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铁道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9-03-18 11:49段晓峰韩峰王保成李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新工科

段晓峰 韩峰 王保成 李斌

摘要:我校铁道工程专业的建设,适逢“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发展良机,同时也面临“新工科”背景人才培养标准大幅提高的压力。专业课程设置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中介,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依托既有设施和师资,凝练特色。本文从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入手,细化梳理设计课程内容,以能力递进模式构建实践模块,逐步深化教学效果,使学生最终获得解决现代大型复杂系统工程的能力,从而获得长足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铁道工程;课程设置;能力递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210-02

大学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知識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铁道工程专业是我国近代实业兴国理念下的特定历史产物。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我国最初的工科教育就是准备为铁路交通培养人才,以“各铁路需用人才情形以定学科内容”。1896年,山海关铁路学堂作为近代工科教育先驱,主要培养铁路方面的建设人才,当时报纸称“其堂规周密,寓意遥深,专习铁路工程,不杂别艺”[1]。历经百余年,铁路行业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起伏,铁道工程学科发展亦面临着学术指导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及内容等一系列的调整,以适应现代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对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的挑战。“新工科”背景[2]下的铁道工程专业建设,将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是通过教育使其掌握基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育。

一、我校铁道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学科课程设置系统性较好,但因历史传承和地域原因,加之现有课程设置脱胎于“大土木”模式,课程设置侧重点不明显,我校铁工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区域性服务特色未能得以良好传承和体现,趋同的课程设置导致和行业兄弟院校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而且,教学进程安排有些生硬,教学过程灵活性不足,加之教学内容学科融合性滞后现场需求,实习基地落地难等原因,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如何应对“新工科”背景下带来的行业快速发展需求,使人才培养质量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又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长足的职业发展空间,就必须在铁工丰富的专业内容与有限课时之间进行调和,科学安排教学进程,以人为本,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措施

1.凝练特色,确定能力培养目标。铁工专业伴随我校1958年建立至今,是一个传统的特色专业。我校因地处西北,生源多来自陕甘宁地区,其就业去向基本在西北五省,而对应的铁路单位主要为工程局和铁路局。铁路设计院因地域和就业门槛限制,学生就业人数极少。据2017届土木铁工方向毕业生就业统计,33%的就业线路养护维修单位,43%的就业施工单位,近5年数据统计结果均表明,我校铁工方向学生四分之三就业于施工与运营单位。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服务施工和运营为基调,加强基本实践理论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务实”,兼具开拓职业格局,鼓励创新。

2.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发展中优化师资配置。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课程为中介展开的。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3]。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在继承的同时应积极融合新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的铁路选线设计、轨道工程、路基工程三大专业基石的基础上,需要对课程体系构架做出学科融合性调整,不仅有土建类的线、桥、隧,还应积极纳入机车车辆、运输组织及工程经济等大类基本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相对来说,涵盖了铁工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部分,便于学生跳出单一土建思路,提升专业认知水平。但有限的专业课学时,无法满足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需求,目前的课程设置只有土建工程类的基本内容,很难覆盖到上述课程设置内容。同时,又急于追赶新技术,增添了高速铁路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等单独课程,课程门类多,越发显得宝贵的课时捉襟见肘,因此必须进行内容整合。可在铁路选线设计、轨道、路基课程中,以技术纵向线为主导,添加进高铁和城轨的内容,这样既有了知识内的传承特性,又跟进了新技术发展,触类旁通,对学生的思维启发是一个极大的提升。对应的机车车辆、运营管理内容,则可完全利用实践环节来解决。比如,增开车站课程设计,在实习环节增加机车车辆专题讲座、铁路运输专题讲座、区域经济专题讲座,并尽可能到现场单位实操轮岗实习。这种跨学科融合对学生理解铁路设计有着极好的系统性提升功效。同时,在既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最好增加工程经济计算内容,物化铁路投资,为拓展职业格局由技术层面提升至经济层面做好准备。这对于既有师资是一个挑战,需要跳出安逸的教学现状积极融合各种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明晰教师梯队专业分工,术有专攻,争取拉通专业知识纵横贯线。科学构建和既有师资、设施、区域服务特性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将我校铁工专业底蕴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新工科背景下的积极调整,是凝练特色、办出水平的核心内容。

3.以能力递进模式构建实践模块,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可实施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三阶能力递进”模式[4]。高职院校职业定位性极强,作为本科院校实践环境的打造经常被诟病还没高职院校务实。如何走出本科铁工实践模式困境,依托既有资源,提高实践教育质量,是我们必须精心设计的一大重要环节。首先,找到我们的实践教育定位:应是工程能力的培养,应高于职业技能训练。按照认知的螺旋上升特性,可在大二暑期时安排认识实习,以业内各种实体结构参观为主,留下印象即可;在大三寒暑期加大课程设计门类、内容及时长(依据学生恳谈反馈,课程设计环节对既有理论知识的梳理非常有效),比如选线课程设计就可以进一步融合横断面设计内容,增加方案比选经济模块;最后,在纸质图纸审核过关的基础上,再利用专业软件出图,一气呵成,系统性将会得到极大改善。除此之外,还必须增设车站设计模块,可从功能性上加深对土建设计的理解。有了这样的类专业训练后,再进行生产实习。因为客观存在决定大三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两周内直接进入设计或施工具项工作,因此,一味地往这两个方向的生产企业安排学生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沦为形式,此时学生已有了一些基本专业知识储备,需要的是去印证或熟悉这些内容。相对来说,工程实训基地此时最为合适,地形采集、线路放线、线路养修等主要实践内容,可结合专题讲座,点透关键性技术难点,通过动手实操理解较深专业操作。等到大四一开始,就可进入“大学生创新教育”环节,对一些能力突出、有想法的学生,按其感兴趣的方向组团进行拔高式训练,拓展科学眼界,对另一部分非“大创”学生,则可进行见习岗位分流,这时一定要注意轮岗见习的妥善调度。这样经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训、大创、轮岗见习的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后,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引导过程,同时又和既有资源师资配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理论和实践课教学进程的科学衔接问题,课程修习的先后次序,课程内容的增删更新,需要全盘主动布局,灵活调整,避免僵化的教学进程损伤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结语

我校铁道工程专业的建设,适逢“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发展良机,同时也面临“新工科”背景人才培养标准大幅提高的压力,学科长足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接力,专业课程设置作为人才接力的核心中介必须要仔细审慎。学生现代大型复杂系统工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味地“务实性”高职教育,也不是单纯地“创新性”科研教育,应重在工程综合能力的形成,通过课程设置的层层引导,使得学生学会学习,面临问题时会自发形成“知识胶囊”,勇于接受挑战,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长足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晟.京津冀地区土木工学背景下的近代建筑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1:27-30.

[2]孙峻.“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2):5-9.

[3]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5-78.

[4]麦秋玲,梁斌,刘强.“三阶能力递进”的铁道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3,(2):97-100.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