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集成服务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

2019-03-17 20:13赵富学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使用者语义少数民族

赵富学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一、前言

从2000年开始,我国大部分省区的体育、教育、文化和民族事务档案管理,开始聚焦于建设中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数据库。[1]其目的在于对区域内散存、濒于流失的体育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这些类型各异的数据库大多采用现代档案的管理程序,按照数据采集与分类、数字转换与加工、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构建,对于体育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档案管理与服务体系已开始面向跨媒体集成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的特征,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仍然面临着规范性缺失、数字资源集成服务能力薄弱、数字化平台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2]因此,按照档案数据库现代化建设的程序和原理,通过对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的信息集成服务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构建出符合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特点的、层次多样的档案集成服务组织,有效提升体育非遗资源共享的速度与效率,进而为体育非遗的研究工作提供便捷与高效的通道。

二、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建设中面临的信息集成服务问题

对数字资源档案开展信息集成服务,是通过使用数字档案新兴技术,以数字化的资源档案为基础,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系统地搜集与资源档案有关联的其他信息知识并将其作为补充,通过建立与资源档案相匹配的媒体、文本、虚拟程序等为用户服务的数据库,历经资源组织、系统转化、知识库升级等过程,并入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库,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检索与查询服务。[3]由于观念、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局限,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建设过程中,信息集成服务仍存在短时期难以克服的系列问题。

(一)媒体集成形式单一,集成检索服务缺失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档案数字资源主要借助各省区档案管理部门的数字档案服务网站进行呈现。[4]通过对中国档案网、地方权威数字档案网、研究机构专业数字档案网的检索与调研,并进行链接检验与使用,发现国内承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网站均存在媒体集成形式单一,集成检索服务落后与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基本挂靠在档案、文化、民族事物、民族类高校、体育管理等部门的内部网站上,用户查询需要进入设置了多层访问权限的内部网络系统,甚至要依靠特殊的ID登陆认证后才能获取访问资格,链接形式非常繁琐。进入网络资源信息平台之后,发现关于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的媒体服务集成类型单一,基本都是按照项目简介、传承现状、发展前景、代表人物的模块呈列项目内容,最多附加几张照片予以补充和说明,项目集成检索服务基本缺失,各个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链接服务落后。从项目组调研的7个关于体育非遗资源数字化信息平台运行现状来看,基本都不具备二次链接和集成检索服务的功能,只能通过各平台自设的服务通道进入,在相应的文本、音视频库中查询与选摘自己所需的数字资源和档案记录。

(二)一站式链接功能存在缺陷,集成服务语义机制尚待形成

我国目前的数字档案管理服务仍以点状分散的形式为主,系统的集成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均以独立的方式存储在各级档案管理系统中,提供的检索服务只停留在初级的友情链接层面,非常不便于用户对相应资料的查询与获取。[5]随着信息技术全面进入Web2.0 时代,体育研究者的信息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变化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精确、可靠与便捷程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的特殊性及其数字化保护方式多元化的局面,基于研究和开发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的需要,落后的资源链接功能已不能满足体育科研发展的现状,研究工作对于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服务机制的要求呈现出条件更高的集成化趋势。

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集成服务同时需要一定的语义机制予以支持。由于许多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名称自身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从项目名称的字面意思很难理解其代表的具体内容,如回族的打抛俩、打杈杨,满族的玩嘎拉哈、赛威呼等,如果没有特定的语义解释机制,对于一些不了解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其具体意义。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中,集成服务语义机制严重缺失,面对资源档案与各类媒体的接触与融合变得日益紧密的现状,尚不能利用新兴的语义技术,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与集成,由媒体存储类别造成的差异性愈发严重,集成服务语义机制与其所需要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信息相互之间的关联度缺失,由此产生的结果将不利于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集成服务功能的开发和拓展。

(三)国家立法指向不够明确,信息集成服务标准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管理依照的法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主,现有的体育政策法规缺失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管理的针对性指向,国家立法的速率明显落后于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开发与使用趋势,没有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协同共享与便捷使用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我国颁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档案信息标准及其集成服务标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集成服务标准的建立已成为开展资源档案信息化、数字化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回视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集成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目前缺失相应的集成服务标准来规范其数字化平台的建设,集成服务所必需的软硬件设施及其资源改善与积累条件仍然非常落后,不能有效利用与整合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数字资源,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集成服务的改造技术、流程构建和数字资源库建设所需的技术与能力仍需提升。

三、基于信息集成服务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构建

(一)使用者层面

构建基于信息集成服务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使用少数民族体育非遗数字化资源的各类用户更加快捷与便利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提升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使用效率。但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自身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之间的独立性决定了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异构将是一个主要难题。例如在赫哲族的木枪射击、叉草球、杜烈其(夺万岁)、赛托日乞(打爬犁)、恰尔奇刻(滑雪)等体育非遗项目的资源档案中,涉及到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技术规则等方面皆有很大的不同,这必然导致使用者之间、使用者与平台系统之间进行交互体验的效果和速率,平台所提供的集成服务也难免缺乏针对性。

