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探索

2019-03-16 12:25刘秀凤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课程课程整合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知识是无边界的,课程也应无边界。泰州市姜堰区在对小学课程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主张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应坚持合情、合理、合趣的原则,提出了三种整合策略:一是注重学科内统筹调节,开展结构化学习,融通学科课时;二是注重学科间跨界融合,开展项目化学习,跳出思维框架;三是注重班级间选课走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课程资源、教师素养、评价系统的有效配合与支持可以保障课程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整合;小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A-0048-04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集合,具有整体性,不能孤立地分开进行单独培养或发展,尤其是当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时,需要加强其综合性和整体性。[1]就像生命一样,儿童的素养原本是一个整体,知识也应是无边界的,分科教育其实并不是儿童认识世界或认识现象最自然的方式。自2015年以来,姜堰开启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探索,鼓励实验班教师尝试着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下,将文学、科学、艺术学科进行合理化整合。

一、小学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各学校存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在笔者调查的35个学校(包括城区小学、集团校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农村中心小学)490位教师样本中,就小学课程现状所反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分科过细,名目繁多。有80.5%的教师认为,小学课程分科过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种类过多;82.6%的教师认为,小学学科课程缺乏“体系性”,呈现“碎片化”;89.2%的教师表示,如果按照常规分科教学,不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不了专门课时进行教学。

2.课程交叉,目标重合。本次被调查者中,86.3%的教师认为小学各级课程之间目标存在重合的现象,90.1%的教师认为不少学科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重复交叉的现象,82.3%的教师认为小学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整合。其中,73.6%的教师列举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与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等内容和目标交叉重复现象较多。

3.内容分化,功能缺失。调查中,85.6%的教师认为,小学教材呈现的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82.4%的教师认为,儿童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分离,不利于课程综合育人。其中,85.2%的教师认为,小学数学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和生长性,形式化、标准化问题较多,不利于儿童思维素养和创新素养的形成。86.4%的教师认为,小学语文教材阅读量满足不了儿童阅读的需求,制约了儿童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由此可见,当前小学课程确实存在学科过于细化,学科繁多,课程内容之间相互交叉,课程目标之间相互重合,课程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情况脱节等现象。“碎片化”“割裂化”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综合育人,制约着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原则

要实现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必须在遵循课程建设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破解当前课程“学科本位”的难题,整合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课程更加关注人性、体现人道、助力人生。针对小学课程分析现状,笔者以为,课程的优化重组中亟待进一步明确:基于核心素养整合后的课程目标定位是什么?课程内容如何设置安排?怎样的课程方式更能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形成?

1.合情——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

应对21世纪的复杂、多变与不确定性,儿童需要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整合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发展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矫正当前课程与生活割裂、课程过度分化等问题,思考如何在课程与儿童、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間搭建桥梁,实现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

2.合理——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高度关联

当前小学课程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仍然存在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关联度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关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实践创新内容的缺失,甚至严重不足。课程整合,就要科学地将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学科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利用整合后节约出的课时实施校本课程、班本课程,或引领学生进行项目化、主题化的研究性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甚至超越整合之前的单科课程目标。也就是说,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合并或增减,而是巧妙融合,将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培养高度关联起来。

3.合趣——课程方式与核心素养无缝链接

当前落实核心素养时一个最大的误区是忽视课程教学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依靠儿童自己在实践中感悟和积累,课程教学方式应该更多引领儿童自我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也就是与核心素养无缝链接的课程方式倡导项目化、主题化、个性化学习,旨在帮助儿童形成乐学、善学的兴趣和志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策略

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儿童自己,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2]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便是试图尊重儿童特性,借助核心素养脉络来整合小学课程,将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落实具体化、可操作化。

1.学科内统筹调节——结构化学习,融通学科课时

所谓“结构化整合”,是指在原有教材基础上,依据学科逻辑,抓住具有种子能量的、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核心概念,作为知识网络的结,规划知识网络图,进行合理的调整、删除、合并、增加、改进。即在学科内通过抓概念、抓联系、抓结构,统率其整个知识系统,统筹调节课程内容。

比如,《一位小数的意义》教学,可以先借助没有刻度的整1米尺的丈量问题,与计数器相联结,引导儿童直观体验当整数分不足时出现分数或小数。然后,借助现实问题情境——有分米刻度的1米尺,体会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联,感悟十分之几米(或十分之几元)与零点几米(或零点几元)的关系,发展程序思维。接着,借助竖起来的直尺、计数器上的小数点以及正方形里的小数,突破10/10=1.0,11/10=1.1……并体会由纯小数到带小数,十进分数、计数单位和进率之间的关联,发展抽象思维,建立模型X/10=0.X。最后,借助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表,由米与分米、元与角对应的一位小数,拓展到厘米、毫米……对应的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进一步感悟小数表达并连接整数,发展形式思维。

这样,将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中相似或相近的课时内容都进行了融通,包括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搭配分与合》、三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三年级上、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达到了学一点,见一片的目标,帮助儿童提升了从由外而内的结构理解,到由内而外的创生发展。这样教学,体现了由重视学科到重视儿童认知心理结构的学习的本质,体现了由重视课时目标到重视经历完整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的价值,体现了由重视显性数学课程到重视隐性课程的整合融通。

2.学科间跨界融合——项目化学习,跳出思维框架

课程是无边界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像绘画作品中有文学,文学作品中有艺术,科学中有人文,人文中也有科学一样,学科之间是没有严格界限的,并非必须划清学科界限,而是可以尝试着溢出边界。

