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研究

2019-03-17 20:13卢世菊吴海伦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利川市民宿精准

卢世菊 吴海伦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一、引言

民宿旅游是借助于民宿开发出来的一种独特旅游产品,是一种深度休闲度假的乡村旅游。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民宿旅游是指利用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民居住宿为核心,通过挖掘民宿在乡、姓民、本土文化等特色,所构建的具有乡土文化体验特色的旅游业态[1]。相较于通常时空的民宿旅游,民族地区的民宿旅游更为突出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在我国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目前和未来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进程中,民宿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备受社会期许。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当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贫困地区应充分发挥民宿旅游惠农强村的重要功能,带动地区脱贫攻坚,民族贫困地区尤要如此。

二、精准扶贫下发展民宿旅游的意义

(一)民宿旅游突破了民族地区资源利用和环境闭塞的制约

我国民族地区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国土资源等存量丰富,但资源转化能力差,有效利用不足。而且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偏远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居住环境相对闭塞。然而,正是由于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环境闭塞等原因,使得民族地区璀璨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多样的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得以保存。一些民族贫困地区依托区域内优质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包括民宿旅游在内的旅游新业态,突破了环境闭塞、生态脆弱等方面的制约,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了民族地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民宿旅游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产业路径

整体而言,民族地区虽是民族文化的聚宝盆,自然生态资源独特,但往往在经济发展上属洼地状态。民宿旅游作为一个关联旅游行业多种要素的系统工程,可以释放其作为旅游产业应有的“集聚经济”和“涓滴效应”,除带动民宿经营户自身脱贫致富以外,还有力带动地区相关产业链的关联发展。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建始县在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民宿点的同时,配套发展千亩葡萄园、万亩牡丹园、千亩车厘子园、富硒冷水鱼基地等,让贫困群众通过民宿产业最大范围地分享产业链的发展效益。

(三)民宿旅游提升民族地区民宿业主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指出,贫困不仅仅是缺乏收入,还有能力和机会上的贫困[2]。民族地区开展民宿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水平,调动他们的发展能力。一方面,面对因民宿旅游产业链创造出来的大量创业、就业机会,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会采取措施提高民宿业主和贫困人口的服务技能,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投入,调动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民宿旅游的发展也会刺激民族地区民宿业主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扶贫、扶智与扶志,民宿旅游从业人员会因致富的吸引力自觉自愿学习相关知识,自觉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三、精准扶贫下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的实践——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属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山峦起伏,盛夏平均气温20℃左右。以土家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浓郁,优秀民歌《龙船调》唱响世界,知名景区景点有腾龙洞、大水井、鱼木寨、龙船水乡、天下第一杉等,沪渝高速、利万高速、宜万铁路和渝利铁路横贯全境。近年来,利川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喀斯特地貌资源、天然的生态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调动民族群众改造闲置农舍、升级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超1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18%[1]。

(一)利川市民宿旅游发展措施

1.政府主导,推进民宿旅游发展。利川市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农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劳务输出获得收入,脱贫压力大。2015年9月,利川市委市政府按照“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的思路,提出打造“利川民宿”,并与旅游扶贫项目深度结合,通过行政手段强势推进民宿旅游发展。一方面,把民宿旅游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从宏观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的意见》《利川市乡村民宿旅游暂行扶持办法》等。另一方面,把民宿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着力点,组织各部门结合实际给予资金和配套建设的支持,成立了由市财政局、扶贫办等十多个部门组成的民宿旅游建设指导单位,为民宿旅游建设服务。

2.立足优势,塑造民宿旅游品牌。依托优势资源,打造民宿旅游品牌,早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民宿旅游的制胜法宝。利川市充分利用夏季凉爽的气候环境和优良的生态优势,发展养生度假民宿,每年吸引武汉、重庆等地大量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同时,利川市还利用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依托城镇、辐射郊区,大力建设城郊旅游民宿带,如距城10 公里的白鹊山民宿旅游带,开发了书舍、灯歌口述博物馆、手工作坊、竹林歌场、水井集市、赶山乐园、亲耕田园、山林营地等配套游玩项目,已成为精品民宿的典型。

3.全面出击,开展民宿旅游营销。为让利川民宿旅游走出恩施,融入世界,释放民宿旅游产品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方面强大的裂变效应,利川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多形式、多渠道、宽领域高端营销。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利川市旅游形象宣传片和旅游招商宣传片,选择武汉公交、上海至成都动车、武汉市社区等载体全方位宣传利川旅游形象,通过新华网、搜狐网等数十家网站宣传精品民宿旅游路线,举办“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利川市民宿文化节”等活动,构建龙船调旅游网、龙船调微信公共平台等网络营销平台。

