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演变看网络用语“造作”的出现

2019-03-16 14:26高利娟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造作新义义项

高利娟

(辽宁大学 文学院,沈阳 110036)

一、“造作”一词的语源及其演变

“造作”一词的初始义为“制作”,修饰的宾语多为具体的物体,随着语义演变,“造作”也可修饰抽象的事物,句义含有贬义色彩,义为“伪造”,后来“造作”又产生了新的意思:其一“谣言”,出现时间较晚,使用频率很低;其二“做作”,此义逐渐取代“造作”的其他义项,沿用至今。

(一)“造作”的初始义

王云路先生认为“造作”在中古时期[注]中古汉语的时代划分本文也采用王云路先生的观点:东汉魏晋南北朝。成为并列式复音词[1],笔者发现在战国时期“造”和“作”同义,已作为动词同义词出现,意为“制作、制造、制定”,如《商君书》的“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后来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造作”确定为词,“制作、制造、制定”成为其初始义。如:

例1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东观汉记·杜诗传》)

例2 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班固《汉书·王褒传》)

例3 故神圣人心乃能造作凡事,为其初元首。(《太平经》)

例1至例3均出自东汉时期,“造作”均释为“制作、制造、制定”。例1中的“造作水排”指“制造水排”。例2中的“奇文造作”指“制作奇文”。例3中的“造作凡事”指“制造凡事”。此后历代此义项仍在使用。如:

例4 逆贼孤负圣朝,造作氛祲。(高适《贺安禄山死表》)

例5 我空痴长了五十二岁,并不知螃蟹这般造作,委的好吃。(《金瓶梅词话》)

例6 今也衣服、饮食、马匹、甲仗、礼乐、货贿、造作,无不取办于禁城数里之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奄宦上》)

例7 如果他先意识到这一切是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便自然没有一切挂碍了。(鲁迅《三闲集·怎么写》)

例4中的“造作氛祲”指“制造战乱”,宾语“战乱”相较于具体的制作物略抽象。例5中的“造作”指“制作螃蟹”。例6中的“造作”意为名词“制作物”、例7中的“造作”意为名词“创作作品”,在收集到的语料很少见,我们看作“制作”义动词用作名词,而非新义项产生,这些用例皆沿用初始义,此时的“造作”,语义重点在“造”,“‘~作’,构成动词性动词,以‘作’为后一语素的双音节动词很多,前后语素是具体与抽象的结合。”[1]208

(二)“造作”的其他义

在初始义的基础上,来看“造作”其他义的使用情况:

例8 群邪项领,膏唇拭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吕强》)

例9 或亦奸伪造作虚妄,以欺诳世人,隐藏端绪。(葛洪《抱朴子》)

例10 皆即人心营构之象而言,非彼造作诳诬以惑世也。(章学诚《文史通义》)

例11 若外面造作行善虚名,心里却怀着凶恶,如此险诈,其罪尤重。(李汝珍《镜花缘》)

例12 一切礼法,都是大人老爷们造作出来的,咱们不遵守他们那个!(梁斌《红旗谱》)

例8中的“飞条”意为“匿名信”。例8至例12中“造作”修饰的对象不仅限于初始义“具体的宫室、物体等”,也可用于抽象的“匿名信”“虚妄”“诳诬”“虚名”和“礼法”。“造作”修饰的宾语及句义含有贬义色彩,可见,“造作”有了新的语义“伪造”,此义同初始义出现时间相近,词性由中性变贬义,且一直被后世沿用。

随着词义的不断发展,“造作”又产生了两个新的意思:

例13 无信造作,皆梁朝四公诞妄之词尔。(《太平广记》)

例14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邢东风《马祖语录》)

例13中的动词“信”修饰“造作”,意为“不要信谣言”,例14中的“造作”与“是非”对应,意为“没有谣言”,这便是“造作”的第一个新义“谣言”,出现时间较晚,使用频率很低。

例15 或用嘲,或共语,总不过造作出的风情。(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

例16 虽有女儿身分,还不是那种佯羞诈愧一味轻薄造作之辈。(曹雪芹《红楼梦》)

例17 老蒋对于那些传闻,暗暗得意,还不断造作一些新的材料,促使那传说更为有声有色。(孙犁《风云初记》)

例18 且更不妨造作一些谣言,流传到学生中去。(沈从文《冬的空间》)

例19 现在我也觉得浪漫是件挺吃力的事。它像是舞蹈,长期不练,就失去了自如和自在,再想轻歌曼舞,只能是造作和窘迫。(严歌苓《寄居者》)

例20 人物动作矫揉造作,外貌花枝招展。(《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21 杜月笙的威风与自负,姨太太们和干女儿的撒娇与造作 ……都使张瑞芳讨厌。(文汇报2001年3月《张瑞芳与金山》)

例15至例21,其中有具体的“造作物”,如例16中的“造作之辈”、例17中的“造作新的材料”,也有抽象的“造作物”,如例15中的“造作出的风情”、例18中的“造作谣言”、例19中的“造作和窘迫”、例20中的“矫揉造作”、例21中的“撒娇与造作”。在这些句子中,是“造作”的第二个新义“做作”。此义开始成为主力军,逐渐取代“造作”的其他义项,使用范围扩大,从文学作品到报刊,沿用至今。《现代汉语词典》(7版)对“造作”释义为:“做作”[2]。“造作”的词义重心从之前的“造”逐渐转移到“作”上。

