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渠道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03-18 02:14孙磊
黑河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核心素养

孙磊

[摘要]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多种渠道;探究教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有研究者将这十个核心概念认同为数学学科需要发展的十个核心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学生的具体学习,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探究问题为载体,形成一定的数学综合素质。

一、在生活中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结合的,生活中的数学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认数1—10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字的具体化,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请大家观察找一找,在教室里哪些事物可以用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学生们兴致勃勃仔细观察,在汇报时积极踊跃,有的说教室里有8盏灯,有的说教室里有1位老师,有的说教室里有2扇门,有5个窗户,有的说班级同学分成了6组。不管学生发现的事物是多是少,只要他们善于发现并积极表达就说明他们对数学已经产生了兴趣。为了实现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我为学生设计了多个环节:如用认识的数字表示课间游戏内容,用认识的数字表示家里的物品,用认识的数字表示上学路上看到的事物。这样安排使得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相关联,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有效地完成了知识从学校到家庭、到身边的融合过程。

二、在实践中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来看,需要学生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生活实际,而还原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得具体抽象的公式原理变得生动有实际意义。这种探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要观察、分析、动脑和动手,这样,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的素养得以锻炼和养成。

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图形的位置、测量等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绘制校园平面图”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图中的东南西北、比例尺的计算等,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如何确定?如何在图纸上确定每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学生会利用比例尺计算,然而校园平面图选用多大的比例尺最合适?具体测量时需要测量哪些长度?学生在这项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以往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大不相同,很难靠移植数学题型去解决,靠的是独立思考再创造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所需要的。这样的探究使得学习变成了生活,探究更加有意义有价值。学生需要更多这样的问题,教学也需要从知识题型记忆教学走向解决探究真问题的能力教学,再走向改变思维的智慧教学。

三、在体验中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另一条途径,现阶段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问题的提炼,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历程,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动手实践和小组交流探究,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在讲授认识平面图形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这一教学目标,我和学生们一起准备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立体图形的包装盒,课上我把全班分成8个组,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动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问:你能把你摸的这个面画在纸上吗?怎样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见解,这个环节虽然小但它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了方法和空间。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操作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学生一定会思考:我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能达到什么目的?怎样才能让别人听明白并且认同?学生的外在操作和内部思维在同时活动,并且有效结合,内部思维转换为直观的操作然后再转换为外在语言,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这时学生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谓一举多得,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四、在推理中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可能是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可能是不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数学知识的整理多数选择演绎推理,而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相辅相成,合理使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推理的方式来教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在“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教学“小数的加法”时,教师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不难列出算式6.45+4.29=,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大约花去10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数学家的故事》6元多,加上《童话选》4元多,肯定得10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数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10元7角4分的解释,这些解释是多种多样的:6.45元+4.29元,6元与4元合起来是10元,4角和2角合起来是6角,5分和9分合起来是14分也就是1角4分,加在一起就是10元7角4分;6.45元、4.29元都转化成分就是645分和429分,合起来是1074分,化成元就是10.74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相同位数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五、在文化中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化育人潜移默化,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既能美化学生的心灵,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要充分合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校园的文化建设,看看绿树成荫、静谧雅致的校园环境,欣赏文化宣传墙,观看每期的手抄报展,参观舞蹈室、活动室、实验室和图书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沟通、交流与合作的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丰富的校园文化成为培育学生生态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在班队会上,我让学生了解兆麟小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红色兆麟特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号召力,体会代代传承的红色兆麟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今天我以兆麟为荣,明天兆麟以我为荣”的教育效果。利用中华民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展示地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逐步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存在,尊重区域文化的差异,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道理,体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价值觀。

数学素养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做为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不仅是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和一种思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马云鹏.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2]王军旗. 让传统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和谐发展[J].魅力中国, 2017,(37).

[3]李志远.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4,(07).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核心素养
浅析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误区
例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