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果类蔬菜白绢病为害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2019-03-16 06:20魏林梁志怀唐炎英张屹
长江蔬菜 2019年15期
关键词:噻呋果类菌核

魏林 梁志怀 唐炎英 张屹

2019年5~6月湖南省雨水较多,在全省各番茄、辣椒种植区调查中发现,白绢病发生较为严重,给种植户带来较大损失。现将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番茄等茄果类蔬菜的茎基部或根部,受害部位初现暗褐色水浸状斑块,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并逐渐向茎上部延伸(图1),此外,病菌菌丝还可自发向四周地面呈辐射状扩展(图2)。发病中后期,菌丝常缠结成扁圆粒状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成黄褐色(图3,4)。受害严重的植株茎部皮层腐烂,露出木质部,或在腐烂部上方长出不定根(图3)。受害植株根部褐腐,失去活力(图5),地上部叶片自下而上变黄或萎蔫下垂(图6,7),最终全株萎蔫枯死(图8)。

2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该病原菌菌丝喜湿不耐干燥,发育适温为32~33℃,可耐40℃左右的高温,和8℃左右的低温;主要通过沿地表蔓延的菌丝、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下,土壤黏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栽植过密行间通风不良及连作地时,病害严重发生。湖南省5~7月如遇多雨季节,该病常暴发为害。

3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发病严重的田块,最好实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避免与大豆、花生及其他茄科蔬菜轮作。休田或整地时,可667 m2施生石灰50~80 kg,调整土壤pH值,使其呈中性至微碱性;整地时宜深翻土壤,将菌核埋至土壤下层,不易萌发产生为害;设施栽培覆盖地膜时,使用滴灌或膜下暗灌,并经常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

②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每667 m2可用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24~32 g、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90 g、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75~125 g、60%氟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30~60 g或27%噻呋·戊唑醇悬浮剂40~45 g根据使用说明对水喷雾。还可用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或40%五硝·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按每株300~400 mL灌根或喷淋茎基部。及时拔出田间病株,并在病穴处撒施生石灰或用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细土为1∶40的药土消毒。

猜你喜欢
噻呋果类菌核
虎奶菇菌核的平板培养及形成机制研究
27.8%噻呋酰胺·己唑醇悬浮剂的分析方法研究
不同用量的27.8%噻呋·已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桂林市茄果类蔬菜反季节栽培技术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果类蔬菜水溶性肥料配方选择与应用分析
噻呋酰胺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
茄果类蔬菜防早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