二、网络用语“造作”衍生出的新义项

网络用语是网民约定俗成的主要用来社交的一种流行语,特点是传播快、时效性强、受众多。“造作”一词发展到今天,其他义项已经消亡,“做作”义仍占主流,但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新义,“造作”衍生出的新义项来自黄龄的歌《痒》:“来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风光。”此歌在2007年6月发行,但却是近年才火起来,“来呀,造作呀”成为一个流行的网络用语,表示“调侃、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的意思,主要用于娱乐、轻松的口语化生活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造作”此义的使用以娱乐新闻、广告推销、网络视频、个人微博、表情包居多,据不完全盘点,举例如下:

例1 造作吧!反正有大把晴天!河南各地气温或达33℃。(映象网 2017年4月29日)

例2 放“粽”吧!造作吧!再不嗨就来不及了!(搜狐网 2017年5月25日)

例3 来呀!造作呀!战斗民族教西瓜的正确打开方式!(天气网2017年7月17日)

例4 来呀,造作吧,秀一段freestyle。(青岛新闻网 2017年8月17日)

例5 来呀,国庆造作呀,反正有200元现金立减优惠!(搜狐网 2017年9月23日)

例6 来呀,造作呀,反正钢市有大好时光!!(中钢网2017年10月30日)

例7 “造作”之于吴莫愁,不会停止,只是开始!(时尚芭莎 2017年12月29日)

例8 来啊,造作呀!甩掉白上衣的路人感。(人民网 2018年7月13日)

上述用例里的“造作”,例1指晴天天气好,所以放松玩耍。例2指端午节享受节日。例3指学习西瓜新的打开方式。例4指秀freestyle是来自由享乐。例5指国庆大购物。例6指享受钢市大好时光。例7指吴莫愁放飞自我,“造作”动词用作名词,仍保有动词意思。例8指时尚白上衣穿着,甩掉路人感。我们发现上面例子基本都是标题党,目的吸引观众眼球,广告效应强,从“节日”“购物”“时尚”等方面,大多是呼吁放松玩乐,弥漫一种调侃、愉悦的情绪。可见“造作”的“做作”义感情色彩发生转变,虽不能说贬义色彩变成褒义色彩,至少也是又由贬义到中性。

三、网络用语“造作”走红的原因

“造作”的网络新义属于旧词新用,这种表“调侃、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的意味,在原有词语中注入新的意思,“任何音义的结合或者名实的结合,都必有来由,这又反映出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原则。”[3]那是什么原因让“造作”衍生出新义呢?

(一)词性色彩的转变

“造作”一词从“做作”义到网络新义,调侃意味使其活跃于聊天中,由于词性色彩的转变,再加上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语气,瞬间让聊天生动活泼起来,会让听者心情愉悦,拉近交流者的心理距离。由用例可见,“造作”用于各网站宣传、做广告,拉近与消费者距离,有亲切感。“互动的网络交际更需要及时有效地传情达意,色彩就越发显得重要,它既可以弥补不能面对面进行交际的不足,又可以增添交际的趣味,调动交际气氛。这恰恰也体现了人与网络的和谐。”[4]

(二)求新求异的心理

“求新求异”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心理,是追求独特性、解放思维、张扬个性的表现,这种“动机倾向”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激发语言创造力。“网络社会具有去中心化的扁平式组织结构,在这里,一切身份、金钱、权力和背景都被隐去了,人们在虚拟社区中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权力。”[5]年轻人是网络用语的主力军,他们富有创造力,善于接受新事物,加上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使用者可以较自由大胆地表达观点。“语言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人们的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6]在这个彰显自我的过程中,突破传统、求新求异、张扬个性的心理占主导地位,网络用语的产生大多是主观需要,“造作”一词的新义也是迎合了这一心理而产生的。

(三)生活压力的释放

“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正是由于其本身所携带的社会文化信息,典型反映人们在当前社会动态、道德观念、文化发展、审美情趣以及民众对社会的某些看法乃至某种偏见。”[7]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一切瞬息万变,未知的不确定越来越多,工作之余的交流中,大家想要在一种幽默轻松的氛围里,排遣生活中的压力,“今朝有酒今朝醉”,越来越注重精神放松,“造作”的此义正好与调侃、调动气氛的目的吻合。说话者用“造作”一词活跃聊天气氛,从而一起玩耍、一起放松、及时行乐。

四、结语

“造作”一词的贬义中用也反映了这个时代,大家更喜欢轻松、幽默的交流,内心还是渴望积极的正能量,此义是只能在网络的世界里昙花一现,还是能长久使用进入词汇系统,这些都是无法预测的。“网络语言的发展是汉语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视之。”[8]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用语,虽然它只是一部分人集中使用,会阻隔整个社会成员的交流,但语言本来就是社会使用者约定俗成的,如果过度地强调语源和使用的规范性,而忽略语言的社会性也有失偏颇,网络用语的口语化很强,它的发展、消亡也反映着社会变迁人们心理、观念的嬗变。

猜你喜欢
造作新义义项
旧裙新义
造作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中国上海/造作发布《造作之书Ⅲ—人间设计》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造作:一个制造型设计师家居品牌
不造作的法式风情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旧词衍生新义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