通过信息集成服务体系,运用资源档案异构技术,以使用者为中心,按照使用者的需求构建适合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呈现的组织结构、内容程序及菜单界面,利用Web2.0 的交互技术,尝试让使用者参与到人与人、人与系统的交互过程之中,优化以使用者为中心的系统设计,重视使用者在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获取与使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尽可能地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的标准服务,将方便、快捷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数字化平台设计的每个环节之中。因此,构建使用者意向本体库模块、搜集使用者信息、使用行为信息,并对使用者的各类需求进行整合与分析,使用规范、标准的本体术语来描述与整理使用者的意向、偏好、用途、体会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准确定位。建立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本体归属库,及时修正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属性的语义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语义关系,帮助使用者灵活选取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之间的知识交互及其链接,可以为跨媒体的集成服务提供技术前提。将集成服务模式调整为“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取向,从方便使用者的角度来设计与开发智能化的信息集成服务环境,破解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被束之高阁、神秘难用的现状,使其在数字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将集成性、适用性、人性化、个性化等方面的功能更好地展现与发挥出来。

(二)信息集成技术层面

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信息集成技术是在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特有的关联集成上构建起来的。[6]基于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档案的集成,从技术应用的层次来说,其本身就是将使用者对于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公共网络平台中的信息通过通讯协作与档案异构的方式进行有机集成,结合分散式的智能化协调机制为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信息集成服务,这种技术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使用者与信息集成服务数字化信息内容之间的交互作用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通过信息注册与认证之后,在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分类后建立的资源本体库中开展交互知识的规范性交流,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使用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常用的按民族、地域划分的语义规范,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的文本、音视频等本体的数字化信息进行语义标识,将意见及时反馈至后台管理部门,既可以有效实现使用者个人与其他用户、档案管理机构之间的交互频次,也可以将一些和体育非遗有关的专业知识及时提交至集成服务平台,提升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的集成服务能力与水平。

2.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集成系统的数字化处理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特有的体育项目被列入到少数民族体育非遗名录之中,2013年公布的《中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目录》中收录了上百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还不包括各省市区自行增列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面对如此庞杂的体育非遗项目体系,通过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对其资源档案的结构设计、共享环境、服务执行、评价过程等进行规范的数字化处理,处理的结果能实现集成服务的可视化展示、语音推送、文献呈列等功能,多方位满足使用者的各类感官需求,使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成为普通用户也能够方便接触和了解的大众资源。

3.信息集成服务能力强化

根据现在通行的资源档案信息管理技术,为了避免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集成检索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可借鉴其他类型档案管理中的集成检索接口,实现对分布宽泛、种类各异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资源档案进行一站式的检索与操作。[7]因此,通过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及关键词的导航应成为信息集成服务的主要方式,使用数据整理、知识地图、多媒体语义技术等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进行数字化的开发共享与交互使用,建立便于使用者操作的信息集成服务导航系统,满足使用者多元化的使用需求,提升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学术利用价值。强化交互集成服务所需要的个性化推送功能,设计符合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的多媒体界面,能够按期更新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的信息,跟踪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动向,建立由专兼职体育专家、民族文化类专家组建的研究团队和由使用者组成的临时性信息交互团队,进而增进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集成增值服务和创新功能。

(三)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组织层面

档案的组织是为了处理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信息集成服务及其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制定的程序。[8]其核心是为了处理好数字化平台与档案管理部门网络资源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异构及其转换问题,需要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面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在数字化时需要揭示它的数据多元化异构的特征。其步骤是首先要将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的特有标识数据抽取出来,对其表现出的内外部特征进行揭示与归类;然后通过档案数据转换导入该项目的本体知识库,概括出规范的领域概念,建立一站式知识链接;通过特定语义的计算与匹配,将其关联数据处理成为能在该项目特定语义机制与环境下可以呈现的集成方式;最后,通过Web ,采用RDF 的格式开发数据资源,进行语义层面的数据共享。例如在中国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满族珍珠球”的相关资源档案组织层面,可以实现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档案局(馆)的数据共享,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等部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由研究者和技术人员通过数据转换、语义标识、系统集成、多元异构、一站式链接、开放与共享数据等跨媒体集成的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组织程序,实现“满族珍珠球”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媒体形式上向各类用户开放,使“满族珍珠球”通过信息集成服务能在数字化平台上更好地展现其资源档案,让用户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满族珍珠球”各方面的信息与特征。

(四)跨媒体资源档案层面

基于信息集成服务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的最底层是资源档案层面,主要包括文本与图片、音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与体育非遗项目有关的资源档案。通过多元异构的方式,多方面的搜集、整理与体育非遗项目有关的资料,将其及时地收录到资源档案中,并且可以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相应研究成果收录进去,提升信息集成服务能力,促进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基于信息集成服务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从资源档案层,通过集成服务的方式,目标指向最外层的使用者层面,既考虑到了类型各异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之间的差异性,又关照了同一体育非遗项目档案的内部资源进行语义关联与知识共享的便捷性,进而促进平台高效系统的运转,保证了使用者获得高质量跨媒体的集成服务与完美的交互体验。

四、结语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目的绝不是束之高阁地将其封存。采用档案化的存储与管理方式,其旨归既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项目,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对该项目有完整和系统的认识与了解,信息化的技术有利于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以更加丰富的呈现方式展现给大众,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按照需求更便捷地选摘符合自己研究需要的素材。在基于信息集成服务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少数民族体育领域专有的语义机制与技术,实现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的语义关联及其功能拓展,促进纷繁复杂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体系的完善。使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并不只有档案管理部门使用和占有,通过管理与服务技术方面的集成,在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下,借助Web2.0 技术,为来自各个领域的使用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集成服务。通过进一步开发信息集成服务技术,不断增强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与档案服务组织之间的协同性,提升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质量与深度,进而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使用者语义少数民族
语言与语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