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影响

2019-03-18 18:24刘媛媛陈娜娜朱红燕王洁
贵州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股骨髋关节外科

刘媛媛 陈娜娜 朱红燕 王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骨科,江苏 高邮 225600)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与骨质疏松症有较大相关性,可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围术期骨折患者中可有效降低其应激反应,减少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术后康复[2-3]。本研究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以探讨其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10例病例资料,将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组男19例,女36例;年龄62~75岁,平均(68.04±3.51)岁;骨折部位:左侧24例,右侧31例。对照组男20例,女35例;年龄61~75岁,平均(68.02±3.56)岁;骨折部位:左侧26例,右侧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纳入标准:(1)均接受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治疗;(2)无认知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3)骨折AO分型为A1、A2型。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内科疾患者;(2)合并其他损伤及骨折患者;(3)伴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法:(1)入院宣教,通过采用宣传手册、多媒体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特点、治疗过程、术后康复训练相关知识,增强患者信心。(2)术前准备,要求患者戒烟、戒酒,监测与控制血糖、血压水平,同时维持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术前6 h禁止饮食,术前2 h口服10%葡萄糖溶液200 mL。(3)术中护理,手术室温度保持28 ℃,对患者非术区采取有效保暖措施,对冲洗液及输注液体进行适当加温,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4)术后镇痛,术后给予患者口服0.2 g昔布胶囊,1次/d,共服用1~2周。(5)康复计划,术后当日在手术切口处持续冰敷6 h,并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踝泵运动等长收缩运动,10个/次,3次/d,术后1~2 d继续进行股四头肌、踝泵运动等长收缩运动,20个/次,5次/d,术后3~5 d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练习,30~50 min/次,2次/d,术后6~10 d开始要求患者进行适当的髋部周围肌肉力量练习,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在助行器保护下进行20%体重站立,10 min/次,2~3次/d,术后11~14 d开始逐渐增加患者站立时间及患肢负重重量,并在每次完成后对伤侧髋关节周围冰敷20 min。(6)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定期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随访。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下地负重时间。护理2周后采用Harris评分法[4]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对比,总分为100分,共包含优(>90分)、良(80~90分)、可(70~79分)、差(<70分)四个等级。分别于术后1 d、术后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疼痛程度与分值成正比。统计并比较两组并发症(恶心、呕吐、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及呼吸系统感染)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术后下地负重时间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地负重时间为(9.32±1.64)d,短于对照组的(13.57±2.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9,P=0.000)。

2.2髋关节功能 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定,优15例,良22例,可11例,差7例;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定,优34例,良18例,可3例。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疼痛程度 对照组疼痛程度评分术后1 d(7.53±0.84)分,术后2周(4.17±0.95)分;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术后1 d(7.49±0.86)分,术后2周(2.03±0.68)分。与术后1d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周疼痛程度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并发症 对照组恶心4例,呕吐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泌尿、呼吸系统感染2例,总发生率29.09%。观察组恶心2例,呕吐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总发生率9.0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在损伤后转子区将出现肿胀、瘀血斑、下肢活动受限等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疼痛感[6]。手术治疗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但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性较大,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通过与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手段相结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进行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其术后康复进程,进而使临床治疗效果得以全面提升[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时与术后1 d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周疼痛程度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缩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下地负重时间、缓解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均可产生良好的应用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促进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的好转。本研究所采用的快速康复外科理论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处理及康复计划等多项内容,其中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特点、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帮助患者消除心中疑虑,同时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且积极做好各种合并症的处理,使患者机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将有效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手术过程中合理控制室内温度,注意对非术区的保暖可使患者身心均处于舒适状态,对冲洗液及输注液体进行适当加温并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确保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术后在必要时对患者采取药物镇痛方式可帮助其减少应激反应,并以平和心态面对后期康复治疗及护理;此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强度不一的康复计划可促进其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对临床疗效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术后采用电话随访方式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患者出院后康复情况,并使康复进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从而有效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8]。

猜你喜欢
股骨髋关节外科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