4.多元发展,激发民宿旅游活力。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采用以政府主导、市场带动等为主体的多元发展模式能有效地解决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品质的难题。利川市创立了“公司+民宿协会+经营户”“公司+村集体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社)+民宿+农户”等民宿旅游运营与扶贫脱贫模式,通过让贫困户提供原生态的农副产品、售卖土特产品以及直接参与就业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如今,无论是“小资风”的精品民宿,还是“原始化”的古村落民宿,都充满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二)利川市民宿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民宿运行成本偏高。一般来说,民宿的造价成本远高于普通的农家乐。虽然政府已下大力对改建民宿户、民宿村、市场主体进行了资金扶持,但毕竟政府财政补贴少,民宿建设资金缺口大。一是部分村民投资风险意识和营销能力较弱,只有在看到有回报收益才会增加投入,况且很多村民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如民宿卫生间改造每间至少要3000元,但政府补助只有1500元,一些村民便只能作罢。二是民宿旅游的市场主体也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在丽森民宿度假村调研时,他们反映,民宿建设前期投资非常大,而建成后的物料采购、市场推广、人工费用以及快速升级等方面都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审视,民宿的运行成本偏高,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会直接影响贫困人口受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利川市民宿旅游的主要配套设施是在政府部门强力推进下建设的,多为一些住宿方面的硬性要求,比如,卫生间的配置、床位的设置等,很多民宿村的配套基础设施仍然十分简陋。一是通往民宿旅游村内部的交通不便,道路狭窄弯曲;二是村寨医疗卫生机构不完善,就医环境较差;三是村寨内景点、娱乐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上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已成为利川市民宿旅游发展最大的制约条件,直接影响到利川市民宿旅游的纵深发展[3]。

3.民宿经营者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民宿旅游是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民宿的设计和运营需要体现特色化,民宿的管理和服务要在达到基本服务要求的基础上体现温度和情感。而通过访谈调研了解到,利川市民宿经营者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甚至还停留在经营农家乐的思维定式中,导致在住宿房间装饰、物品陈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缺位,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以民宿旅游助推精准扶贫发展建议

(一)打好政策保障牌,明确民宿旅游发展脱贫思路

当前,作为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无疑应将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摆在工作首位。首先,要用好用足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国家先后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民族贫困地区政府部门要紧抓国家针对特殊问题、特定地区、特定事项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的大好机遇,利用好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使其成为助推民族地区民宿产业加快壮大发展的新引擎[4]。其次,要创建优良的政策环境,鼓励吸引创新创业、回乡创业、众筹、企业等多元主体投资民宿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要结合贫困人口自身的条件、参与旅游愿望进行精准识别,采取资金入股分红、农房估价参股、直接参与就业等多元模式,让每个贫困人口在民宿旅游产业链中精准就业、精准受益。

(二)打好设施保障牌,优化民宿旅游精准扶贫硬件环境

针对民族地区发展民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的短板,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首先,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打通区域内连接城市间、乡村与城镇间、各景点间的交通网络,打通乡、镇间的“断头公路”,修复公路附属设施和完善标识标牌。其次,完善城乡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需在休闲设施、商业服务、城乡通讯、信息网络、供电供水供气、园林绿化、污水处理、乡村医疗设施等方面加强并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

(三)打好人才保障牌,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

民宿产业是民族地区推进全域旅游、加快精准脱贫的重要环节,需要一批懂经营、有情怀、高素质的民宿经营管理队伍。首先,通过集中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着力培养民宿旅游扶贫管理干部和民宿旅游致富领头人。其次,通过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项目回移等方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民族地区外出人才返乡参与民宿旅游经营管理。再次,通过扫盲教育、创业指导、乡村旅游培训、旅游服务意识教育等方式,培育民族地区居民解读和展示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能力、民宿旅游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发展民宿旅游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及对发展当地乡村经济的意义。

(四)打好特色保障牌,塑造区域民宿品牌

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同质化消费造成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和消费疲劳[5]。有鉴于此,民族地区民宿,除了要达到诸如《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 (原国家旅游局颁布)等标准所要求的那些硬件设施、软件服务等条件外,还必须突出民族民俗的特质。首先,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讲好民族文化故事,将其充分融入民宿旅游发展中。如可以将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歌舞表演、土特产品制作、手工技艺展示等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元素,与民宿经营活动深度融合。其次,区域错位发展,塑造区域民宿品牌。要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实际,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在不同区域构建不同类型的民宿群,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凸显区域品牌和共赢效应。

五、结语

实践证明,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得到全面发展,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也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旅游脱贫致富,利川市的民宿旅游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掩卷而思,站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审视民族地区的民宿旅游发展,其实质是开启了旅游扶贫发展新模式[1],必须从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内生动力、品牌塑造等方面创新发展,才能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利川市民宿精准
孪生院子民宿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你是民宿达人吗
精准扶贫二首
招商引资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利川市的调查为例
着力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基于利川市发展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利川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