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的桥梁工程专业课程优化改革

2019-03-18 11:49王凌波张煜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移动终端微信平台桥梁工程

王凌波 张煜敏

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在飞速发展的智能化社会中迅速成长,智能手机、智能平板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率很高,微信的使用率更是高达100%。如何将学生手中的移动终端变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利器,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多年教育工作经验,讨论基于移动终端的桥梁工程专业课程优化改革方案,并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进行应用。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平台”教育模式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团队协作、知识搜索、开拓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移动终端;微信平台;桥梁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110-04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公路交通原先紧张、制约状况实现全面改善的关键时期。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命脉,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和对外形象的集中展示。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想。其中,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是“一带一路”合作重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建的港珠澳大桥、鴨池河大桥、虎门二桥举世瞩目,工程建设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创新技术之强,居世界之首,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桥梁建造大国”。

“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既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教育之本,高等院校应把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社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目标,促进工程技术型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桥梁工程专业隶属于工程类学科,桥梁工程毕业生是今后我国公路建设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迅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桥梁专业毕业生是切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根本。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及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培养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社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发展任务。因此,创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及思路进行改革已成为现代高校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微时代”发展现状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图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互联网教育也应运而生。

自2011年起,各大学校的国际网络课程已经通过主要门户网站风暴式地登陆了大陆。2014年5月,全球最大的中文MOOC平台由教育部推出,体现碎片化的学习特点。搜狐网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图2),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巨大,中小学在线教育、在线职业教育、高等学历在线教育等细分领域成为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人们对网络教育的适应度越来越高。

互联网教育一方面改善了传统教育行业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服务业、电子产业等行业的发展。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检索结果(图3)可知,2013年至今,学者们对“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关注度呈直线上升趋势,研究进入热潮。基于3G、4G技术的移动学习网络平台,具有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地点流动化的优势,可帮助学习者利用手机终端设备或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自主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互联网经济下基于移动终端的远程教育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移动教育的潜在能量还有待于深度开发与应用。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除了可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以外,也提供可进行二次开发的公众平台,塑造个性化、专业化的商业、文化、教育空间。据《2016年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3月,微信活跃用户数量已接近10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社交网络成为第二大新闻渠道,渗透率超过电脑和电视。随着微信的发展,关于微信的教育类文章也自2013年起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图4),人们对移动通信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视。

据进一步调查可知(图5),国内目前所有关于微信的教育类研究文献中,高等教育类占总比重的29%,而微信平台的开发多用于英语、文学、医学、电子类课程及学校思想管理与政策的推送,极少有关于工科学校专业课程的应用实例。

“微时代”已然到来,借助微信平台进行的“微文化”、“微交流”、“微生活”、“微学习”、“微研讨”等微媒体已走向每一个人,贯穿每一位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不断更新着大学生的文化理念。建设基于微信平台的“微学习”,将“微交流”、“微研讨”等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将传统的被动式教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教育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于移动终端的线上平台建设

远程教育的优势是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由学生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直接保存和收藏重难点授课内容,巩固知识要点。课堂教育的优势是教师和学生有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的交流,教师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程度,然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把控授课节奏。学生能从教师的语音、语速、眼神、动作中受到情绪的感染,近距离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

桥梁工程专业课程可借助微信平台建立网上课程库,推广班级化学习管理模式,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库,帮助教师更好地监管学生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我测评。通过整个教学周期的内容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学习程度,学会自我总结,主动进行人格及学术的自我完善与提升。

任课教师根据授课进度在微信平台发布预习及复习任务,对于教学中的重、难、易错考点,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反复观看,巩固教学效果。

三、基于移动终端的课程优化改革

教师在新型教学过程中需保持線上和线下课堂教学的均衡性,提升教师融合教学的能力。在“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新型教育模式下,教师以“专家”和“引路人”的身份替代传统教学中“主宰”和“监护人”的身份,由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研究者。

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课后复习—考前串讲—考前自测”的新型呈现方式。课堂内容由知识讲解传授变为问题讨论研究。技术应用由内容展示变为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的工具。评价方式由传统的期末纸质测试变为计入日常“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过程的多角度、多方式的多元评价模式。