学科间的跨界融合项目化教学,可以由一个任教多门学科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需要,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大课程”。比如,白米中心小学的潘兆良老师,将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引导儿童绘写童画日记:三年级儿童为古诗配画,四年级儿童为美文配画,五年级儿童为名著配画,六年级儿童为习作配图,使儿童画与读写实现了多样性的结合。

学科间的跨界融合项目化学习,也可以是两位、三位甚至更多位教师协作执教一节课。比如,围绕科学课本中“植物的叶”这一主题,科学教师与语文教师合作上课。上课前,两位教师分别列出本节课各自的教学目标和大致的教学程序,科学教师采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树叶。课始,语文教师围绕“每一片树叶到了秋天都是 ”句式,引导儿童想象说话,在此基础上,带领儿童一起朗诵关于叶的诗歌,相机渗透赏析的方法。接着,在诗情画意中,科学教师登场,感性又切换成理性,开始探究叶子的秘密,带领儿童观察、认识叶的组成,了解叶的生命特点,进而认识生命,然后,开展一个“找回自己叶子”的游戏,让儿童认识生命的独一无二。最后,语文教师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树立自信。一堂课,有观察,有表达,有游戏……儿童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学堂。

3.班级间选课走班——个性化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笔者对4563位1—6年级儿童调查后发现,94.3%的儿童希望能够有机会做出自己的决定,98.4%的儿童希望能够有机会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课程,92.1%的高年级儿童表示自己想在一个“成长农场”而不是“考试工厂”里学习。怎样才能做到共同标准与个体发展需求相结合?姜堰小学每周五下午实行社团“选课走班”制,“选课走班”的课程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确定,“选课走班”教师以学校有特长的教师为主,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做补充。每学期初,学校统一公布课程安排,儿童根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这样,确保儿童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系统支持

课程整合必须基于核心素养,突破学科界线,有机整合相关课程要素。这就离不开课程资源、教师素养、评价系统的配合与支持。

1.教师课程意识的唤醒。每位教师内心深处都有一颗渴望成长为大树的种子。在传统的课程研究与实践中,受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3]受这种分离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线实践者教师,也习惯地把自己定位为服从者和执行者,否定了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角色。然而,对学校课程而言,无论是完整体系的设计开发,还是某门课程的具体实施,其实效性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只有教师把自己作为真正的课程建设的主体,才能实现学校课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4]为了打破我区教师教学過分依“纲”扣“本”的常态,促进教师放开手脚,联系实际实施课程,2016年初,我区启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实验,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实际,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形成独特的国家课程班本化实施方案。经过“教师申报、学校审核、现场答辩”3个环节,姜堰先后确定了4批覆盖全区35所小学(校区)的374个“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

2.丰富课程资源的建立。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5]课程整合不仅要实现课程内和课程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也要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比如,溱潼实验小学美术教师李如芳,充分利用家乡国家5A级湿地公园、“中国·溱潼会船节”、溱潼砖雕、古民居等地域资源,开发了地方特色课程“印象溱湖版画”,将版画内容与美术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经常带领儿童走进风景区、走进古镇,采风创作,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定期组织“爱我家乡 版画溱潼”“童心版画会船节”“百名儿童版画溱潼”作品展评活动,鼓励儿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家乡的发展。“印象溱湖版画”特色课程先后三次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印象溱湖版画特色课程基地建设”成功申报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儿童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南京、西安、台湾等省内外美术馆展览。

3.适合评价机制的形成。核心素养外显部分能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的测评;内隐部分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需以定性、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6]为策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实践,2015年12月,姜堰开启了小学评价方式改革实验:“快乐游考”“变脸纸考”“试水免考”。[7]所谓“快乐游考”,也就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考查纸笔考试中无法考查的学科素养。比如动手实践素养、口头表达素养、实践创新素养等。“变脸纸考”也就是改变传统纸笔考试中过多关注事实性知识的现象,将纸笔考试试卷变脸,侧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试水免考”让评价更加关注人性,包括创新班免考、资优生免考和学困生免考。“创新班免考”,即区级创新班教师在实验周期内,可以申请不参加区级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在实验周期结束后展示创新班实验成果。“资优生免考”,是指不超过班级人数2%的资优生,可以向学校书面申请学期免考,参加极具吸引力的免考生课程。“学困生免考”,是指不超过班级人数2%的“学困生”,可由任课教师或家长申请免考,但前提是教师没有放弃教育和关怀责任,且得到了儿童和家长的充分认可。我区创新后的评价机制,如同一根坚实的杠杆,撬动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良性发展。

課程无边界,但课程似“跑道”。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是相应的课程建设。倘若课程跑道的方向偏了,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区的课程整合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深信,只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我区的课程整合一定能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华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导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7):25.

[2]蔡雪飞.运用学情后测 优化活动设计——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Period 3)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8(3):25.

[3][4]孙宽宁,徐继存,张莉.论基于现实问题的学校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 2017(7):1.

[5]臧泽锋,韩晶.“山西大学堂旧址”的中学课程价值[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5):16.

[6]林崇德.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J].今日教育, 2017(2):5.

[7]刘秀凤.用良性评价激活精神生命[J].江苏教育,2016(12):3.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Core Quality

Liu Xiufeng

(Jiangyan Center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Taizhou 225500,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quality is holistic and knowledge is boundless, and curriculum should also have no boundaries. Based on the survey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Jiangyan District of Taizhou City insists that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the core quality should stick to the principles of being perfectly logical, reasonable and interesting, proposing three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on: attending to the overall adjustment within the discipline, developing structural learning and integrating subject hours; focusing on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developing project learning and getting out of the frame of thinking;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electing lessons between classes and respecting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Meanwhile, effective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between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ers qualities and assessment systems can ensur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Key words: core qualit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猜你喜欢
小学课程课程整合核心素养
初探小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研究结果
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试论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运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