雄安新区,都强调“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说明其意义重要。

记者:在上述工作中,您和其他专家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班广生:迄今为止,我个人已经参加了10多次的审核、论证会议。我和其他专家一起对已经开工建设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目逐一审核论证了数百个,还对已开工项目几乎是重新过滤了一遍,从建筑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地修改和更正,有的项目已经审核论证了数次,用精益求精一点都不为过。根据国家主要领导的指示,要到达21世纪不落后的水平。

讨论中,很多概念的新提法让我印象深刻。像中央政务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正负清单、职居平衡、去除大城市病等等。特别是如何用世界眼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做到“多规合一”,最后达到一张图纸管到底的目的,这个目标难度大,创新力度深。所以,只有把前期的规划做好,才能有后续具体的安排。

记者:雄安新区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班广生:其实,我们国家包括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循环经济区、地域城市群等都是特定的以经济发展为目的而设置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以及中央政务新区的设置,我个人理解其具有无法比拟的特殊性;“新区”的位置、背景、定位具有国内其他任何城市和地区都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雄安新區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散集中承载地,是在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中明确提出:有利于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落实职住平衡要求,形成多层级、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严禁大规模房地产开发;要细致严谨做好单体建筑设计,追求建筑艺术,强化对建筑体量、高度、立面、色调等要素的规划引导和控制,原则上不建高楼大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

这个批复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少有的中央和国务院联合批复;二是批复意见内容如此之细、之详尽,我不知道以前的批复意见中有没有,至少是罕见的。

若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和崛起;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新区侧重于综合改革和金融领域,带动了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极。那么雄安新区的关键点在于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承担起改变整个京津冀发展新格局,探索出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重任。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的那样,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我们这代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记者:雄安新区的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承担起改变整个京津冀发展格局,能否谈谈具体的实施措施。

班广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雄安新区千万不能搞成工业集聚区,更不是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要在创新上下工夫,成为改革先行区。纵观新华社和人民网对雄安新区相关的新闻要点,关键词主要有生态绿色、改革创新、产城融合等字眼。总之,雄安新区未来一定是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高端产业拉动,城市配套完善、公共服务齐全的一个全新型的新区。它不是一个非常规意义上的城市新区,从城市发展目标上来说,雄安新区是要建设一座绿色、生态、智慧、人文,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城市,这些理念集成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城镇化、对城市探索的新成果,是城市发展的长远追求。

未来,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将共同成为北京的“两翼”,分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专家们表示:“雄安新区要高标准、高起点的建设,将建成一座现代化新城。绿色、生态环保、智慧是这座新城的突出特点,新型技术、人工智能等都将运用体现在这样的规划建设中。怎样才能做到把雄安新区建成一座绿色智慧城市,需要我们所有参入者缜密谋篇布局。目前,一些方案正在试点中,一些措施仍在探索中。从生态的角度看,能源平衡、资源平衡等,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得更科学、合理、完美,既需要我们专家学者一起共同努力,也需要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使“智慧”贯穿整个新区发展,以实现更加舒适、方便的智能化生活。

记者:如何理解在新区实现绿色规划与发展?

班广生:2018年4月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严格控制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保护碳汇空间,提升碳汇能力,推广绿色建筑,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开展节能住宅建设和改造;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坚持节能优先,发展绿色建筑,推行绿色出行,加快开展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建设集能源开发、输送、转换、服务及终端消费于一体的多能互补区域能源系统,把新区打造成高效、节能示范区,其规划主要指标的绿色生态指标“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达标率100%;积极引入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作为新区电力供应的重要来源;新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终端能源消费全部为清洁能源。

现在社会上强调的绿色、环保等诸多词汇,其实归根结底,核心是一个生态问题,即生态平衡、资源平衡以及能源平衡的持续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考虑,一定要注意“平衡”和“循环”这两个核心。

记者:如何理解“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称谓?您又强调不能回避生态问题?

班广生:雄安新区能够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如何理解我不敢妄议, 仅从个人的观点谈几点认识。从目前看,不说北京,雄安在不远的将来将是中国最具特殊性意义的城市。改革开放40年,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有不少教训,虽然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毕竟不能将手段作为目标。正如近20年来提倡建筑节能一样,节能是手段不是目标。

“千年大计”,将来我们是看不到的,只能留给子孙后代,留给他们什么呢?那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一个基础、一个理念、一个良好的开端,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这其中有传承,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所以“千年大计”也应该包含文化传承。

