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菲尔泉岩画,6000岁的狩猎教科书

2019-03-15 04:25赵风英
环球时报 2019-03-15
关键词:纳米比亚岩画鸵鸟

本报赴纳米比亚特约记者 赵风英

狮子、大象、斑马、鸵鸟、长颈鹿等是游客赴纳米比亚竞相拍摄的动物。不过,6000年前的猎人却没有什么现代设备进行记录,只得在岩石上徒手用石头刻下各种动物的形象。他们在推菲尔泉留下的史前岩画不但量大集中,艺术表现力也独具特色,成为如今考古学界的重要史迹,被誉为一本“6000岁的露天狩猎教科书”。

留给子孙的《生存手册》

推菲尔泉是纳米比亚西北部半沙漠地带一个相对封闭的红色岩石峡谷,目前在此保留着由布须曼人(非洲狩猎民族)在新石器时代留下的5000多个独立岩刻。这里积聚了整个南部非洲最壮观的岩石雕刻遗迹,因为干燥的气候条件至今保存完好,也是全世界罕有的一处岩石艺术遗址。

记者在一块岩画上看到了长颈鹿、斑马、角马等动物(如图②)。其中,斑马的下方刻有几排脚印,角马和犀牛则分别按照群居、独居习性得到准确表现,有的还是妈妈和孩子一起的“亲子图”。导游说,远古时代布须曼人刻画动物,一个目的就是教育晚辈识别动物,培养狩猎能手。在动物旁补充与其对应的脚印,可以让人在看不见动物的情况下判断其行踪,是一本《露天狩猎教科书》。在另一块岩画上,除了动物,还有一些曲线。原来这是刻画者绘制的一张地形图:曲线表示山脉或者河流,圆圈表示水源。岩画提供这样的信息,猎人该去哪儿狩猎、饮水、栖居等,一目了然,相当于为后来者赠送了一份珍贵的《自然生存手册》。

除当地动物之外,推菲尔泉岩画上还出现了一些纳米比亚萨瓦纳地区并不存在的物种,比如河马、海狮甚至企鹅。这些“神兽”如何能出现在岩石上令人匪夷所思。当年的学生是否也深感迷惑呢?导游称,布须曼人是一个游牧民族,经常长途跋山涉水。河马的出现有两种解释:要么是画师在别的地方见到之后刻在此处;要么是自然环境改变,原本存在的河马在该地灭绝了。海狮和企鹅则更好理解,肯定是在布须曼人去大西洋沿岸采盐或旅行时看到以后在万里之外的再创作。它们的形象清楚地告诉当时的年轻人:世界很大,无惧远行才能亲眼见识岩画上的所有动物。

穿越时空的史前“动画”

同行游客中的眼尖者还发现,一幅岩画上的鸵鸟竟然长了四个脖子!仔细瞧,原来是表现它在进食、抬头、前进以及警觉时的四种姿态。在一个鸵鸟身上刻画四个头,不仅节约了空间,还创造出一只鸵鸟栩栩如生的活动形象。导游说,这是纳米比亚历史上的“第一部动画”!另外一处岩画使用了阴阳刻法以区别两头黑白犀牛,它们的颜色差别十分细腻准确。6000年前古人能掌握如此技法描述现实,令人赞叹。

众岩画上最能引发大家奇思的动物形象还要属狮子、大象及长颈鹿。狮子刻有五个脚趾、细长的尾巴被折成90度直角。大象的腿和鼻子被过分拉长,与画家达利笔下的超现实主义细腿象有相通之处。而长颈鹿的脖子也是长得夸张。据考证,布须曼人的食谱中从未有过这些动物。上述特征表明,布须曼人认为某些动物拥有超自然力量,是需要敬畏而不可猎杀的图腾。如“五趾狮”就是被人化了的“狮人”,可以赐予部落力量并保护人们。超长脖子的长颈鹿则被认为可将头伸向云层呼风唤雨。传授知识和图腾崇拜之外,布须曼人在岩画上为自己留下的空间十分有限,几处可以看到的人类脚印实为创作者的“签名”。

世界遗产终得保护

推菲尔泉岩画的发现和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1947年,德国人勒文买下这里作为农场,因为缺少水源而将此地命名为“推菲尔泉(意为‘不确定的泉水)”。1950年起,考古学家正式对岩画进行统计和考证。直到2007年,推菲尔泉岩画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进行保护。但由于一些岩画已遭到不可恢复性破坏,目前对外开放的只有200多幅。

除了岩画,推菲尔泉谷地周围的自然景致也十分壮观。有很多巨石非常值得一看,“切开的豆腐”“恐龙头”及“狮子口”等都堪称奇观。其中,游客尤其喜欢站到“狮子口”内合影留念(如图①),目前这张巨口已经成为纳米比亚对外旅游宣传特别选用的标志性“明信片景观”。▲

猜你喜欢
纳米比亚岩画鸵鸟
观岩画
鸵鸟
鸵鸟为什么把头埋进沙子里?
岩画诗
纳米比亚大挑战
纳米比亚小号手
纳米比亚严查“酒后走路”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