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2019-03-18 11:50赵宏伟邹德堂孙健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作物

赵宏伟 邹德堂 孙健

摘要:在明确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东北农业大学作物专业硕士培养实际,对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师资队伍为前提、课程改革为基础、专业实践为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作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113-03

自2009年以来,随着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培养学术型硕士逐步转为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并最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专业硕士的培养长期以来主要以在职人员为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起步较晚,大多还沿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极为关键。本文在分析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农业大学作物专业硕士培养实际,构建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急需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专门技术人才的要求呈现出高层次的特点。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社会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造就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专业硕士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专业硕士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和保障。

2.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改革是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明显不同,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1],专业硕士的培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培养过程中更应注重实践环节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提升。长期以来,我国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科研实践上,而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术型硕士差别较大,迫切要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全过程,探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培养要求,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3.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改革是创新培养理念、构建培养模式的需要。虽然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大多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特点,创新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要根据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创新培养理念。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术型硕士明显不同,树立以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作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长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为构建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提升专业硕士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完整的實践教学计划、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保障措施,实践教学应贯穿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特色不鲜明,多数专业制订的教学计划与学术型硕士或者非全日制专业硕士雷同,或者稍有改动,没有形成一个与学术型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不同的特色鲜明而又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课程设置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占比例偏

低[2],影响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2)缺乏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课程,影响了实习效果,限制了实践能力的提升。(3)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承担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不够高,专职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基地难以满足需要,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

2.实践教学平台不配套。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学术型硕士教学平台更多的是依赖于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着重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全日制专业硕士既要求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又要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多数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平台更多依赖于校内科研平台和实验平台,学生的实践教学还是以校内为主,缺少与之配套的校外平台——实验实训基地,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机制还不够健全,限制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3]。

3.师资水平欠缺。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需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在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师资配备上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任课教师实践能力和水平欠缺,制约了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2)校内导师实践能力不足,对学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4]。(3)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

4.培养年限短。专业硕士的培养年限为两年,大部分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课程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5],仅课程教学就用去一年的时间,期间还要安排学位论文的实施和撰写,最后第四学期主要进行毕业答辩和找工作,时间特别紧张,实习实践的时间有限,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

三、作物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物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作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广博的相关知识,又要具有指导作物生产实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为作物生产、推广与管理等领域服务,因此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应用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强化专业素质和实践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于1948年建立,从1978年以来一直是作物学研究生的培养基地之一,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专业硕士,至今已培养了600名,为专业硕士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所招收的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有90%以上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其中还有近20%的学生存在跨专业现象,除了实践经验缺乏之外,部分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另外,由于作物生长周期的问题,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一个完整的作物生长季安排学位论文实施,使得实践教学的时间更加难以保障。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针对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师资队伍为前提,课程改革为基础,专业实践为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

1.明确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目标定位。专业硕士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人才。东北农业大学根据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的培养特点,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明确目标定位。以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产学研结合,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能在农业等部门或单位从事与作物生产有关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根据目标定位,强化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针对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培养要求,东北农业大学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硕士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6]。

(1)选派青年教师出国深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2)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作物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严格遴选校外导师,增加一批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导师队伍。(4)组织成立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指导小组,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小组成员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以及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学生学位论文的设计、开题、实施过程以及答辩的指导和把关,在学位论文实施过程中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有效地保障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东北农业大学全日制作物专业硕士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重视专业基础的同时,做好两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1)提高实践性强的课程比例,开设了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农业技术推广、病虫草害防治等课程,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2)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水平。(3)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增强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既夯实了专业基础,又提高了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

4.强化专业实践的中心地位。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要求专业实践不仅在时间上要有保证,而且在质量上更要得到保证。针对作物专业实践性的特点,东北农业大学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践的中心地位,做到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相互衔接和相互结合,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的全程。(1)实践教学不断线。在两年培养的过程中,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主要是课程实践,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結合学位论文进行科研实践,第四学期进行实习和生产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和生产实践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从而提高了实践能力。(2)学位论文选题着力解决作物生产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位论文设计、实施和撰写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提升了解决作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大力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是专业实践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也是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的重要基础[7]。东北农业大学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和科研平台,积极拓宽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8]和实践教学基地(现有1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2个校外产学研合作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东北农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共建的“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于2016年入选首届“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示范基地”,成立专业硕士指导小组,共同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生可以在基地完成毕业论文和实践实训。毕业论文选题围绕基地承担的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途径,从而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切实提高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研[2009]1号.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9.

[2]严军,王良桂,陈继阳.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1+2+3”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教育,2016,(1):21-24.

[3]翁水平.全日制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1):69-70.

[4]杜国栋,宣景宏,吕德国,等.全日制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6,(4):118-120.

[5]卢其威,王聪.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58-59.

[6]章轶斐,贠小琴,田呈明,等.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7,(2):39-42.

[7]姜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6,(3):104-106.

[8]朱景福,谢秋菊,高军,等.“六位一体”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6,(10):116-120.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作物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The Crop Journal 作物学报(英文版) (Started in 2013, Bimonthly)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