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类高校雕塑基础教学

2019-03-16 03:30房延军
艺术科技 2019年23期

房延军

摘 要:雕塑基础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形体造型的空间表现能力,强调塑造形体基本关系,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专业院校雕塑专业设置大量课时和相应课程来增强学生形体表现的造型基础和创作能力,通常为5年制培养模式;而综合类高校非雕塑专业开设雕塑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合理安排课时分布和课程设置,使雕塑课程教学活动有延续性,更好地在综合类高校开设具有特色的雕塑课程,发挥校企实践教学优势,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因材施教,鼓励创作具有原创性的、创新性的雕塑作品成为雕塑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培养目标。

关键词:综合类高校;雕塑基础教学;个性化语言

目前,国内高校雕塑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基本遵循具象写实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各高校以开设导师制和工作室方式努力打造有特色、一流的本科专业。在综合类高校艺术专业中开设雕塑课程教学,一方面应兼顾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切实加入雕塑实践训练;另一方面设置雕塑课程应更有利于本科学科规划全面发展,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专业素质全面发展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专业业务能力,结合社会需求、企业生产模式特点制定与之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雕塑课程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在雕塑实践中应采用以引导为主、示范教学为辅的方针。针对此,本文从实践者的角度探讨在综合类高校雕塑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增强学生的造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表现;解决相比专业院校雕塑专业在课时量分布上不足的问题,以及雕塑创作氛围较弱,不能形成良好的“雕塑圈”的问题;坚守艺术创作的原创性和独创性,即艺术个性化语言的形成,这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方面。

雕塑是加减的造型艺术,因使用材料不同、艺术家创作情感理念和审美感受的差异,产生的雕塑艺术具有多样性,以占据一定空间的形象出现在展厅、广场、公园等公共环境中。雕塑能够反映出一个艺术家甚至一个时代或某个民族的审美理想以及时代特点。因此,在雕塑基础教学中应更多为学生讲授不同风貌的雕塑创作形式,从构图形式、艺术语言、材料工具、创作理念解读具象的写实性雕塑和抽象的表现性雕塑不同的创作思路。鼓励学生在创作观念上突破与创新。所谓“突破、创新”,不能单纯为了追求与众不同而“标新立异”。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由自我内心对社会事件、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出发,寻求“真、善、美”的表达。我们每一个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感受和理解都存在细微差异和不同反应,如色彩的冷暖、形体空间体量、结构对称性等,都有不同的体会。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性表现在雕塑创作实践中就有了“千人千面”的可能。面对同一个模特,我们画出的人物形象都是在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影子。对于雕塑作品中形体结构的空间朝向、形体所产生的张力、黑白灰节奏和塑痕肌理表现等方面的理解不同,因为呈现出带有个人语言符号的雕塑风貌。

国内雕塑基础教学体系基本沿袭苏派和法派,注重科学的透视原理和艺用解剖关系,再现真实的客观世界。课程内容为头像、半身像、人体泥塑写生和传统雕塑临摹等基础课程。在雕塑基础课教学中都将所表现对象的基本形体、比例关系、体块意识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雕塑的整体性和大关系。笔者从事雕塑基础教学工作多年,目前在美术学专业本科一、三年级分别开设雕塑基础和主题性雕塑创作课程,同时,注重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效果,并在本科毕业创作方向设置雕塑方向的课程,一系列相关雕塑教学环节保证了雕塑教学的连续性。本文对综合类高校美术学专业雕塑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意义进行探讨,以此梳理和探寻雕塑基础课教学在当前环境下的教学思路改革和培养意义。

笔者在国际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中承担雕塑基础课程教学工作,雕塑基础课程是美术学专业一年级专业的主干课程,共3周72课时。为促进学科专业发展,提高学生雕塑创作实践能力,加入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泥塑头像写生练习;二是雕塑创作小稿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带领2019级美术学7班、8班共21个学生,在大连金州金和铜艺术有限公司(国际艺术学院院教学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创作实践。外出实践期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开展雕塑实践教学活动,晚上加班到9点,充分利用雕塑厂的实践资源。对此,课程的主要教学思路在于:大胆表现自我情感意识的实体表达,鼓励原创性的、有创造性的雕塑作品,创作作品不限定于某个主题,只要源自真情实感、自然表达即可,创作作品尺寸不超过50厘米。为鼓励学生更好地创作,实践基地专门提供5件青铜艺术品奖给创作作品优秀的学生,以此带动学生们更放松、更自由地进入创作状态。创作实践教学过程采取集中看创作草稿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根据创作草稿在铜厂师傅的协助下制作雕塑骨架,集中有效的5天时间较好地完成泥稿作品,并由厂区师傅以最低成本价翻制成石膏或树脂材料的作品,极大地降低学生的制作成本。由纸面草稿习作转化为相对完整的立体雕塑作品,较好地充实和提高了本科教学成果,增加了学生参展获奖概率,也为今后本科专业评估提供了翔实的支撑材料。之后在本校泥塑头像的写生练习(两周),学习泥塑头像骨架制作,了解泥塑技艺要求,主要训练学生的空间造型意识,考察其塑造模特形体特征的能力。该课程结束后,择优挑选24件创作作品在国际艺术学院举办“我型我塑——雕塑基础课程创作小稿展”,面向社会展示汇报教学成果。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其雕塑创作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会雕塑翻制、铸铜工艺,了解铸铜流程和化学着色环节,有利于今后雕塑创作作品最终效果的完善。以厂区馆藏丰富的雕塑作品为例,其启发和拓宽了学生们的创作思路。而在雕塑创作之前,针对学生创作需求举办小型专业讲座,以大量优秀的、典型的作品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由创作理念和技艺手法剖析每一件作品,尽可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让作品与其产生共鸣。创作历经草图、焊架子、搭骨架、泥稿,再到翻制、打磨、着色,学生们对每一环节都带有极大的热情,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令人感动。中间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对于手工工艺的理解,每一道程序都需要自己把控。这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又布满坎坷。每一个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对于作品的解读也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雕塑创作风格迥异。应当鼓励个性化的创作意识,而不是概念、教条化思路,千篇一律的“仿制”作品毫无创造力和生命力。

“新鲜”的创作体验是宝贵的,不想有太多的东西强加在他们的创作中。遵循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不为技术、观念羁绊,不甘于重复,而是勇于创新,试图创作出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来的作品,这就足够了。“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在造型艺术创作中,主观性的介入尤为可贵,不应仅仅是再现客观事物、简单模仿,更应把握对象的“终极实在”。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一切视觉艺术中都有此共同性质,创作需要理智和情感的把握,也要在“审美”角度感动人心。创作中,每一个个体的主观意识都有区别,某些“特质”应保留并深化在其作品中,这也是雕塑基礎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及未来创作无限可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孙振华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2] 胥建国.精神与情感: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M].商务印书馆,2003.

[3] 隋建国.雕塑之道[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8.

[4] 向京. S—向京2012—2016[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