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可防、可控、可治,未来根治可以期待

2019-03-17 15:26方清湖北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肝博士 2019年1期
关键词:专科医生表面抗原乙肝

文·方清(湖北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可防”: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采取规范乙肝母婴阻断技术(妊娠中晚期孕妇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使用、产后乙肝疫苗和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乙肝感染者的下一代基本可以免除慢性乙肝感染(阻断成功率超过99%),做好母婴阻断是从地球上消灭慢性乙肝流行的根本举措。

“可控”:重点在患者的定期随访管理、风险评估、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预防。慢性乙肝感染者少数可能会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癌,但大部分即便不接受任何医疗干预也可以安度此生。困难在于乙肝病情变化往往缺乏可靠的临床症状和具体的疾病风险评估,需要医生通过现有医疗检测手段的系统观察,以及必要的干预。实现“乙肝可控”的最大问题是慢性乙肝防治过程中的“保持医患稳定关系”,没有长期医患关系使慢性乙肝患者规范随访管理和合理治疗技术得不到落实。做一位聪明的病友,和做一名明智的称职医生,共同携手跨越“人性黑洞”,可能是当下提前实现“乙肝可控”目标的不多选择途径。

“可治”:重点是药物治疗决策的个体化合理性。防止肝炎持续活动、防止肝纤维化进展到肝硬化、促进早期肝硬化的逆转、延缓肝硬化的持续进展到晚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并发症的合理综合防控、原发性肝癌的早发现和早治疗,都涉及一场需要整体规划药物干预和医疗经费投入的逐级风险控制的防御战。干预得越早,预期结果越好。合理性主动预防性治疗远远优于被动的迫不得已的治疗。专科医生已经掌握了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必要监测手段,并且已经拥有了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肝炎活动、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和早期肝硬化逆转,从而极大程度减少肝癌发生概率的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手段,尤其是成熟掌握了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使用技术。将某位具体慢性乙肝病友的未来10年到20年内的生命威胁风险控制到“意外级别”(低于1%-5%)是有把握的。

“可根治”:重点是信心。即便不进行任何医疗干预,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每年有0.3%的表面抗原自然转阴率,一生中有20%-25%的患者表面抗原自然转阴。在目前医疗干预条件下,在3-5年有效抗病毒治疗策略下,可以观察到3%-8%的患者取得表面抗原转阴。随着人工智能科技革命的进展和对乙肝治疗药物的开发速度升级,乙肝根治性药物可以期待。

猜你喜欢
专科医生表面抗原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截短片段P165在酵母中表达
“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患者”结合模式在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叶卫江:为什么用“乙肝携带状态”替代“乙肝携带者”?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刘晓华:热工设备的“专科医生”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胶体金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效果对比探讨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与D-二聚体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三种方法检测低浓度乙肝表面抗原的比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