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9-03-17 15:46张琴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腹肌腰椎间盘下肢

张琴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一科,上海 200235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常见病。其特点为发病率高、年龄跨度大、疗效不确定。主要症状为疼痛显著,大小便排泄障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明显降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手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1]。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护理非常重要,关系到是否能达到预期手术治疗效果,也关系到患者是否能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随着手术治疗方式的改进及现代护理理念的发展,优质护理的理念得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中得到普及[2],现将其近些年的相关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1 护理干预

1.1 心理护理 疾病及手术知识的缺乏,使得患者极容易在术后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患者,常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心理问题会进一步加重术后的不适感和疼痛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比如椎间孔镜技术,尽管椎间孔镜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患者在术后依旧会担心手术效果,害怕出现神经损伤造成瘫痪,部分患者甚至因此出现严重的抑郁和恐惧心理。术后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不利于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继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因此术后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向患者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4],告知该术式的先进性和安全性,介绍相关的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尽快建立顺利康复的信心。同时要详细了解患者家庭及经济条件,做好相关的分析和解释工作,使患者安心在院进行康复治疗工作,减少其心理负担。此外,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系和热情,尽可能消除其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面对术后的各项康复治疗工作。

1.2 体位护理 无论是微创手术还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都需要平卧或侧卧休息,不能弯曲或直立身体[5]。术后去枕平卧的6-8小时内,为了避免椎间盘形成红肿或再次突出,应嘱咐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避免力度过大。期间辅助或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轴式翻身[6],轴式翻身也可以通过拉动患者身下的薄毛毯的方式完成,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是为了确保患者的臀部和肩部在同一平面上,以避免扭曲患者腰部[7],减轻其疼痛感和对神经根的刺激。患者侧卧时,可把软枕垫在两膝与背部之间,避免轻肢体活动对神经根的过度刺激。除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感,体位护理还能预防压疮的出现[8]。

1.3 饮食护理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术后合理的饮食可预防腹胀、腹痛、大小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卧床时间,实现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详细措施如下:

1.3.1 均衡饮食 ①注重高蛋白、高维生素摄入量,多食富含维生素法人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食物[9];②合理营养:适度摄入饮食,控制体重,营养过剩会导致肥胖,易发生腰椎及韧带劳损,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发生率;③补充钙剂:富含高钙饮食,如牛奶,大豆、蛋类、芝麻等,补充适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以减少骨质流失。

1.3.2 多饮水 椎间盘核中的水支撑人体上半身75%的重量。水不仅承载着体重的压力,还承受着肌肉运动对关节的拉力,也是所有关节的润滑剂由支撑;有效地避免椎间盘干燥并呈纤维化,减轻腰腿痛[10]。多饮水,可保持大小便通畅,预防便秘和泌尿系感染。

1.4 并发症 护理脑脊液漏、下肢深静脉血栓、椎间隙感染、腰椎不稳、硬膜外血肿、腰背疼痛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1],一旦出现并发症会对患者经济和身心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并发症的护理非常重要。对此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要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突然出现腰腿痛,伴寒战、食欲不振、发热、乏力等;肛门周围丧失感觉、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皮温升高,部分皮肤轻度发绀,伴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下肢麻木感重于术前、手术部位胀痛、伤口渗出量大;深静脉压痛,浅静脉怒张,下肢及腹股沟出现隐胀痛、紧束感、肿胀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护理人员要即可通知主治医师,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同时,还有做好二便护理、引流管护理,密切留意患者体温、脉搏、血钾、血糖、血压的变化[12,13]。目前我国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椎间孔镜技术,该术式除了会发生常见的并发症外,较其他入路更容易损伤硬脊膜,有损伤神经根的风险[14]。因此要着重注意观察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

1.5 康复锻炼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住院时间越来越短,只有很少数的患者有时间和资金进入康复医院或本院的康复科进行功能锻炼,大部分的患者选择在家及社区进行,因此对于该类患者我们要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促使其腰椎生理功能及时恢复[15]。

1.5.1 下肢肌力锻炼 ①直腿抬高训练:术后麻醉药物代谢完全后,在护士协助的下作直腿抬高练习,早期直腿抬高运动角度不要超过90°,并维持10s,20次/组,3组/天[16],本方法可有效地预防神经根粘连,缓解疼痛,提高手术成功率。应遵循循序渐进,双腿交替进行。②股四头肌收缩锻炼:主要做股四头肌静止状态下收缩与舒张功能练习,刺激神经功能恢复[17]。取平卧位,下肢伸直,收缩摒紧股四头肌,维持5-15s,20-50次/组,3-4组/天。③踝泵运动:取仰卧位,大腿方松,做踝关节屈曲运动,然后做踝关节背伸运动,维持5-10s,10-20次/组,2-3组/天[18]。④膝、屈髋锻炼:术后第4天起,患者取仰卧位进行主动屈髋、抱膝训练,维持20-30s,5次/组,3组/天[19]。

1.5.2 腰背肌功能训练 腰部肌肉功能锻炼可以增强腰肌肉力量,促进肌肉血液循环、代谢产物排除,缓解肌肉疲劳和增强脊柱稳定性[20]。一般术后7日开始,用五点支撑法,14天后改为三点支撑法,之后逐渐过渡到俯卧位,四肢伸直,向背部伸展(飞燕式)。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上肢屈肘屈髋屈膝,以枕骨、双肘、双足支撑,维持20-30 s,3次/天;三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双臂于胸前,以头及双足支撑,拱腰臀及背腾空离床,维持20-30 s,3次/天;飞燕式锻炼:患者颈后伸,胸部离开床面,上肢向后背伸,两膝绷紧伸直,以腹部为支撑点,形似飞燕展翅点水[21]。锻炼要循序渐进,每天坚持。但年老体弱及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不宜进行腰背肌锻炼。

1.5.3 腹肌锻炼 椎间盘突出多是在腰椎屈曲位时向后突出引起,很多人不敢做弯腰动作和进行屈曲锻炼,所以往往忽视腹肌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改良的腹肌功能锻炼方法[22],能使腰部肌群得到了锻炼,有效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持续的上腹肌锻炼、下腹肌锻炼能够有效增加腰腹肌的强度,从而有效预防腰突症的发生。

1.5.4 早期下地活动指导 为预防各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应及时指导患者下床活动。一般术后2周可在腰围或支架辅助下下床活动,具体时间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适当调整。

1.6 健康教育 结合以上综述,应做好围手术期的宣教工作。①指导患者腰背肌功能锻炼,从而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使用硬板床;②合理膳食,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豆类奶制品,合理补充蛋白及维生素。③继续佩带腰围3个月,不可过久,以免造成腰背肌肉发生失用性萎缩;④保持正确的站、立、坐姿,避免长时间用一种姿势,如长时间站立、坐立等,应经常更换体位[23];⑤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要注意腰背部及下肢的保暖,以免受凉;⑥应做到“八不”:不久坐、不久站、不负重、不弯腰、不抱小孩、不穿高跟鞋、不劳累、不着凉[24];⑦出院患者应发放联系卡,提供医护人员的联系方式和复查时间,以便患者及时询问和定期复查。在康复期间随访,主动了解患者出院后病情变化和康复锻炼情况。

2 小结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护理干预措施做了大量的研究,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共识,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能缓解临床症状,促进受损神经恢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术后满意疗效的保证,本文旨在为临床相关病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腹肌腰椎间盘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大笑多少声能笑出腹肌?
每天卷腹,为什么还是看不到腹肌
杨烁:不只有酒窝、腹肌,还有一些“孩子气”
法国八旬老翁蝉联“腹肌王”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