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019-03-15 00:21杜志河
青年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道路

杜志河

摘 要:改革开放是我党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做出的战略决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坚持改革开放不仅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创造力,还能将世界的发展与中国发展实际统筹起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的创新。

关键词:改革开放;当代命运;道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等综合国力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建成果、国家发展、人民风貌、军队战斗力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将的变化,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了世界东方强国。历史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了中国当代发展和命运的关键,是决定美好生活的重要历史发展导向。

一、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纵观4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与时俱进的变化令世界瞩目,4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增强,GDP年年均保持在9.5%左右的速度,GDP由1978年164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7年827122亿元人民币,并在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5%(1978年为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381元人民币上升到43560元人民币[2]。按照世界银行收入划分标准,中国已经成功的实现了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机遇、激发了人们的内生动力,通过中华民族不懈努力成为世界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

回顾4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发展中的历史转折点。作为改革开放的起点,首先结束了十年动乱,在思想界实现了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党和国家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上来。以家庭农村联产责任承包制为发展动力和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端。将历史中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礎”的大生产环节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包产到户的农村土地经营改革,直接促进了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优化配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农村生产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成功的解决了我国农村生产及中国发展中的温饱问题[3]。通过农村改革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与导向性。但是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十年的发展阶段,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及国内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改革发展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经济发展一时之间陷入了道路局限。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明确的提出了“计划经济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中也有相应的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也有市场竞争。计划和市场仅仅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4],通过科学辩证的论断,有力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作为社会发展的判断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进了自主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阶段,认识到了改革发展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整体上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直到2001年我国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掀起了改革发展的高潮。中国积极参与入世要求实现标准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和体系,尽快适应市场竞争,通过“无形的手”积极参与到世界市场竞争环境中。很快形成了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基于改革开放历史实践与成功经验,我们更有信心做好新时期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和实践证明,从农村土地改革开始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为主线,不断提升我国发展中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进步之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成为了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改革开放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构想。基于毛泽东同志的艰辛探索,邓小平同志深入的分析了世界格局与历史发展阶段,结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实践进程中很多问题是不能有效回避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发展与社会主义开放相统一,三个基本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回避的。基于此,改革开放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伟大构想,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意识形态,既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作为发展中的科学论断和具体实践,又辩证的对待理想与发展中的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辩证的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精华。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陪同外宾来到桂林,当他看到有几处污水口正在向漓江排放污水时,心情很沉重。他语重心长地对随同的地方领导人说:“桂林风景世界驰名,保护好桂林山水不受污染,是桂林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论是发展工农业也好,搞城市建设也好,都不要忘记这一点。如果你们为了发展生产,把漓江污染了,把环境破坏了,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搞不好,会功不抵过啊![5],桂林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壮士断腕般“切断污染源”改革新举措,提出保护漓江:“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外开放新探索。

改革开放创新了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新模式。历史唯心主义者坚持“西方中心论”,偏执的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唯一逻辑。改革开放唯物主义者站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高度,坚持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长期发展中总结的历史经验。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具世界意义的是:丰富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拓宽了民族与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多元化途径,将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中心论”还原为“多种模式并存”,有力的推动了进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

改革开放是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最坚定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告诉发展,GDP从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到超越日本的第二大经济体,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实力得到长足发展。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打破了传统超级大国支配世界格局的局面。“一带一路”倡议下,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实现了多元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综合国力的发展,还积极参与到世界和平的维护与发展中来,有效的实现了国际社会中的稳定与发展。

改革开放将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类文明发展为基础,其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中坚持文化导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的社会主义形态。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兼容并蓄、和谐文明的国家治理新体系。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文化开放和对外文化高速发展的开端,不仅引入了西方先进文明文化,还进一步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通过中西方文化碰撞,推进中国文化世界化发展。

总的来讲,世界上没有一种固定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每一种发展模式与道路的选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战略调整。我国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反对照抄照搬他国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改革动力,摒弃了历史发展进程中强化霸权主义的发展模式,开创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特色之路。

三、改革开放的实践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的创新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代核心领导人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要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凝聚了中国几代核心领导人带领中华民族探索与实践的结晶,是经历了历史检验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发展的成果[6]。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决策,改变长期以来依附漓江、以漓江为中轴沿江发展的思维定势,拓展新的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桂林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更是掀开桂林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之路逐渐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逐渐形成了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基本理论、经验与纲领,制定了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法律核心体系、确立了现代化发展的五年规划与工作部署,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制定了系列配套大政方针与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坚持经濟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与发展,在发展中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这条道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保障,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纲领。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冲刺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改革与发展的驱动下全面推进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全面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的进程上,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改革,尤其是2001年以后,我国市场经济正式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重点开放与全方位开放的全面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了打开国门发展经济到走出国门创造经济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国力持续上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稳步推进,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新格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国防实力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落实“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实现和平统一的稳定政治格局[7]。

形成和平外交战略格局,国际声誉和地位显著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坚持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周边关系。坚持和平发展为中心,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发展中的纠纷,但是涉及我国主权问题绝不妥协的和平外交之风。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积极承担国际社会中的大国义务,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障。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平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以积极和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国际争端处理中,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推进世界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通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中国多方关系的发展,实现友好合作的方式全面推进国际关系,与我国建交的国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116个增加到2018年5月的177个,形成了“朋友满天下”的局面。

党建工作稳定发展,执政能力不断加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秉承优良的党建作风,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针。党的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的发展[8]。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建制度建设推进党组织建设,以八项规定严格制约了党员干部生活作风,以巡视、检查等手段实现了“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局面,共同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党风廉政建设阵地。同时,不断增强我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党建工作纯洁性、民主性与科学性发展。通过系统性的党建工作,不断强化我党在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9]。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至今的40年,可以说是中国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国力提升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的一条根本性经验,也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的中共十九大报告[R].2017.10.

[2]腾讯财经[N].去年我国GDP增6.9%首破80万亿 7年来首次提速[EB/OL].https://finance.qq.com/a/20180118/018253.htm.2018-8-10.

[3]嵩林.当代中国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J].紫光阁,2016(8):22-23.

[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6]梁相斌,乌梦达.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J].瞭望,2017(45):4.

[7]杜潇颖,汪增超.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认识[J].赤子(上中旬),2017(1):231.

[8]李景治.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15-22.

[9]习近平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报告[R].2018.4.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中国道路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