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研究

2019-03-17 20:13过伟敏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

黄 颖 过伟敏

(1.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9;2.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122)

传统建筑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代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开始发展,这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因此,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有机地融入现代城市之中,使其表现出新的文化的活力。

一、我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分类

(一)根据实用功能分类

根据建筑的实用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将我国的传统少数民族建筑分为居住建筑以及宗教信仰建筑两个大类。居住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的起源,也是我国最早的建筑类型。从建筑功能上进行分析,其最初是为了供人类居住、并躲避风雨、虫兽、严寒等灾害,之后才渐渐开始向舒适及审美方面演变转化。现阶段,我国传统少数民族居住类建筑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帐篷式,例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干栏式,例如鄂温克族的“撮罗子”;上栋下宇式,例如傣族的竹楼。宗教信仰类建筑在我国也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是由于传统文化中人们敬畏自然的文化特点所形成的建筑形式,其主要作用即是用于宗教活动。例如:满族的萨满文化中祭天所用的“堂子”就是一种典型的宗教建筑。

(二)根据式样分类

根据各民族、各时期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建筑的式样也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为五种建筑类型。第一种,楼,其建筑一般较高,建筑层数在两层以上[1]。这一形式常见于我国南方,例如:德昂族矮脚竹楼、傣族高脚竹楼、黎族船型屋、苗族的吊脚楼等等。第二种,房,其是一种相对楼而言的建筑形式,多表现为地面的一层建筑。例如:满族的口袋房、维吾尔族的土墙平顶等。第三种,帐篷,是一种简易的建筑形式,具有易拆易建的特点。例如: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毡房等等。第四种,塔,大多是具有一定宗教意义的建筑形式。例如:藏族的喇嘛塔、西双版纳的曼龙飞塔等。第五种,桥,这一建筑形式常见于我国的南方,例如:羌族的索桥、白族的木桥等。

(三)根据建筑材料分类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可用于建筑的材料十分丰富。根据材料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将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分为八种类型:一、石料建筑,例如藏族的碉房,布依族石板房等。二、竹料建筑,例如傣族的竹楼、德昂族的矮脚楼等。三、木料建筑,例如纳西族的木楞房、彝族木房等。四、土料建筑,例如西北的窑洞、哈尼族的土墙土顶房等。五、草料建筑,例如朝鲜族就喜欢使用稻草作为屋顶。六、叶料建筑,例如拉祜族的竹叶房,房顶使用芭蕉叶以竹叶编织制成。七、毡料建筑,例如藏族的毡房以及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八、皮料建筑,例如:鄂伦春族的传统帐篷就以树干制成锥状的结构,外围使用树皮以及兽皮包裹。正是这些丰富的建筑材料,形成了我国多元化的传统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二、城市发展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商务建筑,质量、功能、审美、环保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企业重点关注的发展热点。这一变化,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建筑产业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但是,随着现代建筑文化的迅猛发展,却给传统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一)传统建筑的实用性减低

传统建筑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实践以及探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建筑智慧,而这些建筑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就是其突出的使用价值。但是,随着现代建筑技术以及建筑类型的发展,这些传统建筑的实用性也随之大大降低。现阶段的城市建筑,已经开始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在功能性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多元化特点,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各方面需求,为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传统建筑形式,随着现代建筑文化的兴起,使用价值已经越来越小,建筑的数量以及范围也开始不断缩减[2]。经统计,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建筑数量已经开始呈现迅猛的缩减趋势,现阶段仍然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仅仅有2000年的43%,建筑的范围更是缩减到有限的几处。这一变化,直接造成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逐渐衰落,若不及时加以保护,其最终将会走向消亡。

(二)开发不规范

现阶段,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系列性政策法规,对传统建筑的开发保护给予支持。在如此的实际情况之下,一系列以传统建筑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开始发展。例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其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已经发展成规范化的旅游经济体系。经过调查,其每年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15亿元以上。一方面,其创造了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但是,随着现代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开发不规范现象也随之体现出来。甚至在某些地区还出现了随意改建传统建筑、破坏建筑文化、恶意哄抬物价的行为。这就在极大程度上悖离了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和出发点,甚至会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起到反向的作用。

(三)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各地方政府,都已出台多方面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并在法律法规中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落实。而少数民族建筑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之中的重要部分,也纳入到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体系之中。但是,这一保护制度的构架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整体体系之上的,而对于民族建筑文化,却没有相应的专门政策法规进行落实。虽然说,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比较鲜明的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民族建筑保护制度,但其并没有形成有机的保护体系。尤其是在对破坏传统建筑文化的追责以及违法现象的执法工作方面,还存在极大的不足之处。此外,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结构建设方面,组织结构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保护资金缺乏等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困扰着建筑文化保护工作的切实落实。

