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中的模仿欲望探析

2019-03-15 06:30尹晓琳赵利斐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尹晓琳 赵利斐

摘要:《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所创作的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巨作。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勒内·基拉尔作为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所提出的“三角欲望”理论更是开辟了文学解读的“介体”分析道路。本文主要运用勒内·基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来分析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潜藏的三角欲望,通过勒内·基拉尔理论模型的诠释,《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交织显得更加明晰而直白。在第一部分,笔者主要论述了勒内·基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第二部分则运用欲望模仿理论分析了主要人物之间,包括卡西莫多、弗罗洛、艾丝美拉达和克洛德·弗罗洛、弗比斯与艾丝美拉达两组人物在内的三角欲望的体现情况。

关键词:勒内·基拉尔;三角欲望;《巴黎圣母院》;人物间欲望关系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的民族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创作生涯长达60余年,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他的创作,也被人们称颂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他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艺术特色、浪漫主义文艺观、人文关怀、审美追求等方面。而从模仿欲望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巴黎圣母院》的却几乎没有,这也同人们对模仿欲望理论的认识不足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模仿欲望视角对《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展开分析,探析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根由。

一、勒内·基拉尔的模仿欲望

(一)勒内·基拉尔

勒内·吉拉尔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文学批评家。他于194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先后执教于霍普金斯、斯坦福等大学。1961年,他在美国大学讲授比较文学的基础上写成了《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提出了著名的“三角欲望”理论,随后又发表《暴力与神圣》,这两部论著彷佛两颗重型炸弹,在西方成千上万的读者中爆炸开来。而《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也就成为了勒内·基拉尔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石,此后他所提出的诸多思考和认识,都是建立在“三角欲望”理论基础之上的。他的理论涉及文学、史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影响遍及欧美甚至亚非各地。他也被公认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二)欲望模仿理论

所谓欲望模仿理论,也被称为三角欲望,是指人的欲望和需求实际上并不完全等同,更多时候,欲望是以间接的形式指向“被欲望”的事物的。所谓占有欲和支配欲,实际上就是欲望模仿的表现型。他首先指出:在人(甚至动物)的行为中有一种模仿特性,一种模仿同类的愿望。这个模仿对于文明的人是必不可少的。人要通过模仿学习讲话、走路、遵规守法、参与集体活动等。但必须区别习得模仿和竞争模仿,基拉尔研究的是竞争模仿。竞争模仿也称“对抗模仿”。人基本上被“模仿欲望”支配着,人希望得到一个客体是因为另一个人也想得到它。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你所以爱她,因为晓得我爱她。”①人们倾向于在想象中对自己的生活加以渲染,陷入对某些人或目标的迷恋,因为这些人和目标看起来似乎正是我们所缺乏的东西,他们象征着某种我们竭力追求而得不到的东西。因此,基拉尔引入了“介体”的概念。他认为,与其说我们欲望的是客体,不如说我们欲望的是介体,因为欲望更多的是对他者欲望的模仿。也就是说,出于对那种作为更为完美和充实存在的渴慕,人们会瞄准他人的欲望目标,亦步亦趋地模仿他人的欲望。这种理论一反传统的欲望主体和客体的直线模式,将人的欲望模式分成欲望主体、欲望客体和欲望介体。所谓“介体”(mediatior)就是在心理学中寻找来进行模仿的角色。这三者是一个三角形的关系。勒内用更形象的例子来解释欲望介体:“堂吉诃德有了阿玛迪斯,便抛弃了个人的基本特性:他不再选择自己的欲望客体,而由阿玛迪斯替他选择。阿玛迪斯的这个弟子急于获得全体骑士的楷模为他抑或看似为他指定的客体。我们把这个楷模称作欲望介体。”②欲望主体对客体的欲望不是来源于欲望主体,而是来自于欲望介体。三角欲望会引发人们的虚荣、嫉妒、怨恨、伪善,这些既愚蠢、盲目又狂热、不能自拔的精神状态,制造人际之间凶恶却虚空的竞争和敌对。

