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的民族认同重建

2019-03-17 20:13于晓晶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民族音乐少数民族

于晓晶

(南京晓庄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民族认同是指在民族成员意识观念中一致化民族形象建构和思想归属。对于民族民众来说,虽然其生来就具有了民族身份,但是这种民族身份意识的形成还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少数民族社会的延续发展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思想方面的调整来促成民族民众在意识观念中的民族归属感形成。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民族社会的文化产物,对于民族民众的思想意识有较好的引导作用,是民族认同意识建构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一、民族认同的现实困境

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民族认同在民众意识中的建构过程,虽然这种建构是各方面在客观环境条件下一种无意识的建构。由于民族认同的建构一直在持续,才使得少数民族民众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少数民族的现实存在,是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双重存在。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虽然关于民族成员的民族身份已经得到了形式上的认可,同时关于民族存在也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民族认同的思想建构面临着新的危机。[1]按照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现实社会中的民族认同建构条件逐渐消失或淡化。

(一)民族文化习俗淡化

共同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少数民族民众在共同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了共同的心理意识和共同的行为习惯,行为和习惯方面的统一,使得少数民族民众的民族认同意识无形中得到加强。但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由于各种条件影响,民族社会原有的文化习俗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众无形中放弃了促进民族心理团结一致的文化传统,选择了新的文化习俗,或者是简化了民族文化习俗的应用。缺乏了民族文化习俗的统一引导,少数民族民众的思想意识发展逐渐各行其是,其在言行思想上逐渐弱化了对民族认同的外在形塑。

(二)民众脱离民族环境

由于共同的地域生活使得民族民众自然形成了地方性的共同认知,这是少数民族民众在思想意识中建构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众融入城市或者是外出打工,大多数民族学生都在接受以现代文化知识为主体的学校教育。与本民族文化环境的远离,以及地域方面的阻隔,使得少数民族民众在思想意识上对于民族认同的意识逐渐淡化。

(三)民族语言应用减少

民族语言是民族在民族成员意识观念建构中的重要条件,说着同样的言语,使得少数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自然就把自身和操持其他语言的群体划分开来,因此共同的语言使用是促成民众形成民族认同意识的重要因素。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在就业、求学等各种利益需求下,加上民族民众的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民族民众选择使用普通话,而放弃使用民族语言。民族语言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在更多民众选择普通话的同时,其对民族的共同意识情感自然越来越淡漠。

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价值

民族认同建构一方面要在外观形式方面来加强,如开展民族集体活动,构筑民族集体建筑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民族音乐等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来加强民众的民族意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大多数民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民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另外从音乐本身来说,音乐是思想意识沟通的桥梁。因此民族音乐是推动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力量。在民族认同建构中,民族传统音乐具体负有重要使命,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一)可以形成民族认同建构的文化纽带

文化是民族认同建构的内在支撑,没有文化方面的统一,民族认同建构就难以形成坚实的思想基础,民族认同构建自然不够牢固。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民众共同的文化基础,即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分支,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音乐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民族文化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民族认同的建构中,民族传统音乐担负着共同建构的文化纽带任务。

(二)可以奠定民族认同建构的心理基础

民族认同是民族民众在思想意识上对民族的统一肯定和归属,心理方面的统一是民族共同建构的意识基础。乐为心声,音乐具有沟通心灵的作用,因此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民族民众思想意识观念的沟通上能起到很好的便利作用。另外,从民族传统音乐来说,民族音乐兼有文化和音乐两种功能,在历史上是作为民族共同的意识产物,以民族传统音乐可以唤起民族民众对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有利于借助民族民众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共同认可来沟通民族大众的民族意识。因此从民族认同建构来说,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维系纽带,少数民族音乐还需要通过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来奠定民族认同建构的心理基础。

三、基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重构的民族认同重建策略

民族认同构建从新的角度强调了民族传统音乐的现代重构价值,同时也设定了民族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基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重构民族认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民族共同的音乐想象

音乐是一种语言,每首音乐作品都会围绕一定的思想主题,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受众才能通过音乐语言的沟通掌握其中要表达的含义。基于民族认同建构需要,民族传统音乐在传承发展中自然也需要明确表达一个确切的主题。按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中关于民族的认知,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虽然在现实上有民族的形式体现,如民族集体活动、民族公共建筑等,但是民族更多时候植根于群体的深层意识,是少数民族成员在意识深处的思想归属,这个共同的思想归属,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外部力量引起群体共鸣。由此可以说,民族是清晰的,同时又是模糊的。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随着更多表征民族意义的符号、文化、特征消失或淡化,民族在民族民众的意识观念中也逐渐模糊起来,如民族特色服饰一直是民族的表征,但是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衣着大众服装;而民族特色建筑也随着民众对其他建筑形式的引进,民族色彩逐渐淡化等等。民族形象的淡化使得更多的民族民众在意识观念中对于民族的认知逐渐模糊。要使少数民族民众在意识观念中形成民族认同意识,首先需要建构民族共同的想象,可以基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社会时尚音乐元素的整合重构现代民族音乐,既体现音乐的民族性,又体现音乐的流行性,借助民族音乐的沟通作用,在民众意识观念中建构相对清晰的民族共同想象。[3]

