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途径探究

2019-03-18 11:49伍东升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新媒体思考

伍东升

摘要:当前全国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尤为重要。在互联网全面渗透的时代,“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各种APP的应用,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使大学生“低头”现象在我们身边越来越普遍,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教育和传播,是当前高校党委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十九大精神;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264-02

新媒体是利用新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渠道,借助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传播形态,又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数字化、交互性、共享性、即时性等特点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7.5%,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20—29岁占比30.0%,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最大,为25.4%[1]。根据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统计,大学生超90%的每日上网超过2小时,每日接触互联网超过8小时以上的占12.2%。“QQ”、微信、微博等是大学生日常应用最多的三大媒介。所占比例分别是88.3%,84.9%,60.7%。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寄予的无限期望与使命担当。高校要通過“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新媒体时代独特特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全面推动“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聚焦“十九大”精神,增强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和学生成长成材的责任心,成为“十九大”精神的信仰者、学习者、传播者。

首先,以新理论新知识服务学生。“十九大”精神内容学习要注意结合“95后”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以服务青年为中心,以青年角度来看新时代,关注热点话题,紧跟时代形势,实时更新理论知识体系。

其次,“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如“厉害了,我的国!”主题纪录片观看等。

第三,以新思路新方法打动学生。新时代“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舆论热点的问题展开,让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教育从表面深入到精髓,从形式深入到内容,接地气,真正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如:讲好中国故事。

二、切实发挥新媒体的独特引领作用

在“微时代”背景下,发挥新媒体的开放教育、互动服务、舆论引导、知识引领等独特作用,进一步扩大“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效果和成果。

首先,构建和完善从上到下的四级网络媒体系统。建设学校官方网络平台、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子网络平台,督促各级团学组织、社团、班级等开通微博、“QQ”、微信群等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开通微博,同时加强网络平台整合,统一标识,实名认证,开辟“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专题,从而形成以官方平台为中心,学院或部门、班级、学生全覆盖,层级分明、内容丰富、落点众多的网络媒体系统。

其次,组建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平台的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很重要,既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十九大”精神内容形式更贴近学生生活,又要严格管理网络内容的审查发布权限,保证“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形式的多样性、更新的及时性、语言的时代性、舆情的监控性,发挥新媒体的正面舆论导向作用。

第三,打造内容贴近校园生活的品牌网络媒体系统。新媒体能不能吸引更多的粉丝和用户关注,扩大影响,内容是关键。高校新媒体在“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上既要保证内容的权威性、严肃性、准确性,更要注重内容的原创性、丰富性和活跃性,使用青春活泼的时代语言,开展广泛的热点主题讨论,让学习教育内容贴近大学生,成为热点话题,以原创赢得关注度,以原创实现品牌化。

三、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氛围的渲染作用

习总书记指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高校的校园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功能、内涵建设和文化底蕴等,在“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上要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影响教育学生。

首先,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是一种显性文化,也是教育育人载体。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周边文化、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网络文化等,高校要精心设置“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环境文化气氛,宣传栏、电子屏、横幅、黑板报、图书角、图书馆、团队活动室、新媒体等每个空间和场所都在“说话”“十九大”精神,从而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

其次,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高校的文化品牌是独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既要有与学校的发展建设相结合,渗透到学校的办学定位、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理念等中去的凝练的固定文化品牌,也要打造与当前一段时期内重点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效果明显的时期文化品牌。如“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教育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中国》(成都版)歌曲创造等。

第三,鼓励学生参与的大众文化。校园文化会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科研、实践等方方面面,高校在“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邀请学生参与到“十九大”精神学习环境建设中来,形成独有特色的大众校园文化,这样既能达到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能创造出贴近学生的校园文化,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如可以举办“十九大故事”情景剧展示。

第四,形成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把“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放到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十九大”召开前后,开展“我看祖国五年新变化”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五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具体、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有情趣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由思想认知向思想情感转化。

“十九大”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将指引着我们党和国家的今后发展方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通过大学生不断实现。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学科理论体系,真正做到把“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落在实处,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培养更多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3]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4]迟桂荣.《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十九大精神新媒体思考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