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初探

2019-03-18 11:48梅杰军
教育·学习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化学教学教育

梅杰军

摘要: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化学学科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化学教学 人文精神 教育

化学课程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所以,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化学学科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也越来也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和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这样的学科教学,最终才会使赋予人文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一同实现。

二、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显示了相对其他自然学科独具的优势。下边就高中化学新教材,谈一下在教学过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1.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把老教材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2.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化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重要的黑色金属材料──钢铁”时,可以结合前边学过的“高炉炼铁”,简说钢的冶炼过程是:将铁矿石用焦炭做还原剂在高温条件下反应,首先炼得有一定含炭量的生铁;生铁如果再用氧化剂去氧化其中的碳,使含炭量进一步降低并增加硅、锰等元素,就会炼得比生铁机械性能还好的普通钢;普通钢如果再加入铬、镍等元素,就又会炼得抗腐蚀性能强的不锈钢。当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怎么解释?它有什么人生寓意?经过简短的发言,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營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人。诸如此类,只要我们教师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在教学中的时时处处找到人文教精神教育的材料和契机。

3.发挥教材“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身边的化学”等栏目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化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

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身边的化学”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如“资料卡片:一些化学元素的发现”谈到法国化学家佩丽1939年研究发现一种新元素后,将其取名为钫(Fr),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法兰西。科学家的这种爱国情怀令人感动,由此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耳熟能详的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发现钋和镭元素的波兰科学家居里夫妇,而居里夫人执着科学、孜孜以求、奉献一生的故事更令人荡气回肠。诸如此类的德育素材无疑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还有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一方面反映的是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化学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界”;一方面反映的是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成就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免遭破坏,形成“化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的哲理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4.重视挖掘化学课程中化学美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真善美情操

审美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实在化学学科中也有它的美学、哲学内容。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真”与“美”相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无不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形式美正是元素递变规律的“真”使然;又如“酚酞遇碱显红色”这一化学反应的“真”用于制作喷泉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悦感,如果用于巫术骗人“捉鬼治病”就会使人产生“恶”的愤慨。因此,科学的“真”与“美”和“善”自有其辩证统一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并利用这些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美的特征与规律来分析和理解化学问题,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5.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或分组合作动手实践以及在与社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方法、陶冶性情,达到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整合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不仅设置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栏目,而且针对“习题”作用的单一性,增加了大量的 “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新题型。有关内容丰富多彩:小到原子半径相对大小模型的绘制,大到一个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试验过程、记录报告等。这反映的是一种课程理念的转变──“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对此忽视。相反,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条件(如我们邻近大型工矿企业)还可布置一些课本以外的接触社会的“动手实践”活动。如市售食盐中的碘的检验、社区自来水的成分调查、参观铅锌矿、化工厂,了解金属冶炼和化肥生产过程中要用到哪些化学物质及这些物质对环境是否有害、冶炼成品和化肥产品及其应用报告等。这些社会活动,有些看起来“大”、“难”,学生提交上来的报告也许幼稚甚至有错误,但这些活动过程却无疑是“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身的认识,增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思阳,浅谈化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J],时代教育,2008,3.

[2]于广威,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J],中国校外教育,2009,2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化学教学教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