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手机摄影创作研究

2019-03-16 03:14朱子新
名家名作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读图摄影创作

朱子新

[摘要]近些年来,手机摄影悄然兴起于手机智能化与互联网便捷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其贴近场景、与真实感互动的特性,逐渐改变着数码摄影所带来的疏离感,作为人们拍摄、分享、交流视觉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载体而存在。以手机摄影中的创作技法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在读图时代背景下手机摄影的特点,并分析了手机摄影创作过程中的题材选择、构思立意、后期处理等几个重要环节。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了解手机摄影的优势和局限性,对手机摄影的创作实践起到一定的启发引导作用。

[关  键  词]读图时代;手机摄影;社交媒体;APP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以来,每次相机技术的发展,都会深刻地改变人类对世界与历史的关注方式,也对影像的创造模式与表达方式产生影响。至1989年,柯达公司研发了第一台数码相机,标志着摄影技术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相机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相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自动化趋势日益明显。拍摄者无须如往常般,熟悉光学原理,熟悉快门、光圈以及镜头成像等技术,即可自如创作。这种技术进步的同时,弱化了摄影参与者与摄影对象之间的互动,对于真实影像的情感变得麻木了。在数码摄影发展繁盛的大背景下,手机摄影悄然兴起,以其贴近场景、与真实感互动的特性,改变着数码摄影所带来的疏离感。随着手机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其发挥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在通讯功能上,在这个自媒体广泛应用的年代,它作为人们拍摄、分享、交流视觉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载体而存在。将手机摄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创造模式,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全新尝试。本文正是基于此,深入研究了手机摄影的创作技法。

2. 研究的意义

基于手机摄影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理论基础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主要针对手机摄影的创作技法进行理论研究,并结合个人创作实践的心得体会,更新理念,进一步挖掘和探索手机摄影在当前大环境下的社会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手机摄影者们在创作观念上以及质感表达的实践上,具有一定的现实引导作用。

二、读图时代的手机摄影

1. 读图时代

费尔巴哈曾这样预测未来的某个时代:它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现象甚于存在。而今,人们生活的环境已经被铺天盖地的图片所占据。在手机拍摄功能日趋完善、网络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设备迅速融入生活,让大众有机会参与创造和消费图片信息的浪潮中。依托手机的便捷性,不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通过手机摄影的方式捕捉图像,再实时传送到社交媒介,就会有更多的人能通过网络媒介迅捷地收取发布的图片。这种方式使传统社交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逐渐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诸如Instagram、LOFTER之类的以图片作为主导的社交媒介构筑出一个虚拟的数字生活空间,实实在在地对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实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片的可视化属性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资讯,整个世界逐渐进入读图时代。

2. 手机摄影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自我表现显示“存在感”的心理都预示以图片作为主导的交流方式代表着一种指向未来的方向性。而手机摄影作为图片社交的主要表现形式,将在这样的“读图时代”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韦斯顿说过:“任何事情,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激动了我,我就拍摄它。我不是专门去物色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使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这更像是手机摄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写照,通过观察,在平凡的物象当中寻找令人激动的部分,不必考虑原因和目的,只需要触动手机快门,即可定格下画面。摄影手机的出现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中的有趣的物象,并用拍摄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大大丰富了图像生产的方式,同时也弱化了使用专业设备拍摄所产生的仪式性和沉重感。手机摄影逐渐成了构筑视觉化社会的重要手段,其便捷制造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催生了一个全民影像时代的到来。

摄影,曾被批评家们认为是最适合自由地、非公式化地探索生活中有意义的方方面面的艺术创作手段。手机摄影的广泛应用解放了一部分不堪装备负荷的人们,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摄影的浪潮中,也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佐证。诚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具有艺术性的影像作品,但不影响他们享受摄影带来的乐趣。手机摄影的普及化和民主性是“摄影是民主的艺术”这一观点的佐证。

三、手機摄影的创作方法

1. 拍摄题材的选择

拍摄题材的选择是摄影创作的关键一步。摄影是发现与选择的艺术。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有意趣的图像,选择一个适合表现的题材,是影响摄影作品创作的重要一环。当一张照片的主题只停留在拍摄对象表面,而缺少了拍摄者的思考和审美意趣时,即便拍摄技巧使用得宜、构图严谨,也会因为题材上的问题而失色不少。摄影是发现美的艺术,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审美意趣也各异,所以在拍摄题材的选择上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有一部分人偏爱纪实摄影,还有一些人喜欢拍摄创意影像,这些都间接反映了不同的人在世界观和审美情趣上的差异。