二、从模仿欲望理论分析《巴黎圣母院》

(一)卡西莫多、克洛德、艾丝美拉达构成的三角欲望

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克洛德、艾丝美拉达构成了最重要的一组三角欲望模式,卡西莫多是欲望主体,克洛德是欲望介体,艾丝美拉达是欲望客体。卡西莫多最初并没有喜欢上艾丝美拉达,作品开篇叙述在法国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埃及的吉普赛少女艾丝美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在众多的观众中,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穿着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艾丝美拉达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当他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边唱边跳,她那轻快的舞步,绝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唤醒了。他无法自控,无法把俘虏了他的灵魂的魔鬼赶走。

而另一条线索则是卡西莫多当选愚人王,作品一开始,卡西莫多仅仅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从小被克洛德收养,他对于副主教,好像一个最卑微的奴仆,最温顺的侍者,最机警的卫士。开篇是副主教先对艾丝美拉达产生欲望,克洛德欲火中烧,他高声对自己说:“在人世间我只有痛苦。她长得那么美,难道是我的错?她舞跳得那么好,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能够让人发疯,难道是我的过错?”他实在无法自制,他命令卡西莫多将艾丝美拉达劫持来,卡西莫多单纯的服从命令,去劫持艾丝美拉达,幸被卫队长弗比斯救下。

而当卡西莫多因为虚伪的副主教克洛德被判处鞭笞之刑时,面对广场上所有人,包括他一直以来万分信任的副主教克洛德,卡西莫多收到的,只有无尽的嘲讽与讥笑,甚至因为卡西莫多的低贱身份和丑陋的外表,遭到了几乎所有围观者幸灾乐祸式的狂欢对待。而就在这时,艾丝美拉达的出现,让卡西莫多看到了美的东西。因此许多读者和学者在解读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的爱的时候,都会认为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的爱,主要是因为当卡西莫多被责罚时,只有艾丝美拉达给他水喝,卡西莫多被艾丝美拉达的善良感动,对接济她的这份情谊心存感激,因此才会深深地爱上艾丝美拉达。但是如此分析未免草率,有失严谨,站在勒内·基拉尔的三角欲望理论视角上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也是对曾经最敬爱的人的模仿行为。对于卡西莫多来说,在未发生这一切之前,克洛德是卡西莫多最敬重的人,而当艾丝美拉达被判处绞刑时,卡西莫多把她救下并藏在了巴黎圣母院内,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因为艾丝美拉达曾经喂水给卡西莫多喝,这仅仅是一方面,而更深层次里,卡西莫多的这一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克洛德的一种模仿,克洛德对艾丝美拉达的强烈的占有欲望引起了卡西莫多的欲望模仿,更形成了欲望竞争。当深夜副主教要对艾丝美拉达进行非礼时,卡西莫多制止了副主教的行为,这里欲望主體便超越了欲望介体。追求客体,归根结底就是追求介体。换言之,如果没有介体的中介作用,可能主体根本不会产生对客体的欲望,但是由于这个过程中介体自身的破坏,使得卡西莫多作为欲望主体,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冲突,他与中介的联系空前牢固,因为介体的阻碍非但不会损害介体的威信,反而使他威信大增。克洛德虚伪的假象带给卡西莫多的复杂情感,使得卡西莫多终于选择同欲望介体决裂,而这种仇恨的感情发展到极端,就是最后卡西莫多将克洛德从巴黎圣母院扔了下去。

