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张网而渔

2019-03-18 12:01王丽芳
关键词:叶圣陶古诗词方法

王丽芳

【摘 要】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驱,他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想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强化基本技能打基础,二是学会学习方法上台阶,三是放开手脚大胆探索,让语文课堂邂逅精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蕴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科学地总结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经验。要想实现“不教”,首先必须确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然后是根据学生们的天性特点,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实践,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做事与做人,实现学习方法的突围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授之以渔,为“不教”打好基础

所谓的“不教”,并不是真正的“不教”,而是在“教”的基础上,达到更高一个层次的“教”。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也是实现“不教”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授之以鱼”,用鱼之美味来唤醒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用兴趣这把钥匙打开语文学习之门,也就找到了“不教”的根源。

比如在教学王宜振的现代诗歌《秋天》一课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孩子们准备一条“鱼”,也就是创设一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特点的、能够吸引他们眼球、集中他们注意的情境,让他们先闻到“鱼”的鲜美,从而激起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诗中描绘的秋天的景物——“秋天的太阳”“秋天的田野”“稻穗儿”“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黄叶”等以视频、音乐、文字等形式呈现在课堂上,把秋天打扮的丰富而多彩,用色彩和景物来吸引他们的眼睛,用音乐和朗诵来唤醒他们的耳朵,用生动而美好的情境来带给他们美的体验,如临其境,情景交融,课堂自然就会妙趣横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也会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兴趣神经一旦被拨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随之高涨,作为教师只要做好引导者即可,引导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教”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授之以渔,为“不教”探寻路径

古人说,“授之以魚,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一饭之需”当然必不可少,“终身受益”却更为重要。先授之以鱼,让先生们首先学会“怎么吃鱼”,尝到“鱼的美味”,然后才是“授之以渔”,教会他们捕鱼的方法,培养他们捕获更多“鱼”的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也就找到了实现“不教”的捷径。

比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古诗时,就可以把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做一个梳理和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掌握一般的古诗词学习规律,也就是“授之以渔”。对于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古诗词与他们有着时间和经验上的巨大落差,古人的生活状况、表达方式都成为学习古诗词的障碍。因此,学习古诗词一般需要经历四个步骤,以《望洞庭》为例,那就是先解、后读、再背、再悟。解,就是在学习一首古诗词的时候,首先要破题,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让学生掌握刘禹锡的基本情况;读,是通过诵读来体验古诗词的韵律感和诗中营造的意境,无论“湖光”还是“秋月”,无论“银盘”还是“青螺”,通过一遍遍地读,来品咂字里行间诗人的情感;背,就是在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增进对情境的体验;悟,就是走进诗歌意境,与作者进行对话,实现共鸣。通过这四步走,学生就能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慢慢就会熟悉和掌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技巧,也就是“授之以渔”,就好比给了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就能够更自由、更深入、更高效地学习。

三、张网而渔,为“不教”收获快乐

无论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抑或不教,都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当我们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了他们的学习方法,然后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放手,用“不教”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求知空间和更充裕的探究时间,让他们尽情扬帆知识的海洋,张网而渔,必然会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个剧本,最简单也是最正确的教学方法就是把课堂变成一个舞台,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充分展示才华,让他们尽情去演。教师只做一个观众,为他们的精彩而鼓掌,也为他们的失误而嘘声。为了让学生能演出水平、演出精彩,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四名同学,一个负责导语和旁白,另外三个人分别扮演公仪休、子明和管家。然后围绕“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又拒收鲤鱼呢?”“公仪休是怎么拒收礼物的?为什么?”等问题,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来表演,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每一个角色的理解。表演结束,组织全班同学对每一组的表演水平进行表决和点评,并说出原因。通过表演和点评,展开他们的想象,展示他们的才华,课堂就会变得快乐。

好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根据他们的特点大胆放手,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张网而渔,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自由学习、去自主探究,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有更多笑声、更多收获。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显然,“教”是手段,“不教”才是目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是为了不教”思想下建构学导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许桂花.试论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1)

【2】徐龙年.语言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猜你喜欢
叶圣陶古诗词方法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猜诗词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