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路径

2019-03-17 20:13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思政

赵 政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中华民族”是充满象征的概念,除了包含血统层面的意义外,也更多体现在文化层面上。中华民族认同是对民族共同体及对文化认知、归属意识,由此所生发的责任感及使命感。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同缔造了光辉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则是未来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迈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差异,容易受多元思潮影响,这给思政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思政课在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上,应肩负起使命感与责任感。所以,尝试利用思政课来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背景

中华民族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归属,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民族地区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大力支持,他们是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水平,将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产生示范带动作用,能激发其内生性的推动民族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民族的发展强调的是各个民族实现共同发展,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理念,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少数民族的发展主动融入到国家发展中,尤其是对中华民族认可的持久度,影响其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激发。[1]再者,自从建国后,我国已经在民族地区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各类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平等、团结及发展,构筑了新型民族关系。但是,因为民族差异性一直存在,再加上各个少数民族间文化、经济的冲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成为影响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工作,才能让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上实现宽容与理解,摈弃狭隘民族利益,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思政课对提升中华民族认同的现实意义

2014 年9月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面对文化多元化语境下,出现了新的认同、旧认同复活以及现有认同变迁的现实考验下,作出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对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从这里看出,国家已经对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引起高度重视。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方法,提高参与日常工作、生活的能力,坚定共同理想,确立科学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特别是结合时代的特点,时刻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开始从单一逐渐向多层次、多元方向转化,在认同观、价值观上存在的困惑逐渐增加,必须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中华民族认同水平,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因此,思政课对提升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三、思政课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以生为本

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传统、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生活环境造成的。为此,思政课要在坚持思政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要充分深入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充分了解其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出现的困惑及疑问,既要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普遍性,还要在个体差异方面展开深入的探究,实现教育有所指的良好教育效应。对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其在学业、社会融合、权益以及生存保障等方面实现满足的情况下,在生活需求、价值判断等方面也需要帮助。所以,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思政工作者要确立以生为本的原则,强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投入及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大学生合理诉求及合法权益,让其能获得更多自主权及空间选择,从一定层面提升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3]从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出发,将其生活、学习实际的需要以及今后的成长内在需求为教育方向,尊重其利益,并充分理解其情感,这样思政工作才能落实到位。

(二)坚持“三贴近”

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出发,将思政教育与学生需要相结合,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及生活实际,坚持“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心理),开展好情感至深、细致入微的教育,这是全面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将思政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彰显思政教育的生机及活力,让其从心理、行为上都实现统一。因此,通过思政课的正向引导,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认同,关键要注意结合其生活、学业及民族文化等特点,在全面把握教育规律及民族政策理念等基础上,从政治公平及稳定的视角,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工作。[4]与此同时,也要结合国内外经济、政治发展的规律,全面分析教育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的情况,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

四、思政课对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举措

(一)结合心理特点,从思想上增强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成长环境及各自民族传统的长期影响,存在一定的民族狭隘心理,还有敏感、自卑等诸多不良心理倾向,再加之忙于学业,这导致其心理方面存在一定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日渐显现。[5]高校要全面认识到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路径,对其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指导,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让其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避免问题的分析能力差异导致问题认识的偏差,进而带来心理困惑。学校要创建较为完善的心理预警机制,并构筑良好的心理健康咨询环境,科学指导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构筑民族交流、团结的心理。另外,做好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工作也需要尝试同民族性格相结合。一般来讲,民族性格是该民族中的大多数成员共同的、反复出现的并较为稳定的心理特质之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性格方面留有民族烙印,在性格的意志、理智特点及对现实的态度等多个方面和汉族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中华民族认同教育需要全面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格特点来进行。一是科学把握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正面引导,并做好教育工作,多宣传好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激发其自豪感及自尊心;二是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启发及分析,善于吸收及借鉴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如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才能获得实效,以期提升其民族观。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能确立为本民族发展而不断奋斗,也要尽量了解其他民族,全面认识到各个民族的地位及作用,关注本民族在国家、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确立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理念,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提高认知水平。[6]

(二)组建强大的思政教师工作队伍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强大的思政教师工作队伍,他们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障,建立强大的业务素养高的教师工作队伍,这是开展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科学保障。思政教师队伍开展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工作,要注重实效性。具体来讲,要真心热爱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工作,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现状;具有知识基础,这样就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并能充分了解党及国家的民族政策等,具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民族政策,分析及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也要掌握民族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既要熟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史,也要知晓中华民族形成及发展历史,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更宽的知识面,更好的理论与政治素养,提高政策水准。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组织及实施者,也是少数民族知识的传播及政策的宣传者,要注重展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达到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实际效果,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推动其实现健康成长,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7]

(三)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全面彰显党团等组织作用

首先,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在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内容上,要突出开发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开发好革命文化资源,注重开发好各领域内的当代精神资源,并逐渐渗透至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用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现实中。当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突出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化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心理健康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精神需求,实现排忧解难。与此同时,全面认识并尊重广大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生活及心理上给予全面的关怀。当然,也可以积极尝试增加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制订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教学计划,防止出现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分化”,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并全面理解党的政策,进而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水平。[8]

其次,全面彰显党团等组织作用。高校党团组织处在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前沿,是学校党政工作的基础。党团组织的活动是进行组织、思想、作风及纪律建设的方式,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路径。要全面发挥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并强调党建带动团建,将强化团的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建立反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强大防线。要全面发挥党员及学生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配合教师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对宗教活动的监督,全面抵制宗教渗透,推动民族团结,全面维护好社会稳定,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四)提高多元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不同民族的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在文化层面存在共性与特性。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尊重并保护师生间各类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元校园文化,了解民族与民族间、自己与他人间的情况,形成共同参与意识,消解因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及冲突,强化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同意识。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或者使用双语开展沟通,这更容易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需要以及情感交流需要,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与此同时,也要大力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汉语交流能力,这不仅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也能满足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现实需要。

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有助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思政课对提升中华民族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为此,在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以生为本”“三贴近”等原则基础上,通过思政课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实效,不仅要结合心理特点,从思想上增强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意识,组建强大的思政教师工作队伍,也要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全面彰显党团等组织作用,提高多元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进而为国家建设、民族地区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