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改革精神教育的三重维度分析——以小岗改革实践为例

2019-03-16 00:34侯保龙王有炜
关键词:小岗沈浩改革开放

侯保龙,王有炜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一、开放式教学理念:大学生改革精神教育的教学论依据

要实现改革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需要我们运用开放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实现改革精神教育教学的多侧面、多维度展现。当代世界和社会是个充分开放和交流的社会,青年大学生也具有开放、善于交流的思维特点。思政理论课教学应根据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因时而化,进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观点和多元化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张对基本理论作适当的引申和拓展,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主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区分学术性知识与普及性知识,实现知识的理论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的结合;认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能单打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聚焦某一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把握知识。开放式教学方法和理念,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改革开放的知识点时一定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实现教材内容的时代化、具象化和实践化,一定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实践。具体地说,实现该部分教材内容的转化应注意运用历史思维、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来把握我国改革的历史进程、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即是说,我们必须从历史维度再现改革精神的产生过程,使学生认知改革精神的来龙去脉,拓宽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视野;必须从理论维度讲清改革精神的社会革命性质,使学生理解改革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中国改革的理论创新;必须从实践维度开展大包干纪念馆与沈浩纪念馆实践教育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既有“用”,又有“味”,从而增进大学生对改革精神的信仰。

二、小岗改革的历史实践:改革精神教育教学的现实切入点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小岗改革四十周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把改革精神的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勇于担当改革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改革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不甘落后的奋斗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与小岗精神[注]小岗精神虽然在学界和政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其基本内涵学界和政界还是一致认可的,这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老三敢”精神。结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新三敢”精神,共同构成小岗精神,这其实就是中国改革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不甘落后的奋斗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寻找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载体是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改革精神教育的基本前提。

思想是时代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由于小岗改革实践领我国改革时代之先,率先开启了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随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改革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历史实践,离不开对中国改革精神进行改革实践的历史还原。换句话说,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需要寻找一个有效的改革教育教学载体。我们可以追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回到小岗、追忆小岗的改革历程,体会小岗改革实践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小岗改革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改革精神的现实切入点。其基本根据有三:

第一,小岗改革实践领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先,学生可以近距离领会小岗人敢于变革的进取精神。青年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学习新知,喜好探究事物的根底,善于追问事物发展的根源。相较于丰富生动的改革实践,大学生们对于抽象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还是比较不容易理解的。既然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基础,而且结合小岗改革实践来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便于学生理解深奥的改革理论。小岗的大包干改革率先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之路,在全国影响巨大,乃至在国际上都有较大的反响。从小岗改革实践讲起,便于讲清我国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改革选择了小岗村,进一步追问我国改革的最初起点和历史渊源。青年大学生对凤阳小岗改革也是耳熟能详,但是对小岗村具体的改革历史还欠缺详尽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当年小岗敢于改革的壮举认识不深。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历史的层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小岗改革的初始原因,从理论层面让学生深刻认识小岗改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特殊意义,从实践层面让学生亲身体验小岗改革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果实,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改革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第二,小岗改革实践体现了党尊重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领会小岗精神蕴涵的红色文化意蕴。可以说,小岗改革精神是我国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其基本原因在于当年小岗十八户农民的大包干壮举是在村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是在党所发动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春风里进行的,是在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直接关怀下不断进行的。进而言之,小岗精神不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民主精神。正因为有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小岗改革才得以成功进行,小岗精神凝结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艰辛探索和创新精神。因此,以小岗村改革实践为教学案例,可以直观地讲清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党支持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也是党践行以人为本的立党宗旨的体现。如此,我们就讲清了社会主义改革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道路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热爱基层人民群众的感情以及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认可。

第三,沈浩精神是小岗改革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学生可以理解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的不懈创新创业精神。沈浩是大学生学习改革精神的榜样。沈浩继承发展了大包干精神,形成了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沈浩从省城来到小岗,不是来“镀金”的,而是带着带领小岗干群继续改革奔向富裕生活的使命来的。面对小岗“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过富裕坎”的现状,沈浩通过走访调研,找到了阻碍小岗致富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市场开发能力较弱、经济基础薄弱、村组织涣散等原因,不敢进行深入的改革;另一方面,小岗也需要新的带头人来开创新事业。如果缺少这样的带头人,农民就无法完成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生产者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就富不起来。所以,沈浩从内心里为小岗人民的命运担忧,愿意与小岗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同使小岗村走上富裕之路。为了振兴小岗,沈浩带领村干部积极转变观念,以改革求突破,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大学生发展特色农业,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发展生态农业和红色旅游,创造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等等。在沈浩精神的激励下,小岗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改革一旦发动,就不能停顿,否则又要落后。从小岗改革再出发的实践中,可以使学生理解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的不懈创新精神。