传统摄影从拍摄题材上来划分,大致有纪实、风光、人像、静物、观念、创意等几个门类。而手机摄影,被更多地运用到纪实摄影和新闻事件的纪实报道当中。战地摄影师布朗曾经尝试借助手机的便捷性,藏身在难民营里,隐匿行迹地进行拍摄,并用零距离记录的手法去见证了一场近在咫尺的战争。在他眼中,手机的便捷性能消除传统摄影设备在纪实拍摄中的诸多不便,紧密了摄影师与拍摄对象的联系,帮助摄影师去体会所见所感,唤起作为摄影师的使命。在2011年尤金·史密斯奖的评选当中布朗的手机摄影作品顺利入围,就连享有盛誉的马格南图片社也向他抛出橄榄枝。

除了纪实摄影以外,“街拍”也是手机摄影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向。放下沉重的器材,在城市和街道中捕捉空间的美感,观察和思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构图、光影、故事性等方面去设计,依靠手机本身的条件和APP的功能去做创意,利用手机的特点去创作出更多可能性。

2.构建思路,确立中心

从某些角度来看,摄影如行文,需要明确中心,构建清晰的创作思路才能一蹴而就。以参赛作品为例,创作之前需根据主办方提供的主题进行有目的有条理的构思,草拟拍摄方案,然后才可以付诸实践,经过前期的反复调试、研究和后期的修缮,直至最终把紧扣主题的作品创作出来为止。更多的情况下,手机摄影并不以参赛为目的,而多出于拍摄者本身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对主题的选择就不再受到严格限制了,并且表达方式更加自由。例如,即兴照片通常会保留作为素材存在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思路的转变而被拓展成为全新主题。因为创作者往往会在材料堆中重新发现它,并给予它新的外观或作为创造性的起点去创造风格鲜明的新作品。国外的一些手机摄影平台更专注于摄影的创意表达,需要风格独特、有想象力。因此,即便创造同样的主题,但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呈现的画面效果也不尽相同。

3.手机摄影的后期处理

自胶片时代起,后期处理就作为摄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存在。关于后期,亚当斯曾言,不要说我们“拍了”一张照片,而要说我们“制作”了一张照片。最初的胶片照片拍出来后,为解决经常出现的曝光不正确的问题,必须使用暗室控制曝光时间,重新校正曝光,才能呈现于纸面,展示于人前。数码时代,摄影师通过Lightroom等软件调节照片的曝光、色彩(白平衡、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以及锐利度等基础参数设置,进行“数码冲洗”;通过Photoshop对照片文件进行特效处理。而手机摄影时代,后期处理主要通过功能强大的APP来完成。

从IPPA的各个门类获奖作品的影像中,我们可以发现APP在手机摄影中的重要性。照片的质感和氛围可以通过简单的滤镜效果而发生彻底的改观。摄影师以旁观者的角度寻找光影关系,定格下瞬间之后,运用手机的摄影APP软件VSCO完成后期处理。在创作过程中摄影师对拍摄题材的匠心独运及纯熟的表现手法直接决定作品的完成质量。而摄影APP软件VSCO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这充分说明后期处理的重要意义。就好像一部优秀的影片会让人自动忽略贯穿始终的一些表现技巧,但倘若没有这些技巧的支撑,电影的感染力就大打折扣了。“拍照就是赋予重要性,没有什么题材是不能美化的”,如苏珊·桑格拉在《论摄影》中提到的观点,适当的后期处理对于摄影作品本身是一种美化,拍摄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决定了美化的结果,这就不仅仅是掌握后期APP的使用方法那么简单了。

本文重点研究了手机摄影的创作方法,并结合当前读图时代的背景,尝试探索出手机摄影创作的一些可能性。随着手机技术的进步,还将更深远地影响着手机摄影的未来。“双镜头”的出现,在不轻易损失有成像感的画质的前提下,解决了手机定焦镜头在遇到远处的景物时力有未逮的窘境。手机已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简单的相机替代物了,而是一部可以拍出媲美相机作品的特殊工具。在手机摄影推动影像民主化的今天,如何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享受手机摄影的魅力,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

在手機摄影简单便捷的操作之下,最核心的部分还应该是多观察、记录生活中感受的视觉方式,提高艺术感受力,保持持续性的拍摄习惯,这些共同构成了摄影的养分。手机技术上的飞跃还将在未来带来更多的拍摄便利,扩充可供拍摄的题材,在摄影方法上带来新的触动。笔者相信未来的手机摄影将不会再局限于借鉴传统的模式,会呈现出更加多元、更有深度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苏珊·桑塔格. 论摄影[M]. 黄灿然,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罗兰·巴特. 明室[M]. 赵克非,译.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 瓦尔特·本雅明.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王才勇,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5]高氏兄弟.一部手机的可能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7).

作者单位:闽南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读图摄影创作
Jazz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