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19-03-15 00:21贡玉婷
青年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

贡玉婷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弶港镇;新矛盾;绿色价值观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类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古人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只有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好转,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提到全局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也只有如此,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水净的美好家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經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全国一些地区持续遭遇雾霾袭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环境问题是必须首先解决的主要矛盾。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状况确实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我国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期累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上限,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高于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质量改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其次,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又一矛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带来低投入、高收益的持续“制度红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要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制度表现形式来看,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从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来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一个由政府推进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构成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功能作用来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强制性制度、选择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等三个方面。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此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法治建设亟待推进。近几年来,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环境立法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第二代《环保基本法》已修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专门法律也相继修订,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逐步建成。另一方面,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水平不断提高,环保督查与环境行政执法得到强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问题。但是,对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目标,从整体性、系统性与协调性等方面来看,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黄海明珠弶港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举措

弶港镇坐落在东台市黄海之滨,是一个著名渔港,素有"黄海明珠"之称,以出产鳗鱼苗出名,拥有丰富的物产。“玩在香港,食在弶港”。这是许多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对江苏弶港四时海鲜的笑赞。

弶港过去是以近海生产为主的渔港小镇,在巩固发展传统渔业的同时,弶港人还致力于发展养殖业,产前、产后服务的配套加工业也应运而生,形成了渔港工业的基本构架。全镇现有渔船修造、网具加工,速冻冷藏、罐头食品、鱼粉、贝壳等生产企业,实现了多层次加工、多层次增值。抽纱编结工艺、食品机械、化学试剂等工业生产也迅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抽纱编结工艺厂、食品机械厂等均被评为东台市明星企业。

如今弶港正积极努力,向旅游镇、生态镇发展。围绕“打造沿海增长极,建设全国重点镇”发展定位,深入推进沿海生态湿地特色旅游镇建设,紧扣“森林特色小镇”创建目标,擦亮生态品牌,打造森林名片,做足旅游文章。在协同推进黄海森林公园争创国家5A级景区的同时,重点提升和完善各旅游景区景点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坚持“林旅农旅渔旅融合”发展,把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积极打造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坚持“一村一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在黄海、镇海所属垳地建立捕鱼捕鳗、紫菜生产等渔民劳动场景观赏区和体验区,让游客真正感受乡土气息、渔家风情。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集镇建设,整治交通秩序、出店经营两大顽疾,出新破旧房屋地段,新建公共停车场地,规划重建农贸市场、幼儿园,打造精品休闲广场,为沿海现代港城增添光彩。

未来弶港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同时彰显弶港文化特色,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江苏沿海旅游度假胜地,努力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海滨特色鲜明的副中心城市。

四、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继续下大气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习主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六项重要原则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行动指南。

(一)经济建设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提法若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算起,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结果。多年来“转变”的踟蹰不前,多是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这一特殊国情的制约。当下的中国已经形成区域性、流域性的污染格局,同时面临战略性资源能源长期短缺的挑战,其资源环境问题目前已经达到有史以来最严峻、最复杂的程度。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从高污染、单纯追求GDP、以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向遵循自然规律的绿色发展。十九大报告将降低资源消耗进一步细化为降低能耗、物耗。这意味着,中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工作将做得更细、更全面。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实现双赢,其本质是相同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切入点,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二)政治建设领域,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地保证。”首先,从政府方面来看,应逐步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通过转变政府指挥棒,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同时,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中的作用,构建真正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环境评价机构;迫切需要建立环境管控的监督机制,让环境管控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技术创新,走向绿色生产;通过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建立对环境违法的惩罚机制。其次,从市场方面来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环境税、生态补偿、低碳补贴等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对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策;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考评机制,科学确定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政绩考核方式,将政绩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奖惩挂钩。再次,从生态宣传方面来看,实行环境保护教育机制,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完善新闻发布和重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环境保护举报制度,畅通环境信访、12369环保热线、提升网络话语权等信访投诉渠道,鼓励实行有奖举报。力争做到那里出现生态问题那里就有人管有人监督,进而使人们认识到良好的宜居环境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真正搭好“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础性框架”。

(三)社会建设领域,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

绿色发展为公众,环境保护靠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践行是一项全民的公益事业,提高公民参与绿色发展的意识,增强公众绿色参与程度,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保证。具体来说,首先要推进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当今时代,绿色发展已由产业末端治理、生产绿色化扩展到消费绿色化。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落到实处,需要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形成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强大合力。将绿色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具体事务和具体工作中,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方式,努力使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绿色化的消费方式实质是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消费水平不仅要与人的生活水平相适应或者同步,而且要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同时要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

(四)文化建设领域,树立正确的绿色价值观念

价值引领行动,习近平同志关于绿色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相统一。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体指向“人”,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把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每个公民都致力于實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而自觉行动。其次,新时代背景下,想从文化建设层面做到彻底转变工业文明下形成的消费方式,形成绿色发展的自觉,首先要形成绿色价值观念的自觉。绿色价值观念包括诸多新观念新规则,要求公民真心认同、积极践行,进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落细落小落实。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人人当为,应成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每一位公民的认识与行动自觉。惟有公民真心认同并积极践行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健康生活方式,把绿色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为此,应把绿色教育全面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级各类教育之中,通过绿色环境教育培育全体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正确认知、良好认同和积极行动,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生态优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体现绿色价值观念,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据此,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创新性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美丽中国的实践进程中,彻底摒弃了“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模式,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发展和创新。只有真正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落到实处,我们才能够保得住青山绿水,守得住碧海蓝天,留得住浓浓乡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7-10-18.

[2]于晓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4.

[3]张鸿雁.江苏如何推进特色小镇建设(N).新华日报,2016-7-29.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及其价值お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论毛泽东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探索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