在我国的传统里,一直有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的思想和观念。“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吕氏春秋·有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里不但讲的要“天地合一”,更重要的是要“万物与我唯一”,天、地、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三者各司其职,遵循规律,顺应自然,融合在客观规律之中。“天地合而生万物,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天地不合,则万物不生”,(《大戴礼记·哀公问》),你顺应自然规律了,你就“生万物”,否则“万物不生”。这里强调了敬畏天地,敬畏大自然,要遵循客观规律。

作为“千年大计”,我认为最高的境界应在生态平衡和自然的完美统一上下功夫。不要总以为人是“世界主宰、万物之灵”,背叛自然,“为所欲为”。要避免过度的“想当然”、行政指令、空洞口号、形式包装等教训。一位学者说得好“人本于天地,就应回归天地;人受惠于天地,就该回馈于天地;人需要天地呵护,同样人也要关爱天地。先贤们生态统一、平衡、循环的思想是当下的理论支撑,也是发展的追求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太阳能:清洁环保新能源

记者:业内人都知道您对太阳能光伏有着独到的见解,请您谈谈太阳能。

班广生:今日的中国,正在经历人类有史以来对自然、传统以及和外部环境进行的大规模、也是最深刻的碰撞和洗礼,以改革为主题发展的新时代,历史大刀阔斧地劈出一系列矛盾的对立体,能源不可避免成为矛盾的聚焦点,许多因素在这里碰撞集结,融合新生。我国的能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约只有世界总储量的10%左右,而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相对于依靠石油煤炭,这些有限的化石能源,太阳能 也是开发潜力最大,具有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相对的广泛性能源之一,太阳能还有着长寿命和免维护性及资源的充足性和潜在的经济性等优点,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开发与利用太阳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不过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起步晚于西方国家。太阳能的规模应用始于2009年住建部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政策。至今,太阳能光伏应用主要体现在大型集中式地面电站,和以建筑为主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无论从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已经逐步成为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记者:关于“531大限”对行业的影响您怎么看?

班广生:2018年5月31日,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降低补贴、严控光伏电站规模,业内称为“531大限”。

这个政策就我个人看,其冲击力和影响度从未有过。首先,这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光伏主流市场的一刀切,不应理解为市场经济行为,更不是市场的“自我调节”手段,是一只“太看得见的手”的强制干预,短期内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显而易见,后续影响短期内还难以预料。其次,绿色发展必定着眼于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这是大势所趋。数据显示,目前我们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还是初级阶段。在追求即采即用、高转化率、能源交互等方面还有大量空间,若能在这些方面的技术上有长足进展,新能源的发展将势不可挡。在应用方面,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互联网+”,提出“光伏+”、“新能源+”等概念,着重于能源直接消费、直接應用,对这块大市场,我们当充满信心。

记者:人们常提到新能源和传统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哪些?

班广生: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 、风力发电、 生物质能、 生物柴油、 燃料乙醇、 新能源汽车、 燃料电池、 氢能、 垃圾发电、 建筑节能、 地热能、 潮汐能、 二甲醚、 可燃冰等,这些都属于新能源之列。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意义重大。我们目前常用的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光太阳就有好几种能:太阳能光伏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太阳热能是用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把阳光聚合起来,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太阳光合能是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我们知道的卫星,就是利用光伏(太阳能电池)来发电维持运转的。太阳光我们是用不尽用不完的。

记者: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特别是您作为审核主任委员审核了十几个建筑光伏相关标准,您作为专家是如何看待光伏建筑的?

班广生:我只是在这个领域参与了一点工作,目前参与编写行业标准《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这项规范目前正在修编中,此外就是参与了《建筑光伏系统技术导则》、《户用光伏系统应用指南》两个指导标准和一些相关产品标准。不到十年,特别近几年,建筑光伏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起来。

建筑光伏的意义非同凡响,只是一些部门和机构还未完全认识到。若建筑本身能产生能源就变成了一个“发电站”,甚至可以从“能源的消费者”变成“能源的生产者”。所以建筑不能仅仅看做是太阳能光伏的“载体”,更重要的是能源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一。自古以来盖房子搞建设的,从没想到自己的房子能解决发电、采暖供热、空调、夜间照明等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载体,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上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及周边的构筑物,还可以结合地热、地下室采光导管、水能、风能等建筑“自帶的能量源”,通过采集、转换、控制、甚至可以和周围的建筑交互形成一个“微能源站”,而这个“微能源站”和整个能源网结合起来的关键点在于,一个能源互联网的相当网络“路由器”的转换设备完成链接,形成有机的微能网,建筑光伏作为分布式电站的一个能源单元,正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点所在。由此触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即能源互联网。这也许是我们搞建筑节能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建筑节能的核心技术。

治理沙漠:太阳能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记者:您是怎么想起用太阳能来治理荒漠的?