依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图6),采用课堂听讲、线上阅读、微课演示、定期讨论和轮流报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目的,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章授课内容结束后,在微信平台同步上传本章的结构知识框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提供复习思路。考前进行全书串讲,同步在移动平台上发布自测题库,由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完成自我测评,后台收集反馈信息。同时,定期开展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线上资源与授课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总结的能力。

四、基于移动终端的综合评价模式

当前普遍采用的单一化的卷面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掌握能力,已不能满足多元化教学要求的需求,因此在大力推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也应对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笔者采用线上测试、卷面考试(包含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小组讨论、主题讲解的综合打分策略,反映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拓展材料的运用程度及团队协作和临场反应能力,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图7)。

(一)线上测试

任课教师以问卷的形式在微信平台对预习、复习及课堂已授内容进行线上定期测验,借助第三方微信小程序实现学生手机移动端答题、线上自动批改,统计每次测验成绩分布规律,建立错误率高发典型题库。

(二)卷面考试

传统考卷主要关注对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的考察,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重点集中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新型的“双试卷”主要关注学生对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及其在专业领域内的拓展应用能力,重点集中在学生对学科内相关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期中、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和开卷开始相结合的“双试卷”形式进行考核,分两张卷子进行。考试时间共2小时,前60分钟对第一张问卷实行闭卷考试,重点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基础知识的掌握。后60分钟对第二张问卷实行开卷考试,可使用学生所带纸质、电子资料参阅解答,重点考察学生的资料搜索、拓展能力及对综合知识的运用情况。全程在教室放置wifi屏蔽设备,防止抄袭。

(三)小组讨论

选取时事热点中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内容,设置讨论课。让学生观看视频、动画等工程资料后,提出拟解决科学问题,就近分组。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间讨论,老师引导形成最终结论,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随机听取各小组的讨论过程,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个人表现逐一打分。

(四)主题讲解

任课教师拟定特定专题,由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小组抽取主题,经团队合作在课下调研、整理、讨论、制作PPT,课上充当老师角色向全班师生讲解,并接受全班师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解惑,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多媒体应用、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任课教师根据该团队成员的具体分工及完成情况,为学生们逐一打分。

五、“微平台”教育模式和传统教学效果对比

为了对比两种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四个参与同样课程的班级分为两组,两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两个班采用“微平台”教育模式,教学周期结束后,对四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结合期中、期末考试情况统计学生的学习接纳程度。

本次问卷调查的总人数是120人,涉及桥梁工程专业中同时学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四个班。通过多项选择模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愿意通过课本、PPT听讲方式学习的学生占5%,愿意参加小组讨论并进行演讲的学生占15%,愿意参加模拟辩论、模拟学术会议对实际工程案例讨论而促进学习的占37.5%,希望增加开卷考试比例的学生占60.8%,希望采用线上教学并增加工程视频、Flash动画辅助教学的学生高达75%。

由此可见,生于1994—2000年的本科学生沉浸在数码时代的熏陶下,对多媒体工具使用娴熟,普遍对“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缺乏兴趣。同时,这一代学生更注重自我表达,关注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应积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更多地使用手机移动终端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来。

综上所述,我校实施桥梁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微时代”背景下,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结合移动终端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式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从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变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运用到《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平台”教育模式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团队协作、知识搜索、开拓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桥梁工程建设、管理、科研以及学术交流的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峥,赵袁军,徐琪.互联网经济下基于移动端APP的远程教育产业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03):19-24.

[2]彭艺娟.“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J].成人教育,2016,36(05):78-80.

[3]李玲.教育APP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7.

[4]汤跃明,付晓丽,卜彩丽.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07):36-43,80.

[5]曹赛.现代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模式与系统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6]刘硕.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J].亚太教育,2016,(29):28-30.

[7]曹赛,汤会琳.移动技术支撑的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构建与管理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1):85-88.

[8]方慧.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从差异到融合——特征分析及路径形成[J].中国远程教育,2015,(10):37-43,49.

猜你喜欢
移动终端微信平台桥梁工程
手机APP在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基于MicroStation的桥梁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应用
桥梁工程中钻孔桩施工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