(二)克洛德·弗罗洛、弗比斯、艾丝美拉达构成的三角欲望

要叫某人对某物产生欲望,只要叫他相信某个有名气的第三者已经垂涎此物就行了。介体在这里是虚荣挑起的竞争者,也无妨说是虚荣自己找来的竞争者;然后,虚荣又希望竞争者失败。多数情况下是介体也觊觎或者可能觊觎客体。惟其如此,不论介体的欲望是现实的还是假设的,都使得客体在主体眼里身价倍增。中介的存在造成了完全等同于介体欲望的第二欲望,就是说,有两个相互竞争的欲望。介体不起或者好像不起障碍的作用,就休想成为模式。在《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弗罗洛是垂涎艾丝美拉达的美色。当弗罗洛听说甘果瓦和姑娘结为夫妇的时候,怒火中烧十分生气,后得知他们只是名义夫妻,又转忧为喜。他在街上遇见喝得烂醉的侍卫队长弗比斯,听他说要去和姑娘幽会。当副主教看到姑娘和弗比斯热烈地拥抱时,弗罗洛拾起了匕首,刺向了弗比斯的后背。克洛德(欲望主体)是喜欢艾丝美拉达,但知道弗比斯同样想得到艾丝美拉达的时候,使得他对占有艾丝美拉达的欲望更加的强烈。以致于难忍内心的嫉妒之火,而出手直接刺向弗比斯(欲望介体)。当主体这种强烈的占有客体的欲望到最大限度而又不能满足,这种仇恨介体的欲望就会转嫁到仇恨客体,主体为了弥补自己调动种种手段占有客体的努力失败剩下的无能之感,他甚至会毁灭客体,以使介体也无法得到客体,这种报复介体的方式是歇斯底里式的。同卡西莫多的欲望模仿不同,克洛德对弗比斯的欲望模仿就是一种纯粹的欲望竞争与模仿。正是由于欲望介体,也就是弗比斯对艾丝美拉达的接近,同时也是因为欲望客体,也就是艾丝美拉达在心理上对弗比斯的感情流露,使得克洛德产生了难以忍受的、可怕的嫉妒心理。在这种心理之下,喜爱变成了谎言,占有和支配才是引发一系列欲望的真正原因。而当欲望主体,也就是克洛德的欲望诉求被欲望客体不断驳斥时,欲望主体通过不断累积嫉妒和仇恨的形式,将对艾丝美拉达的占有欲望转化成了毁灭的欲望。因为欲望主体遭到了欲望介体的威胁,同时接收到了来自欲望客体的拒绝信号,使得欲望主体,虚伪、狠毒的副主教克洛德,开始了对得不到的艾丝美拉达的残忍而黑暗的报复行为。在《巴黎圣母院》中,艾丝美拉达的入狱和死亡都是克洛德造成的,在圣母院中占有艾丝美拉达的欲望被卡西莫多阻止后,他甚至去请求国王取消圣母院的避难权,致使艾丝美拉达最后被处以绞刑。由此可见,在三角欲望模式之下,人物关系和情感的解读,不再是仅仅归结于某些事件,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背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层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

在吉拉尔看来,人不是直接自发地产生欲望,而是通过他者激发欲望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主体想得到客体,这是两者之间的直线关系。但吉拉尔认为:在两者中还穿插一个介体,形成等腰三角形。他者充当介体,既是楷模又是敌手。因为他者也在觊觎客体,从而阻挡主体达到客体,主体与他者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这就叫做“模仿竞争”。他在《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指出:“只有把欲望暗示给我们却又阻挡我们满足这个欲望的人,才是我们的真仇人。但是心怀仇恨的人,他首先恨自己,因为他的仇恨里暗藏着崇拜。为了向他人也向自己掩盖疯狂的崇拜,他完全把介体看成障碍。介体的第二个作用于是跑到首位,作为模式被人虔诚仿效的第一个作用倒被掩盖了。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之中人物三角欲望的分析,可以探析人物行动逻辑的内在原因,每个人物既被作家创造又独立于作家而根据逻辑去行动,这才是人物栩栩如生的原因。

注释:

参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42首。

[M]勒内·吉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罗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勒内·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王一飞.论《美国悲剧》的欲望主题[D].浙江大学,2011.

[3]李松洋.勒内·吉拉尔替罪羊理论视角下的《基辅怨》[M].吉林大学,2014.

[4]夏尔·拉蒙.勒内·吉拉尔:欲望的本质是模仿[N].文汇报,2016年1月8日.

[5]袁平,张莉.模仿的欲望虚无的爱情——《红与黑》的另一种解读[J].外国语文,2009,10.

[6]孟珊珊.从“三角”欲望到替罪羊机制———勒内·吉拉尔神話观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

[7]冯寿农.模仿欲望诠释 探源求真解读———勒内·吉拉尔对文学的人类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4,4.

[8](法)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明年开放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跟踪导练(二)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没有消失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巴黎圣母院起火
《巴黎圣母院》中人物个性的美丑取向
爱,“戒”不掉
——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