三、大学生改革精神教育教学的三重维度

(一)从历史维度再现改革精神的产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认知改革精神的历史根源

1.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初始动力。历史证明,我国改革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国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充满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幸福生活的憧憬。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初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对在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致使我国犯了这样那样的“左”的错误,人民的生活长期停留在低水平状态。正如邓小平所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文革”结束后,面对我国生产力停滞不前和人民生活徘徊不前的状况,若再不进行改革,人民群众就会质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改革是对社会主义进程中困难或危机的认识、把握和对策,”[2]是对人民求变求富强烈愿望的呼应。基层群众求生存、求幸福的良好愿望构成中国改革的最初动因,党领导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

2.改革实践的推动来自多元历史主体的合力合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来说,按照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但不是唯一的主体。社会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多个历史主体、多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3]对于中国改革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历史进程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说,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精神产生的唯一源头。其实,中国改革的思想源头和实践探索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这22年时间内,中国共产党、我国基层干群都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积极尝试。乡村社会是我国改革的主要策源地,改革开放前多地农村反复出现过包产到户生产方式的尝试,显示出改革的重要主体之一的农民群众有一种规律性冲动的力量。改革开放前党和政府多次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探索、新时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领导人个体和领导集体的积极推动以及农村农民敢于突破原有体制束缚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改革的溪流逐渐汇合成彭拜的改革潮流。“中国原有政治结构中的上中下层形成的合力,是改革启动的强大动力。”[4]

(二)从理论维度讲清改革的社会革命性质,使学生理解改革精神的深刻内涵

“理论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5]要理解我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进而理解改革精神的深刻内涵,就需要从理论层面弄清楚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的改革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是社会革命历史运动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和特殊类型,或者说,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改革根源于我国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物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必须适合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改革的根本源泉在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传统的观点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的确立能够较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一度认为,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越纯粹,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就严重脱离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我国犯过的这个“左”的错误,其要害在于对“生产关系”概念理解的片面性。其实,我们不能只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即所有权)方面去判断一种生产关系的好坏,还应当从生产资料的具体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去全面考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配状况。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具体如何、生产资料的具体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如何都要以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这是我们从生产力终极和动态的发展要求来分析我国生产关系变革的基本结论,也是我国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进行最初改革和不断改革的本源性原因。教师通过改革根源的知识分析,就要让学生明白:其一,中国的改革具有客观的社会经济基础原因,这个社会经济基础不但包括经济基础是否薄弱、生产工具是否先进,而且包括劳动者的素质如何以及劳动者对生产方式的满意程度如何;其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往无前的性质,作为生产力承载者的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具有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步提高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调整和改革也具有客观的变动不居的性质。也就是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种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就是改革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常态动力。笔者曾撰文提出:“革命与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两大基本力量,革命是推动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6]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来看改革对社会主义存在方式和发展动力的价值,其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基本适应”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基本方式不能再适用阶级斗争意义上的“革命”方式,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不完全基本适应”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基本方式只能适用非阶级斗争意义的“改革”方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669改革不像革命那样性情暴戾,如果说革命是阶级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而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推进器。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其根本目的不是要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对社会各领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从实践维度开展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纪念馆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改革信念

实践教学法的直接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人的思想、理论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改革精神是否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不但需要我们讲清改革的历史发展、理论逻辑,还需要我们开展实践教学向大学生展示我国改革的艰难历程、展示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热切盼望和参与精神,展示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使大学生信服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威力,从而实现改革理论学习与改革实践养成的互证。从实践维度来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能够把抽象的改革理论具象化、体验化,使大学生对改革的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从认知性学习到形成改革情感、改革信仰的飞跃,这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时代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教育原则,我们开展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纪念馆实践教育活动,努力在大学生面前具体呈现改革的艰难历程及其蕴涵的改革精神。实践证明,在大包干纪念馆,大学生们伫立在一幅幅发黄的图片前,仔细端详,举起相机,相互议论,看得出他们对改革开放前农民们的贫困生活报以深切的同情,他们被小岗十八户农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承包到户的改革举动和精神所折服,对中央和地方党和政府对小岗村改革行动的支持而赞赏不已。在沈浩纪念馆,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新时期党的好干部沈浩为迅速实现小岗村富裕的梦想而日夜操劳、殚精竭虑的亲民行为、改革举动和实干精神。同学们都认识到,干部的素质关系到我国改革大业能否不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就,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千千万万像沈浩那样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的党员干部和青年来接过改革的接力棒。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与几位学生的交谈,得知他们仍不满足于小岗村的发展现状,纷纷提出农村进一步改革发展的畅想。此时,我们认为在青年大学生的头脑里已经树立了改革精神的信仰。

我国改革开放过了四十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迎接新机遇、化解新挑战,需要我们践行改革精神,矢志不移地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大学生应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积极践行改革精神,勇于承担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使命。大学生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功立业,做改革精神的传承者;要树立社会主义改革的坚定信仰,做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者和实干家。

猜你喜欢
小岗沈浩改革开放
不忘初心 小岗再启航
其实我很想哭
拦喜
小岗精神时代价值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安徽部分地区为例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时代需要沈浩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