(二)构建可以共享的民族历史记忆

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民族迁徙流离到民族融合,从民族纷争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民族认同建构的基础。共同的历史是对民族共同体的最好说明。现代民众对于民族认同意识观念的淡漠更多是由于民族民众社会生活的分叉和偏离,互不相干的社会生活自然难以形成集中性的民族认同意识。要唤起民族民众对民族共同历史的回忆,就需要在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中建构民族民众可以共享的历史记忆。可以借助现代音乐技术再现民族历史情境,就是以民族化的现代音乐方式把民族共同奋斗发展的历史情境再现出来,以此来勾起民众对共同历史的回忆;可以通过提炼音乐的民族元素对民族历史渊源溯源,以音乐的方式重拾民族共同的历史家园;还可以通过音乐文化重构再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历史发展,因为民族音乐也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也是民族共同发展的一部分,所以,再现民族传统音乐历史也是民族民众共同历史记忆的再现。

(三)提炼出民族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

民族认同是全体民族成员在思想意识上建构的想象共同体,是民族大众共同的思想归属。在这个民族共同体内,民族民众具有相对一致的言行习惯,也具有高度一致的审美观念,在这些共性特征背后,是民族共同体具有民族大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正是在此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下,民族民众才能在言行方面保持高度的统一,具有更多的共性特征。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借助民族传统音乐的现代重构促进民族认同建构,需要在现代民族音乐中建构起民族大众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来,当民族民众通过民族音乐而接受这种价值观念时,便能通过音乐达成统一民族民众的价值观念,从而为民族认同建构奠定思想观念方面的基础。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民众都遵循着民族价值观念来生活,由于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相同类似,民族民众在行为方法上具有了高度一致性,这不仅在思想意识上拉近了民族民众的心理距离,同时也由此在表面上建构了民族共同体的外在一致性。而在现代社会环境条件下,随着民族民众的外出打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民族民众和外界有了更多的沟通交流,民族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民族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多元化。[4]价值观是民众思想意识的核心观念,是影响民族民众行为习惯的根本因素,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意味着少数民族民众在思想意识方面也很难形成统一的取向,自然民族认同的建构也会受到影响。要通过民族传统音乐的现代重构来促进民族认同建构,就必须在民族传统音乐中提炼出全体民族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借助现代音乐形式重构现代民族音乐,通过音乐的方式来对民族民众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促使其价值观念的趋同化发展。

(四)形成民族民众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

从本质上来说,民族认同的建构就是基于更多共性的民族特征,把特定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对于民族认同的建构,一方面要强调思想意识方面的建构;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共同的民族习俗、行为、特征来强化并增加民族民众的共通性。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是长期以来在民族社会中由众多民众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这种文化艺术参与方面的一致性,也使得民族传统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族认同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少数民族民众独享的艺术形式,要使民族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促进民族认同建构,就需要使传承中的民族音乐尽可能地发展为民族民众仍然能够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而从现实来看,由于其他音乐文化的冲击,以及民族民众意识观念的转变,加上民族音乐本身在形式、曲目方面的守旧,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民族成员参与越来越少,民族音乐活动在民族社会中的举办频率也在降低。相比民族传统社会中少数民族民众对民族音乐的高度重视和大众参与,现实社会中的民众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参与、关注远远不及。要使少数民族民众重新能够参与到民族传统音乐中,推动民族认同建构,就需要在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中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适当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民族民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在此环境条件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就不能把传统音乐照搬过来,而是要对民族音乐进行现代创新,不只是融入时尚音乐元素和借助现代音乐技术,还需要创新音乐形式和展现方式,使民族传统音乐在现代重构中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如现代民族音乐剧表演、现代民族音乐产品展播、现代民族音乐喜剧等,这是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也是民族认同建构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音乐沟通无国界,但是音乐本身有国家、民族之别,音乐民族主义一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音乐发展的基本思想。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不仅是民族民众的娱乐手段,更承载着民族民众的记忆,是民族民众沟通联系的牢固纽带。在民族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中,不仅要强调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要突出其对民族认同的构建影响,最终使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过程也成为其为民族认同建构奠定文化和心理基础的过程。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民族音乐少数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