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初探

2019-03-18 11:50戴继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戴继东

摘要: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每年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阵地,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输送各类技能人才,因此要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实习实训的课程中,这样才能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261-0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但有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职业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会较为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填报专业前对其有一定的认识,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方向合理的选择专业,职业院校合理的对课程进行改革,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样才能前后贯通,培养出“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二、加强初高中阶段对职业的了解

“工匠精神”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工匠是指有着一项专业技艺的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工匠精神合起来就是“有着一项专业技艺的人,具有淡薄名利、不受干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状态”。笔者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不受外界的干扰,完全沉静在工作中。笔者觉得要做到这一点那么所从事的工作一定是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限热爱、无比钟情,才能为这种孜孜不断的追求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

中国的教育在初高中阶段是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对职业的了解,缺乏在步入职业院校前对职业的基本认识,因为衡量初高中学校好坏的标准往往是升学率的高低和考入本科的人数。数、理、化等考试科目毋庸置疑地变成了重点,忽略了开设职业生涯类课程的必要性,也忽略了有相当大比重的学生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这样就导致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多是班主任或家人、朋友的推荐。中国青年报社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在对36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多达61.5%的人认为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中,大部分学生对高校和专业不太了解,其中15.3%的人表示很不了解,仅3.6%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这样进入职业院校后学生往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从而缺乏学习动机,导致学习厌倦,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读书,沉迷网络,而且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不愿意长时间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有的甚至一出校门就不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样的学生要培养出“工匠精神”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在人生最宝贵的三年间里,学生自己投入青春,家庭投入金钱,学校投入资源,国家进行帮扶,最后进入社会从新来过,这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能只靠职业院校一方的努力和培养,而是在学生初高中时期就要开始相关的教育和引导。

三、加强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有了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接下来职业院校就要在教学模式和课程上进行改革。“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和向企业“接单”的方式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来设计教学内容,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出真实的零件为项目载体,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订单要求的工作任务,教师按照企业产品制造的规范流程和管理模式组织实施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采取“真实的项目,师生协同操作”的教学形式,以实际生产中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做”合一的“实战式”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了“真环境,真设备,真岗位,真产品”的“四真”实境育人环境,在完成真实产品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并引入企业生产现场6S管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认真敬业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从传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到主动的去探究新方法、新技能、新技术,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对学生的考核时,完成一项任务不能再以“合不合格”做标准,而是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首先要有专业扎实、能文能武且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要通过教师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然而教师的问题是职业教育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职业院校匮乏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践锻炼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在職阶段又缺乏专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兼职教师是优化教师队伍和双师结构的重要举措,但兼职教师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教学的训练,在教育教学方面效果不是很理想,尤其表现在教学设计、组织、方法、管理、交往等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导致兼职教师的力量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及工匠精神的培育。想要解决实习实训教学的师资问题需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1)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这些企业里来的技能大师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可在与名师学习、交流技艺的过程中,传承到优良的工作品质。但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信息技术方面能力不足,这就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只有加强专项的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保证教学质量。(2)加强对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专任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但往往没有足够的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了解,且专业能力不强,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只有通过到企业的工作岗位一线掌握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胜任“工匠之师”的工作。(3)要制定长效的培训和考核办法。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一次性”的培训根本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训不能是喊口号、走过场,应当形成长效的培训与考核办法,这样才能使专业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

五、结语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工匠精神”的提出意味着“工匠精神”被决策者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旨在为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实现产业转型。缺少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制约中国制造业的原因之一。我们只有拥有大批能支撑起制造强国的大国工匠,才能实现这一战略性的目标。而工匠的培养除了学校和企业的努力,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在制度层面让工匠们受人敬重,体面工作,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3]重莲.中联重科: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J].中国品牌,2015.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