(四)保护技术不足

要想对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有机的保护,除了需要有足够的政策、资金、组织条件之外,还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如此,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传统建筑文化不会因为客观或主观的原因遭到破坏[3]。并且,在传统建筑遭到破坏的时候,能够具备足够专业的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进行复原保护。例如,西藏地区的部分喇嘛塔,因年久失修,在整体结构以及细节设置方面都出现了非常大的损坏,甚至在地基的稳定性方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风险性。对此,就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对其进行复原修复,进而对其所代表的传统民族建筑文化进行保护。但是,目前我国从事传统建筑复原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紧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对建筑文化保护的客观需求。此外,在技术设备条件方面,我国当下所应用于的建筑保护设备以及技术形式较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还具有非常大差距。尤其是在技术设备方面,我国现阶段所应用的一些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以及修复的需求,这一问题,限制了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水平。虽然说,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了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在建筑保护方面的应用实践。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时间以及实践经验都存在极大的不足。这一问题,也是我国建筑保护工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的发展重点。

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策略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现代人们的需求已经从物质需求开始了向精神需求方面的转移。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重点构成部分。一方面,其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在悠久历史时期之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其具有突出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是一个民族的突出象征。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在多元化文化的剧烈冲击之下,以传统建筑为代表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对此,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文化保护单位,应该正确认识到传统建筑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之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现代化的发展观念,落实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价值

虽然说,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建筑的实用性变得越来越低,应用价值也开始不断下降。但是,其在悠久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历史文化价值,却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因此,要想更好地保护民族建筑文化,首要就是要正确认识其在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价值,以此作为开展建筑文化保护工作的最根本动力因素。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应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政府部门是开展建筑文化保护的主导力量以及决定性力量。因此,必须要保证其在建筑文化保护方面的先进性。在这一方面,可以构建科学的培训以及交流学习机制,使其不断明确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激发起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应该通过新媒体手段,加大对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宣传。例如: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知乎、移动直播平台等等,可以以这些媒体平台作为宣传途径,开展辐射性的宣传活动。快手直播平台就发起了一场“记录我的家乡”主题的直播活动。活动中对大量的民族文化进行了直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最后,可以举办大型的传统建筑保护活动,带动广大人民开展保护传统建筑的公益文化活动。如此,就能够使广大人民更好地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激发其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规范传统建筑的开发行为

现今,对传统少数民族建筑的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一些开发商对市场经济价值的过度重视,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规范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对此,要想使传统民族建筑的经济价值得以在开发的同时起到文化保护的切实效果,就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开发商的开发行为进行规范[4]。首先,应该严格强调对开发商的审核流程,重点对其开发方案、开发方向、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审核,以确保开发商的开发行为是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并且不会对传统建筑造成破坏以及歪曲。其次,应该加强开发监督力度,组建专门的开发监督机构,对相关监督部门以及监督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保证各部门监督职能的切实实现,对开发商的开发行为进行全面、动态、实时的监督,保证开发商开发行为的规范性。此外,应该加强违法执法能力以及不规范开发现象的追责制度建设。并应该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激发开发商保护传统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积极性。如此,一方面能够促进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社会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有机体现,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规范了开发商的开发行为,能够有机地达到文化保护的根本效果。

(三)健全建筑文化保护体系

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就是因为保护体系的不健全,保护资源的实际性效果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5]。对此,应该从保护制度以及保护组织两个方面着手,健全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体系。首先,在保护制度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建筑保护情况,从政策法规、法律制度、工作标准等多个方面构建健全的文化保护体系。一方面,规范各部门的建筑文化保护行为,另一方面,为保护部门的保护行为提供重要的制度指导。其次,在保护组织方面,应该构建一个专门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小组,以此对各相关保护部门进行协调调度,以保证保护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各部门的协调性,发挥更加突出的保护效果。

(四)积极引进现代保护技术

针对我国在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技术水平不足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处理。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建筑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落实其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操作能力[6]。具体的,可以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对相关建筑保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行优化提高。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引进现代化的建筑保护技术。例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等。如此,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传统建筑保护机构的专业素质,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建筑保护效果,复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其在现代社会发展环境中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非常突出的社会历史价值以及精神文明价值。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保护,对保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落实积极、科学的民族建筑文化保护措施,促进其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