班广生:治理沙漠是个历史性课题。2019年,我们国家三北防护林的规划建设就整整40年了,虽然有了“塞罕坝”和“毛乌素”的成功治沙案例了, 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治理的进度赶不上荒漠化的速度,中国的荒漠化条件依然恶劣,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西北地区占150万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0.2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从2013年起,我在西北地区一个被称为“不易人类生存的地方”,开始摸索建设光伏生态电站。我参与了甘肃一个地区的太阳能荒漠治理规划工作,从参与到主笔汇稿约1年多时间。

这个地区位于河西走廊,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交结处,这个地带正在形成一个楔子, 若不治理,将来就会汇合。那时,中国的四大沙漠就会变成三大沙漠,还会逐渐往北京推移,北京乃至黄河以北的半个中国都将受到影响。当时,我一边参与河西走廊这个地区的太阳能荒漠治理规划工作的编写,一边在酒泉地区投资建设大型集中式生态电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意识到新能源对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

记者:这也是您曾提过的,在荒漠化治理中引入新能源是荒漠化治理的最佳方案的原因?

班广生:我国西北地区15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占我国荒漠化总面积的60%,许多地区属于高原、高寒、高旱、高碱、高辐射的“五高”地区,太阳能辐射量远高于其他地区,甚至在世界上都属于太阳能辐射最高的地区。高辐射是这“五高”里面唯一的“优势”。这给太阳能的各种应用技术创造了条件,研究表示,目前人类所研发的关于太阳能转化的技术,如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光热储能、沙漠蓄能等都可以应用于荒漠化改造。

所以我曾说,只要给我一块荒漠地,安装上太阳电池板,就可以得到电源,就可以带动抽水设备,一旦有了水,那么人、畜、植物就能存活,就可以做任何事,就像一个“太空舱”。

为此,我请教了许多专家,考察了国外一些同纬度或自然条件相近的国家,也曾请教过我国沙漠及沙漠化领域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我国著名的治沙专家刘恕。作为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沙漠化分部高级顾问, 她听了我的汇报后,非常高兴。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看到的位数不多的,科学并带有理性的治沙手段。她给我的方案题字写到“感到您们的设计充满科学理性和创新,如在实践中得到展现将是21世纪很佳的干旱荒漠地区开发利用方案。我们毕生探索干旱荒漠区的开发,深知有效的开发利用方案的价值和意义。”为此她还送我治沙的书,其中就有钱学森关于治沙的书。钱学森于1984年提出“沙漠产业化”理念,他说沙漠是无人区,但也不是无任何价值的废地,沙漠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的富集区,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沙漠效益的源泉。 另外,我还有幸主笔编写了国家能源局“十三五”光伏发电技术创新研究报告中《系统及关键设备(平衡部件) 创新能力》的“光伏与现代农业、荒漠化治理及城镇化建设”一节。

记者:您的意思是要把治理沙漠的地位提高,让沙漠为民造福?

班广生:是的,利用各种新能源转化技术来改造沙漠化是我的一个梦想,虽然难,但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

这次我们在甘肃酒泉投资的电站,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MW,光伏温室110座,其中有光伏阳光温室、光伏保温阴室以及光伏阳光温阴室等新型温室构造。其中一些属于创新型新技术,比如将建筑节能的构造理念和技术引入农业温室,被农业部科学院和规划院的一些专家认为是一种创新,是首次和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结合。这里有大量的新技术和创新需要开发,市场广阔。所以我认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用于荒漠化治理大有可为。

记者:刚才你说虽然难,但要坚持。为什么一定要坚持?

班广生:之所以坚持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吧,总觉得有些责任。只有经历过艰辛的“过去”的人才更懂得珍惜“现在”的不易。

不过经过努力,我们在甘肃的酒泉建起了一个当地省级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生态电站,现在电站已经通过验收并网发电,使戈壁零收入荒漠变成了每亩产值数万元的效益土地,成为了省级的示范项目,用当地领导的话说:这是农业和能源结合的一次革命。

一个个太阳能组件井然有序排列在辽阔的戈壁滩,组件下面是壮观的农业温室,这样既不占用良田,又能依托沙漠日照充足、地域广阔的优势,通过太阳能电池方阵将太阳能辐射能转换为电能,同时,温室里还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城市所需的蔬菜和农作物,将毫无经济效益的戈壁荒滩建设成为每亩数万元产值的新业态模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3362(2019)02-0036-04

猜你喜欢
新区太阳能能源
应用广泛的太阳能无人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可以这样玩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太阳能虚拟窗
2016《太阳能》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